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达黎加是中美洲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及较多元的经济结构。现今哥斯达黎加经济主要是旅游业,农业和电子元件出口,从1997年经济萧条以后,开始快速增长。哥斯达黎加位于中美洲的狭长地带且在美洲中心,有直通欧亚的海洋,可以很方便地进入美洲市场。但整体来说国内贫富差距较大,仍有20%的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货币单位是哥斯达黎加科朗,与美元的比价为500-560,与欧元比价是600。
如同众多拉丁美洲国家一样,哥斯达黎加在1980年代早期也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全国经济在1980到1982年间缩水了9.4%,主要原因为石油价格高涨,出口产品(主要是咖啡、糖、牛肉,以及香蕉)的价格却大跌,以及众多无效率的国有企业给政府带来负担。当时的总统罗德里戈·卡拉索·奥迪奥(英语:Rodrigo Carazo Odio)决定寻求外国资金的帮助来维持固定汇率,在卡拉索在任期间,哥斯达黎加的外债翻了四倍。然而,国际利率的上涨更加恶化了这一形势,使得政府借贷的成本大大增加。卡拉索不仅没有削减公共支出,摆脱沉重的国有企业,反而是通过印钞票来应对岌岌可危的政府财政。 最终,政府被迫将货币贬值。通胀于是飞涨,从而使得成百上千的哥斯达黎加人陷入贫困。
哥斯达黎加的进口替代模式自1960年代就开始执行。卡拉索之后的政府则开始进行改革,旨在将哥斯达黎加的进口替代模式转换到出口导向模式。1990年代继续推进改革,哥斯达黎加建立了自由贸易区,英特尔在1997年将哥斯达黎加作为其芯片工厂的一个目的地;不久之后,半导体和电脑附件就将取代香蕉和咖啡,成为该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哥斯达黎加也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自由贸易条约的谈判,现今该国已经与(很多国家或地区)缔结了自由贸易条约,从1880年代的末期到1990年代,哥斯达黎加的经济也经历了明显的结构性改革,大部分的国有企业都私有化了,自1987年以来,该国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4.7%,是拉丁美洲最快的国家之一。
尽管有了傲人的经济自由化和健康的经济增长率,哥斯达黎加却未能在过去的20年间明显地降低贫困率,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家庭比重在1990年代早期曾从54%下降到了20%,但是自那以后就基本保持稳定,仅有一些上下波动,2013年的贫困率是20.7%,主因为经济转型中的自由化措施有着强烈的重商主义偏见,使得财富集中在大企业中。一系列改革促进了哥斯达黎加的经济自由,但经济转型中的这些自由化措施却未能改善贫困线下哥斯达黎加人的生活水准,甚至还使收入不平等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