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拜达

✍ dations ◷ 2025-02-23 20:10:55 #1940年电影,黑白电影,杨众生电影,印尼语电影,佚失影片

《朱拜达》(印尼语:)是一部在1940年上映的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爱情片,由杨众生执导,并由菲菲·杨主演,是苏莉普参演的首部电影。该片以帝汶岛为故事背景,拍摄工作在一家荷兰人拥有的片场进行,前后花了27天完成。这部电影反响一般,如今可能已经散佚。

故事以帝汶岛为背景,讲述朱拜达和心上人的爱情遭到权贵的阻挠,但到最后仍然能够成为眷属的故事。

《朱拜达》的导演杨众生从事过戏剧界,这是他继《马塔兰的短剑》之后第二部执导作品,改编自自己撰写的舞台剧剧本《蒂姆莉雅娜》(Timoeriana) 。印尼电影史学家米斯巴赫·尤萨·比兰指出,本片的对象是来自低下阶层的民众,也指出角色的名字纯属虚构,他们身上的华丽服装则显得荒诞,可见杨氏想利用这部影片进行一次自由的试验。郑丁春在1939年拍摄影片《草》时,选择在偏远地区拍摄,为电影平添几分异国情调;比兰认为《朱拜达》可能是杨众生对《草》的回应。

《朱拜达》是东方影业的作品,由东方影业的东主曾福祥(Tjan Hock Siong)监制,音效剪接工作则由K·N·文(KN Boen)负责。影片由全荷属东印度影片公司(Algemeen Nederlandsch Indisch Filmsyndicaat, ANIF)员工、印欧人摄影师J·J·W·史蒂芬斯(J. J. W. Steffens)摄制,拍摄场地是一片位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空地,旁边就是当年东方影业以1500荷属东印度盾的月租租用的全荷属东印度影片公司片场。杨众生和曾福祥在空地上搭建村庄场景,之后花了27天完成拍摄工作。本片的配乐包括七首歌曲,由Oriental Novelty Five组合演奏,他们的表演风格受到了夏威夷音乐的影响。

这部黑白电影由杨众生的妻子菲菲·杨主演,其他演员还包括爱莎(Aisah)、穆穆·瑟加拉(Moemoe Segara)、奥马尔·罗德里加(Omar Rodriga)和S·波尼曼。这也是著名格朗章歌手苏莉普的电影处女作。饰演朱拜达一角的菲菲·杨在1930年代就已经是舞台剧明星,制片商希望她的名气可以拉抬本片的票房成绩。

《朱拜达》在1940年底上画,在11月中已经在棉兰上映,到12月时也已经在泗水的电影院放映。邻近巴达维亚的市镇芝里汶(今属西爪哇省)也设有电影院,他们在1941年3月放映这部影片。

比兰指出,土著知识分子认为本片的对白和舞台剧类近,并对此持批评态度。《东印度报》()一片匿名影评则认为本片尽是夸张的情节,也能清楚地看到舞台剧的影响,但指出片中的近景和远景互相交错,能够令观众保持专注。

《朱拜达》面世后,东方影业又制作了两部电影,当中只有《五色》是杨众生的作品,该片在1941年上映后不久,他就和妻子一起离巢,转投大华影业(Majestic Pictures)。东方影业则在同年推出最后一部电影《血的呼唤》后倒闭。苏莉普之后还参演了24部电影,直至1990年息影为止。

这部电影如今很可能已经散佚。美国视觉人类学家卡尔·G·海德(英语:Karl G. Heider)认为,所有在1950年前制作的印尼电影均已散失。不过,J·B·克里斯坦托(J.B. Kristanto)在《印尼电影目录》中表示,印尼电影资料馆把好几部荷属东印度电影保存下来。印尼电影史学家米斯巴赫·尤萨·比兰(英语:Misbach Yusa Biran)还指出荷兰政府新闻处(英语:Netherland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收藏了几部日本宣传电影,使之留存至今。

相关

  • 水肺潜水水肺潜水(英语:Self-Contained Underwater Breathing Apparatus,缩写:SCUBA),指潜水员自行携带水下呼吸系统所进行的潜水活动,其中有开放式(open-circuit)呼吸系统及封闭式(closed-cir
  • 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USHMM)是美国纪念犹太人大屠杀的官方机构,毗邻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广场。美国犹太大屠杀纪念博物馆提供犹太人大屠
  • 清姓《百家姓》中无此姓清姓为汉姓之一。晋国有大夫食邑于清,至晋厉公大夫清沸魋,始姓清。
  • 薄片建筑材料中所谓的“薄片”,意指将木材依某定向性质予以铇削所得的薄木片(或薄木皮),以取其花纹或特定用途。英文名称为“Veneer”;也有某些业者翻成“Film”,但较少见。在中国也常
  • 保罗·克鲁岑保罗·约泽夫·克鲁岑 (Paul Jozef Crutzen,1933年12月3日-),荷兰大气化学家,因“他们对大气化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臭氧的形成与分解”,与马里奥·莫利纳、弗兰克·舍伍德·罗兰共同
  • 法的渊源法的渊源,简称法源(sources of law ),基本含义是法的来源或法的栖身之所,亦称法律的形式,指在某特定国家或政权的法律存在形式。法的渊源一词发源于古罗马的Fontes juris,普遍使用
  • 朝鲜哲宗朝鲜哲宗(朝鲜语:조선 철종/朝鮮 哲宗 ;1831年7月25日-1863年1月16日),朝鲜王朝的第25代君主,1849年至1863年在位。讳李昪(朝鲜语:이변/李昪 ),字道升(朝鲜语:도승/道升 )。初名元范(朝鲜语
  • 奥马伊拉·桑切斯奥马伊拉·桑切斯·加尔松(西班牙语:Omayra Sánchez Garzón,1972年8月28日-1985年11月16日),在1985年哥伦比亚内瓦多·德·鲁伊斯火山爆发中丧生,时年仅13岁。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
  • 博杰普尔语博杰普尔语是比哈尔语之一,在印度北部的菩阇补罗(博杰普尔语:भोजपुरी क्षेत्र)(天城体梵文:भोजकटपुर,菩阇迦吒补罗;博杰普尔圣地Bhōjapurī kṣētra)区域使
  • 刘焘 (明朝)刘焘(1511年-1598年),字仁甫,号带川,直隶沧州刘辛庄人,祖籍河南项城县。中国明朝官员,杰出的军事家,抗倭名将。顺天府乡试第四十七名,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历任济南府推官、兵部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