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斯光束
✍ dations ◷ 2025-04-04 11:26:07 #高斯光束
在光学中,高斯光束(英语:Gaussian beam)是横向电场以及辐照度分布近似满足高斯函数的电磁波光束。许多激光都近似满足高斯光束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中,激光在光谐振腔中以TEM00波模(横向基模)传播。当它在满足近衍射极限的镜片中发生折射时,高斯光束会变换成另一种不同参数的高斯光束,因此,高斯光束是激光光学中一种方便、广泛应用的模型。描述高斯光束的数学函数是亥姆霍兹方程的一个近轴近似解(属于小角近似的一种)。这个解具有高斯函数的形式,代表了光束中电场分量的复振幅。尽管电磁波的传播包括电场和磁场两部分,研究其中任一个场,就足以描述波在传播时的性质。高斯光束中,场的行为可以通过几个参数加以刻画,如光斑大小,曲率半径,古依相移等。亥姆霍兹方程的近轴近似解可能不止一个。笛卡尔坐标系下求解可得一类称为厄米-高斯模的解,在柱坐标中求解则得到一类称为拉盖尔-高斯模的解。对这两类解,最低阶都是高斯光束,高阶解则描述了光学谐振腔中的高阶横向模。高斯光束作为电磁波的横向电磁模,通过求解近轴亥姆霍兹公式,可得电场的振幅这里此外,上式中默认忽略了含时项
e
i
ω
t
{textstyle e^{iomega t}}
。对应的辐照度时域平均值为这里
I
0
=
I
(
0
,
0
)
{displaystyle I_{0}=I(0,0)}
为光波束腰中心处的辐照度。常数
η
{displaystyle eta ,}
为光波所在传播介质中的波阻抗(英语:Wave impedance)。在真空中,
η
=
η
0
=
μ
0
ε
0
=
1
/
(
ε
0
c
)
≈
376.7
Ω
{displaystyle eta =eta _{0}={sqrt {frac {mu _{0}}{varepsilon _{0}}}}=1/(varepsilon _{0}c)approx 376.7 mathrm {Omega } }
。高斯光束的许多性质由一系列波束参数决定,下面将分别予以介绍。对于在自由空间传播的高斯光束,其腰斑(英语:spot size)位置的半径在光轴方向总大于一个最小值
w
0
{displaystyle w_{0}}
,这个最小值被称为束腰(beam waist)。波长为
λ
{displaystyle lambda }
的光波的腰斑位置在
z
{displaystyle z}
轴上的分布为这里将
z
=
0
{displaystyle z=0}
定义为束腰的位置。被称为瑞利距离。与束腰轴向距离等于瑞利距离
z
R
{displaystyle z_{R}}
处的束宽为这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作共焦参数或光束的焦深。R
(
z
)
{displaystyle R(z)}
是光束波前的曲率半径,它是轴向距离的函数当
z
≫
z
R
{displaystyle zgg z_{mathrm {R} }}
,参数
w
(
z
)
{displaystyle w(z)}
与
z
{displaystyle z}
呈线性关系,趋近于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中央光轴的夹角被称为光束的“偏移”,它等于在远离束腰的位置,光束弯散的总角度为由于这一性质,聚焦于一个小点的高斯激光在远离这个点的传播过程中迅速散开。为了保持激光的准直,激光束必须具有较大的直径。束宽和光束偏移的这一关系是由于衍射的缘故。非高斯光束同样会表现这一效应,但是高斯光束是一种特殊情况,其束宽和偏移的乘积是可能达到的最小值。由于高斯光束模型使用了近轴近似,当波前与光传播方向倾斜程度大于30度之后,这种模型将不再适用。通过上述偏移的表达式,这意味着高斯光束模型仅对束腰大于
2
λ
/
π
{displaystyle 2lambda /pi }
的光束适用。激光束的质量可以用束参数乘积(英语:beam parameter product)(BBP)来衡量。对于高斯光束,BBP 的数值就是光束的偏移量与束腰
w
0
{displaystyle w_{0}}
的乘积。实际光束的 BPP 通过计算光束的最小直径和远场偏移量的乘积来获得。在波长一定的情况下,实际光束的 BPP 数值与理想激光束的 BPP 数值的比值被称为“M2”。高斯光束的 M2 值为1,而所有的是激光束的 M2 值均大于1,并且质量越好的激光的 M2 值越接近1。光束的轴向上的相位延迟,或称 Gouy 相位为当光束通过焦点时,除了正常情况下平面波的相移
e
−
i
k
z
{displaystyle e^{-ikz}}
外,多出一个额外的 Gouy 相移
π
{displaystyle pi }
。可以通过复数形式的光束参数
q
(
z
)
{displaystyle q(z)}
囊括光斑尺寸与曲率半径的信息,倒数
1
/
q
(
z
)
{displaystyle 1/q(z)}
显式提供了
q
(
z
)
{displaystyle q(z)}
,
w
(
z
)
{displaystyle w(z)}
与
R
(
z
)
{displaystyle R(z)}
间的关系:1
q
(
z
)
=
1
z
+
i
z
R
=
z
z
2
+
z
R
2
−
i
z
R
z
2
+
z
R
2
=
1
R
(
z
)
−
i
λ
π
w
2
(
z
)
.
{displaystyle {1 over q(z)}={1 over z+iz_{mathrm {R} }}={z over z^{2}+z_{mathrm {R} }^{2}}-i{z_{mathrm {R} } over z^{2}+z_{mathrm {R} }^{2}}={1 over R(z)}-i{lambda over pi w^{2}(z)}.}光束参数的复数形式在高斯光束传播的分析中有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当使用光线传递矩阵分析光谐振腔中光束传播。利用复数光束参数
q
{displaystyle q}
,具有一个横向维度的高斯光束电磁场与下式成比例在二维的情况中,可以将散光的光束表达为乘积的形式对于圆对称的普遍情况,
q
x
=
q
y
=
q
{displaystyle {q}_{x}={q}_{y}={q}}
且
x
2
+
y
2
=
r
2
{displaystyle x^{2}+y^{2}=r^{2}}
,可以得出流经距离 z 轴半径为r的圆的功率为这里流经以
r
=
w
(
z
)
{displaystyle r=w(z),}
为半径的圆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值为类似的,占光波总能量约90%的部分将流经半径为
r
=
1.07
⋅
w
(
z
)
{displaystyle r=1.07cdot w(z),}
的圆形面积,总能量的95%通过
r
=
1.224
⋅
w
(
z
)
{displaystyle r=1.224cdot w(z),}
的圆形面积,总能量的99%会通过
r
=
1.52
⋅
w
(
z
)
{displaystyle r=1.52cdot w(z)}
的圆。在与束腰的轴向距离为
z
{displaystyle z}
的位置,利用洛必达法则,可以计算该位置的辐射照度峰值可以看出,辐照度峰值为平均值的两倍,后者等于总能量除以半径为
w
(
z
)
{displaystyle w(z)}
的圆的面积。
相关
- PHWR重水反应堆简称“重水堆”或“HWR”(Heavy Water Reactors),是一类利用重水作为中子慢化剂的核反应堆。最常见的重水反应堆是CANDU反应堆。重水反应堆中利用的慢化剂——重水是
- 塞缪尔·古德斯米特塞缪尔·亚伯拉罕·古德斯米特(英语:Samuel Abraham Goudsmit,1902年7月11日-1978年12月4日),荷兰-美国物理学家,他和乔治·乌伦贝克于1925年提出了电子自旋概念。1935年至1966年间
- 复方复方制剂(medicine made of two or more ingredients;compound)(也作“复方”或“复方药”或“重方”)是方剂学名词,指几种化学药品或中成药或化学药品和中成药调配而产生的药品。
- 亚硝基化合物亚硝基化合物 (Nitroso)指含有亚硝基(-NO)官能团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化学上其中有NO基团连接到该有机部分。通式为RNO。 这样,各种亚硝基可以被归类为:亚硝是包含NO基团的非
- 反出生主义反出生主义(英语:Antinatalism),或称反生育主义、反生主义,是对生育持有否定意见的哲学立场。叔本华、萧沆、大卫·班奈特(英语:David Benatar)被认识为反出生主义的支持者。不少反
- 主神在许多多神论系统中有种趋势:其中一个神(通常为男性)拥有主神或众神之王的卓越地位。这种倾向与人类历史上政治权力与阶级制度的发展相并行,在这种制度中君主拥有人事的最终决定
- 博学家博学家(polymath)或通才,是指精通多个不同范畴而且表现超群的人。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man,或拉丁语和意大利语中的Homo universalis、Uomo Universale),是“通才”的一个别称,特
- 曼努埃尔·奎松曼努埃尔·路易·奎松(英语:Manuel Luis Quezón,1878年8月19日-1944年8月1日),是美治时期菲律宾出名的领袖,深受人民支持。被誉为“菲律宾国父”(被普遍接受的菲律宾国父是黎刹)。早
- 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英语:International Planned Parenthood Federation),是一个旨在促进性与生殖的健康、提倡家庭计划中自我选择权、亦服务于未婚怀孕的母亲等急需援助人士的
- 冬季战争苏联惨胜芬兰苏联冬季战争(芬兰语:Talvisota,瑞典语:Vinterkriget,俄语: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苏联与芬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爆发的战争,自1939年11月30日由苏联向芬兰发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