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

✍ dations ◷ 2025-02-23 10:21:57 #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亚次大陆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并包含许多不同的传统。印度教基于一种独有的知识或哲学观点。它包括了婆罗门教的湿婆派、毗湿奴派、沙克达教及其他许多的印度教教派(英语:Hindu denominations),和以业、法和社会规范为基础的法论(英语:Dharmasastra),内容是广泛的日常道德。印度教是一套囊括各种不同的知识或是价值观的宗教,而不是一套刚性,共同的信仰。印度教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有些人则认为印度教是超越人类起源的“永恒的法”,“永恒的规律”或“永恒的道路”超越了人类的起源。。其中规定一些永恒的责任,如诚实、仁慈、纯洁、忍耐和自我约束等等。是不分阶级、种姓或是教派的印度教徒都要遵守的。印度教有十亿信徒,其中的九亿居住在印度,仅次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虽然印度教信仰人数高于佛教,但是,普遍认为印度教具有民族性限制,多数集中在特定国家印度,因此普遍认为佛教比印度教更适合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所有的印度教派别都以撰于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经》作为经典教义。在此之外,各派别还各自信奉其他不同的经文。“印度教”或兴都教(Hinduism)一词是19世纪时期的欧洲殖民者创造的。印度人自古以来则以恒法(सनातन धर्म,对比于佛法)称呼之。事实上,印度教不同教派教义的区别很大,甚至大于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摩尼教之间的差异。公元前20至10世纪是古印度教发展时期。 印度大陆原居民的本土宗教与亚利安人的吠陀宗教的集合体,受到婆罗门教与反吠陀的思潮后印度诸宗教的影响。印度教的起源相当复杂。基本上,印度教承袭了旧婆罗门教的系统,并且融合了沙门运动后印度新兴宗教如佛教、耆那教等诸多宗教的元素。婆罗门教在印度衰落已久后,于八世纪时开始有了婆罗门教的复兴运动。其中,出自于湿婆派的大师商羯罗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去掉了婆罗门教的一些糟粕,并且整合了梵天派、湿婆派与毗湿奴派的学说及印度各地区的民间信仰,而形成了印度教。商羯罗并且仿效佛教的僧团制度,让印度教的发展得以快速的成功。印度教不是只分布于南亚,在东南亚也有人信仰。在印度当代最有影响的组织是国民志愿服务团(英语: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世界印度教大同会。国民志愿服务团由海德格瓦于1925年创立,它以罗摩神作为崇拜对象,支持印度教社会化活动。世界印度教大同会是一个机构庞大的印度教组织,是印度教各派别的联合体,由国民志愿服务团领袖高瓦克(英语:M. S. Golwalkar)创立于1964年。该组织经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机构庞杂的宗教联合组织,有100多个派别和51个指导委员会,与30多个国家的印度教徒都有联系。印度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和万物有灵,并宣扬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在该教看来,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告终,而是无穷无尽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为而限制和决定。善行能使人升为婆罗门,恶行则能令人堕为首陀罗、贱民甚至畜类。因此,人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才能认知梵,与梵合一。“梵我合一”是印度教哲学理论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印度婆罗门教有燃火祀天的仪式,火被当作上天的口,把供物放入火中燃烧的话,上天可以吃到供品,就可降福人类。虽然印度教有轮回观念,但认为倘若破坏种姓制度的原则,则会落得永世不得超生的结果,故上至婆罗门下至贱民,均不敢废除该教义,纵使今日法律上已不承认种姓制度。印度教具有强烈的封闭特色:不鼓励印度人移民海外,也不鼓励外国人入籍印度(但印度境内亦有历史悠久的犹太人、帕西人等移民群体);印度人生来即被视为印度教徒,外国人则不被视为印度教徒;没有后天加入印度教的观念,也没有叛教的观念(纵使一位印度人宣称亦然,仅视之为挑衅行为。破坏种姓规矩及杀牛等行为亦同,但可能会招来包括谋杀的私刑制裁)。穆斯林和外国人虽不适用种姓制度,但除非对方不友善,原则上按刹帝利对待。传统上认为印度教包涵种姓制度,但近代有些研究认为种姓制度并非源自印度教而是印度社会,因为印度教的教条中并没有种姓制度,而且印度的许多其他宗教也曾经或仍然有种姓制度。无论如何,印度教信徒间目前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的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规和风俗习惯,一般不能互相通婚。除了这四个种姓以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贱民,即所谓“不可接触者”,圣雄甘地将贱民称为“哈里真”(意为神之子),印度独立后统称“达利特”(意为受压迫的人)。尽管废除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对特定的社会阶层的从属关系在印度教的组成中依然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等级制度的原则是,所有生物从出生之日起,根据任务,权力,责任和能力,严格地相互区分。等级又可以分成很多次等级(Jatis),因此一共有2000到3000个等级。尽管等级制度起源于印度教,但是其他宗教也接受并采纳了等级划分。甚至印度基督宗教中等级也很明显。如今印度许多的教会教堂中,低等级的成员必须坐在后排。印度教中的低等级贱民在社会上受到压迫,而印度法律无能为力,只能改宗包括佛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在内的其他宗教。印度教中妇女们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弘扬母性。怀孕的每一个阶段直至孩子的出生都将有神职人员伴随和保护,保证孩子和母亲的身心健康。过去妇女们要尽可能多的孕育孩子,以保证整个家族的安全和生存。尽管印度教徒并不会普遍地漠视女孩,但是时至今日,部分家庭中女孩子还是被看作包袱,因为结婚的时候,她们要带着嫁妆离开。如果家庭中有很多女孩子,那么大量的嫁妆将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这些问题也同时导致了很高的堕胎率。很多现代的特别是城市中的印度教徒逐渐地愿意抚养女儿,因为女儿能在父母年老时照顾他们。一个典型的家庭由四个生活阶段组成。它规定,接受教育之后组建一个家庭,然后在孩子们都成长之后,出世而虔诚的学习,拯救自身。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约占印度13亿人口中的79.5%。其他印度教信徒人口较多的国家有尼泊尔(2300万人)、孟加拉(1500万人)以及印尼的巴厘岛(330万人)。以下是印度教徒比例较多的国家列表(截至2008年 (2008-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在2010年时,根据《2010年全球宗教景观——世界主要宗教的规模与部分》报告,印度教是世界信徒第三多的宗教,仅次于基督宗教及伊斯兰教。

相关

  • 烹煮烹饪,又称烹调、烹煮、炊煮、造饭、做菜,指将食材处理并制作成食物、菜肴、餐点、膳食的方法。一个好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不但让人在食用时感到满足,而且能让食物的营养更容易被
  • 核溶解核溶解(英语:Karyolysis)是因去氧核糖核酸酶活性导致垂死细胞染色质物质的完全溶解。核溶解后细胞被伊红均匀的染色。经常在核破裂之后发生。主要是坏死的结果。细胞凋亡时核破
  • 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三文鱼贫血症是一种由三文鱼贫血症病毒引致,经接触受感染三文鱼及其分泌物传播,出现在大西洋三文鱼的疾病,近年在多个地区爆发,令三文鱼的产量骤降。三文鱼贫血症最先在1984年秋
  • 4第4周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第四行(即周期)的元素。含有:第1周期元素 - 第2周期元素 - 第3周期元素 - 第4周期元素 - 第5周期元素 - 第6周期元素 - 第7周期元素 - 第8周期元素
  • 神圣罗马皇帝神圣罗马皇帝(德语:Römisch-deutscher Kaiser;拉丁语:Imperatores Romani Sacri)是历史学家称呼中世纪时获教宗赐予“罗马皇帝”头衔的德意志国王和罗马人民的国王,和1356年后统
  • 酰胺酰胺是指含有和氮和与氧相连的酰基的一类化合物,官能团为RnE(O)xNR'2,其中R和R'指氢原子或有机基团,E常见的有碳、硫、磷等。有机化学中命名中未指明E原子时E为碳,可以看作羧酸
  • 开放获取开放获取(英语:Open Access,简称OA);或称开放近用、开放取用,是指不限制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研究的在线访问。开放获取主要针对学术期刊文章,但也在提供越来越多的论文、书籍章节和
  • 中世纪拉丁语中世纪拉丁语(英语:Medieval Latin)是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使用的拉丁语。它继承自后期拉丁语,从4-5世纪一直延续到约公元15世纪,才为文艺复兴拉丁语所取代。这一阶段拉丁语仍然是教
  • 形式科学形式科学是指主要研究对象为抽象形态的科学,如逻辑、数学、计算理论、信息论、统计学等。
  • 物理光学物理光学(英语:physical optics),又称波动光学(wave optics)是光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关于干涉、衍射、偏振与其它在几何光学里射线近似不成立的种种现象。假设光波的波长超小于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