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灾多难》(印尼语:Azab dan Sengsara,IPA读音:/ˈazab ˈdan seŋˈsara/)是一部由麦拉里·西里格尔创作的小说,在1920年由当时荷属东印度主要的出版社图书编译局出版。故事讲述阿米努丁和玛丽亚敏这对恋人不但无法共谐连理,最后还落得惨淡的下场。印度尼西亚(印尼)教科书认为这部小说是印尼第一部小说,不过文学评论家A·德欧认为这部作品没有全面描述包办婚姻和习惯法的弊处,所以不赞同这个观点。
麦拉里·西里格尔创作《多灾多难》的用意是“展示我们(巴塔克)民族(特别是夫妻)之间的陈规陋习”。故事按照真人真事改编,不过为了清晰表达故事的内容,作者曾经进行过一些改动。这部小说可能是按照图书编译局的编采政策进行编写和改写的。
阿米努丁(Aminuddin)和自己家道中落的表亲玛丽亚敏(Mariamin)本来就是一对青梅竹马,他们约定好在阿米努丁找到工作之后订婚。阿米努丁到棉兰求职,找到工作以后他给自己的父母、玛丽亚敏和玛丽亚敏的父母发了三封信,表达自己跟玛丽亚敏结婚的意愿。玛丽亚敏很兴奋,两人的母亲也同意他们结婚,不过阿米努丁的父亲,身为西必洛(今属北苏门答腊省南打板努里县)乡绅的巴金达·迪阿达斯不同意这门婚事,因为他希望阿米努丁迎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妻子。
巴金达·迪阿达斯串通了一位老君(巫医),叫他跟自己的妻子说阿米努丁迎娶玛丽亚敏之后会遭逢不幸,结果成功说服妻子不要准许阿米努丁成婚。然后他们挑选了另一个来自西里格尔家族的富家女嫁给阿米努丁。巴金达·迪阿达斯把她送到棉兰出嫁,令阿米努丁感到非常失望。迫于习惯法,阿米努丁只好迎娶这位富家女,还告诉玛丽亚敏他们再也不可以在一起,令玛丽亚敏伤心欲绝。
一年后玛丽亚敏跟来自棉兰的失婚男子卡西本(Kasibun)订婚,来到棉兰以后却发现原来卡西本患有性病。起初玛丽亚敏尝试避免卡西本的进犯,结果不但不成功,她自己更遭到卡西本的虐待。一天阿米努丁探访玛丽亚敏,令卡西本怀恨在心,结果卡西本以变本加厉的方式虐待玛丽亚敏。后来玛丽亚敏听从阿米努丁的建议,向警方告发卡西本,警方也准许他们离婚。最后玛丽亚敏独自一个人回到西必洛,郁郁而终。
作者经常在故事中加插内容包括:一、和故事内容无关的说明——这些说明向读者指出巴塔克文化的问题,二、以板顿和沙依尔的格式创作的传统诗歌。
《多灾多难》讲述的题材是包办婚姻,以及包办婚姻和家族颜面的关系。这在印尼并不是新颖的小说题材,此前出版的通俗马来文小说和巽他文小说也选用过这种题材。这部小说的主旨很明显,就是教导读者包办婚姻会带来哪些恶劣的后果。
文学评论家穆罕默德·巴尔法斯指出《多灾多难》欠缺冲突,还认为故事的人物过于软弱,挣脱不了习惯法的约束,也没有反抗这个制度。故事虽然注重提到爱情在一段婚姻中至关重要,不过故事中描述的“理想妻子”仍然是顺从丈夫、忠于丈夫的妇女。
《多灾多难》的故事内容深受巴塔克族文化的影响,比如阿米努丁和表亲玛丽亚敏的爱情关系在巴塔克族人看来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并没有违反“同姓不婚”的禁令。巴金达·迪阿达斯不接受地位较低的女子当媳妇的看法,以及阿米努丁接受父亲决定的行为也是巴塔克族文化的体现。其他见于故事内容的巴塔克族文化习俗还包括登门约会(),对老君法力的信仰,以及父系继承制度。
印尼很多教科书都认为《多灾多难》是印尼第一部现代小说,因为这部小说和以前出版的小说不一样,是以正规印尼文撰写的作品。不过,研究印尼文学的荷兰文学评论家A·德欧和作家A·H·约翰斯(A. H. Johns)认为《西蒂·努尔巴雅》才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印尼小说,其中德欧认为这部小说对包办婚姻和习惯法的描写没有《西蒂·努尔巴雅》那么全面。
图书编译局认为《多灾多难》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于2009年重印包括这部小说在内的8部现代印尼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