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镜反应
✍ dations ◷ 2025-02-23 14:43:15 #银镜反应
银镜反应(英语:silver mirror reaction)是一价银化合物的溶液被还原为金属银的化学反应,由于生成的金属银附着在容器内壁上,光亮如镜,故称为银镜反应。常见的银镜反应是银氨络合物〈银氨错合物〉(又称多伦试剂)被醛类化合物还原为银,而醛被氧化为相应的羧酸根离子的反应,不过除此之外,某些一价银化合物(如硝酸银)亦可被还原剂(如肼)还原,产生银镜。银镜反应通常是中学化学实验之一。实验室中用这个反应来鉴定含有醛基的化合物,工业上则用这个反应来对玻璃涂银制镜和制保温瓶胆。在洁净试管中加入少许稀硝酸银(2%)溶液,再加入一滴至两滴氢氧化钠溶液,这时会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银沉淀,但氢氧化银不稳定,很快分解为黑色的氧化银沉淀。然后向试管中逐滴加入稀氨水(2%),直至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这时的溶液称为银氨溶液,其中的银主要以 + 配离子的形式存在,有弱氧化性。向配制好的银氨溶液中加入数滴需要鉴定的醛,振荡后将试管放在温/热水浴中,约一分钟后就可以看到,试管内壁上附着了一层光亮如镜的银。在水浴温热期间不要晃动试管,否则附着未牢的银镜会脱落,变为黑色的金属银沉淀。理论上所有含有醛基的物质都可作为还原剂发生银镜反应。除普通的醛类外,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葡萄糖酯、麦芽糖、果糖也都会发生银镜反应。一般常用的还原剂有甲醛、乙醛和葡萄糖。反应通式:
R
C
H
O
+
2
[
A
g
(
N
H
3
)
2
]
+
+
3
O
H
−
→
R
C
O
O
−
+
2
A
g
↓
+
4
N
H
3
+
2
H
2
O
{displaystyle {rm {RCHO+2^{+}+3OH^{-}rightarrow RCOO^{-}+2Agdownarrow +4NH_{3}+2H_{2}O,}}}
,RCHO是醛的通式。甲醛中含有两个醛基,因此完全反应的产物应是HO-C(=O)-OH,即碳酸,而碳酸又会与氨性溶液反应,一部分以二氧化碳形式逸出,一部分留在溶液中变为碳酸铵。甲酸的情况类似。银镜反应也可以在其他容器中进行,比如烧杯、蒸发皿、培养皿和圆底烧瓶,但前提是容器内壁一定要干净。如果不干净的话,先用试管刷洗,再用酸、碱、洗洁精洗,最后把容器冲干净,直至容器内壁干净为止。此外,反应前也可以在试管加入少量新制的氯化亚锡溶液作为敏化剂,然后将其倒掉,再用清水将试管冲一遍,进行银镜反应。这样产生的银镜会更加牢固地附着在容器内壁上。反应后生成的银镜可以用稀硝酸洗掉。银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银、一氧化氮和水。需要注意的是,银氨溶液不可久置,否则会产生爆炸性的银化合物(成分不明,有认为是叠氮化银或氮化银),因此需现配现用。
相关
- 蚱蜢效应蚱蜢效应(grasshopper effect)是指污染物透过挥发或是风力的影响,不断的释放至大气中,然后再借由沉降作用(例如降雨)回到陆地上,并随季节变化一直在反复进行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
- 博帕尔事件博帕尔事件(印地语:भोपाल गैस काण्ड)发生于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尔市美国联合碳化物属下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UCIL),设于博帕尔贫民区附近一所农
- 西布兰诺人西布兰诺人(学名:Homo cepranensis)是一个于1994年发现的人属头颅骨。这个化石是在意大利罗马东南89公里弗罗西诺内省的西布兰诺发现。这个化石比西班牙前人的化石还要古老,估计
- 教会拉丁语教会拉丁语(Ecclesiastical Latin)是天主教会活动所用的说教式的拉丁语。作为一种为了用传统语言传教而发展起来的晚期拉丁语,作为武加大圣经的编著语言,并用于传教及教廷弥撒等
- 埃托雷·索特萨斯埃托雷·索特萨斯(英语:Ettore Sottsass,1917年9月14日-2007年12月31日)是二十世纪一位重要的意大利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包含家具、珠宝、玻璃、灯光、家居用品、办公设备、
- 85号州际公路85号州际公路(Interstate 85,简称I-85)是美国州际公路系统的一部分。南端位于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的65号州际公路,往东北至维吉尼亚州彼得斯堡汇入95号州际公路,全长668.75英里(1,0
- 让·拉辛让·拉辛(法语:Jean Racine,1639年12月22日-1699年4月21日),法国剧作家,与高乃依和莫里哀合称十七世纪最伟大的三位法国剧作家。拉辛出身于一个小官员家庭,自幼父母双亡,被外祖母和舅
- 不列颠岛坐标:53°49′34″N 2°25′19″W / 53.826°N 2.422°W / 53.826; -2.422大不列颠岛(英语:Great Britain;苏格兰盖尔语:Breatainn Mhòr;威尔士语:Prydain Fawr;Cornish:Breten Veur
- PET酶PET酶(PET水解酶,PETase)是由2016年在日本堺市的一处垃圾掩埋场之中所发现的大阪堺菌(Ideonella sakaiensis)制造出来的一种水解酶。PET酶能将PET塑胶降解为其单体单-2-羟乙基
- 王贻芳王贻芳(1963年2月20日-),籍贯江苏南通,出生于江苏南京,中国物理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籍贯江苏南通,1963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南京四中毕业后进入南京大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