法兰兹-卡尔迪西效应

✍ dations ◷ 2025-09-09 07:25:00 #光电子学,电子工程

法兰兹-卡尔迪西效应(英语:Franz-Keldysh effect)是指在强电场(一般在百伏电压)作用下,导致半导体吸收边形状的改变,及引起其折射率相应变化的现象。它是德国物理学家沃尔特·法兰兹和俄国物理学家莱奥尼德·卡尔迪西于1957-1958年间先后独立发现的。而以他们二人的名字命名。

卡尔·波尔最先观察到光的吸收边随电场大小而改变。但自法兰兹和卡尔迪西二人发现高场下光吸收边改变的现象后,则把半导体吸收边随电场变化的现象称为法兰兹-卡尔迪西效应。

法兰兹-卡尔迪西效应和量子阱的斯托卡效应二者都可用作电-吸收调制器。但用法兰兹-卡尔迪西效应制造调制器要求外加的电压高达百伏量级,不适用于商业。

相关

  • 麻风病麻风病(英语:Leprosy),又作麻疯、癞病、疠风,医学领域称为汉生病或韩森氏病(英语:Hansen's Disease),是由麻风杆菌与弥漫型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经由飞沫传染但传染
  • Ne1s2 2s2 2p62, 8蒸气压第一:2080.7 kJ·mol−1 第二:3952.3 kJ·mol−1 第三:6122 kJ·mol−1 (主条目:氖的同位素氖(旧译作氝,讹作氞)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Ne,它的原子
  • 炭疽乐团炭疽乐团(英语:Anthrax)是美国的鞭击金属乐团,1981年由节奏吉他手史考特·伊恩(英语:Scott Ian)与贝斯手丹·利尔克(英语:Dan Lilker)成立于纽约市。炭疽是鞭击金属的领导乐团之一,他们
  • 金振民金振民(1941年-),中国构造地质学家。出生于浙江温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65年7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任教育部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
  • 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法语:Le congrès de Vienne)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外交会议。本次会议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主持,其目的在于
  • 布利斯要塞布利斯堡(Fort Bliss)是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军事基地,面积约1,700平方英里(4,400平方千米),是美国陆军的第二大军事基地,仅次于白沙导弹靶场。据2010年人口普查,布
  • 前列腺素E1前列腺素E1(Prostaglandin E1;PGE1),亦称前列地尔(Alprostadil) 是一种前列腺素,常用于治愈勃起障碍、 进行血管舒张等。前列地尔在美国主要被当做尿道栓剂和血管注射剂。栓剂的商
  • 埃尔温·施特雷泽曼埃尔温·施特雷泽曼(Erwin Stresemann,1889年11月22日-1972年11月20日)是一位德国博物学家、鸟类学家。1921年起,施特雷泽曼负责柏林动物学博物馆鸟类部,鼓励了一批年轻德国科学家
  • 哈兹卡·欧斯莫斯卡哈兹卡·欧斯莫斯卡(波兰语:Halszka Osmólska,1930年9月15日-2008年3月31日),波兰古生物学家,专事蒙古恐龙与原始鳄形超目的相关研究,发表过恐手龙、似鸡龙、倾头龙等十余个蒙古恐
  • 顾明亮顾明亮(1963年10月-2020年5月13日),江苏无锡人,中国通信与信息处理专家,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九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1985年6月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8年6月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