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莱文斯

✍ dations ◷ 2025-08-24 19:24:12 #1930年出生,2016年逝世,美国生态学家,康乃尔大学校友,哥伦比亚大学校友,哈佛大学教授,乌克兰犹太裔美国人

理查德·莱文斯(英语:Richard Levins,1930年6月1日-2016年1月19日),绰号“迪克”,从事多种人口学研究,为生态学家、人口基因学家及数学生态学家。莱文斯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并长期推动政治改革。莱文斯最知名的研究包括:“环境转变之进化论”(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以及“后设族群学”(metapopulations)。

莱文斯的著作及演讲风格十分精炼。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理论所启发,莱文斯的分析取向并不以大众化题材为目标,也因此,其论著与一般生态学或进化论学迥然不同。当他在芝加哥大学的任教期间,上其研究所课程的学生们建议应修其课程至少三次:第一次是配合莱文斯的授课速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步调,第二次是彻底了解课程的基本概念,而第三次则能领会课程的精妙与深广之处。

此外,莱文斯亦著作有关生物学及建模学(Modelling)的哲学论述。其中一篇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族群生物学的建模策略》(The Strategy of Model Building in Population Biology)。其著作启发了许多当代的生物哲学家们。身为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莱文斯以马克思的学术著作《大纲》(Grundisse,即马克思另一著作《政治经济学》(Das Kapital)的手稿)做为基础架构,进而应用于“环境转变之进化论”(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的相关研究。莱文斯并与进化论基因学者理查德·路温顿(Richard Lewontin)合作,于生物学的相关领域,例如方法论,哲学,及社会政策建议等方面,有相当丰富的著作,当中许多作品已被集结于《辩证生物学》(The Dialectical Biologist)期刊。于公元2007年,两位学者的诸多著作被收录于《影响生物学之著作:生态,农业,与健康之辩证学文集》(Biology Under the Influence: Dialectical Essays on Ecology, Agriculture, and Health)。

莱文斯亦曾偕同路温顿以假名伊沙朵·那比(Isadore Nabi)发表了一系列评论社会学及生态系统建模论(systems modeling in ecology)的文章并受到热烈回响。然而这位虚构的美国科学家那比所缔造的学术成就,也显示了当时美国编辑界对作者真实身份的确认与调查,仍有其疏忽之处。

1930年6月1日,理查德·莱文斯出生于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区。身为乌克兰的犹太人后裔,莱文斯是在政治与科学震荡的社会氛围当中,以及倾向共产主义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十岁时,莱文斯深深到受马克思生物学者哈尔丹(J. B. S. Haldane)的作品所启发。莱文斯十分推崇哈尔丹,并认为哈尔丹的卓越贡献应该等同于科学界的爱因斯坦。

进入康乃尔大学后,莱文斯修习农业学以及数学。于1950年,莱文斯与波多黎各的作家罗莎里奥·莫拉雷斯(Rosario Morales)结婚。莱文斯毕业当时,由于被康乃尔大学列入黑名单,莱文斯夫妇两人只好移居波多黎各过着农牧生活,并且从事促进农村活化的运动(rural organizing)。1956年,莱文斯夫妇返回纽约市,同年莱文斯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1961年至1967年期间,莱文斯成为波多黎各独立运动的重要活动人士。此外,1964年莱文斯首次造访古巴,由此机缘与古巴的生物学者们进行长期科学及政治的合作运动。然而,由于莱文斯参与波多黎克的独立运动以及反战争运动,波多黎各大学取消其终身教职。因此,于1967年莱文斯夫妇带着三个孩子(奥罗拉、里卡多以及亚历山大)移居芝加哥。于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莱文斯结识路温顿。此外,莱文斯全家亦曾居住于新罕布夏州。后来接受学者威尔森(E.O. Wilson,稍后两人曾对社会生物学的观点展开辩论)的邀请与赞助,莱文斯夫妇迁居至哈佛。莱文斯也曾被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遴选为院士,但莱文斯拒绝该头衔,因为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在战争期间协助指导美国军队。

莱文斯有丰富的学术及实务经历。举例来说,莱文斯被授奖为人口科学的约翰·路克教授(John Rock Professor of Population Sciences)。此外,莱文斯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之全球健康与人口学系(Global Health and Population)担任人口生态学计划(Human Ecology program)的主持人。由于莱文斯是若干政治组织的会员,包括美国共产党、波多黎各共产党,以及波多黎各社会党,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曾因此一度将其列入调查名单。数十年来,莱文斯致力于将生态学应用至诸国的农业领域,尤其关怀经济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

2011年,当莱文斯的妻子罗莎里奥过世后,莱文斯的女儿奥罗拉搬至麻省剑桥与莱文斯同住,照料其生活起居。

在莱文斯的研究发表之前,原本人口基因学假设环境是恒定的,而数学生态学也假设物种的基因组成是恒定的。然而,莱文斯的情境建模研究却发现在环境改变时,演化也开始出现。在莱文斯的建模研究中,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物竞天择(seleciton)未必使某个物种产生对环境最大的适应能力。相反地,有些物种会选择让自己灭绝(extinction)。稍后,莱文斯将其1960年代在古巴授课的内容及研究成果集结成书,名称为《环境转变之进化论》(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此外,莱文斯广泛地将数学运算,包括若干自己研发的公式(当中若干运算在纯粹数学以及经济学界已被发现,但当时莱文斯并不知晓),convex set theory for fitness sets(源自经济学者J. R. Hicks的公式),以及赛渥·莱特的路径分析(Sewall Wright's path analysis),应用于因果回馈循环(causal feedback loops)的分析。

“后设族群学”这个名称的制定是源自于莱文斯在1969年著作中的描述:族群当中的族群(population of populations)。物种成群居住于适合的各个环境而组成某地域(patch)的次族群(sub-population)。然而,这些当地的族群系统可能会消灭(extinction),也可能被其他地域迁徙过来的移民所统治(colonizations)。因此,当地族群的命运取决于消灭以及被统治两种力量的平衡。莱文斯引进一个建模系统来描述这平均地域占领(average patch occupancy)的动态过程。受到莱文斯研究的影响,后设族群学已然成为空间生态学(spatial ecology)、应用保育生物学(applications in conservation biology)、族群管理(population management),以及虫害控制学(pest control)的重要研究范围。

相关

  • 泰奥弗拉斯托斯泰奥弗拉斯托斯(希腊语:Θεόφραστος,转写:Theόphrastos,也称提奥弗拉斯特,约前371年-约前287年),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先后受敎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来接替
  • 光线光通常指的是人类眼睛可以见的电磁波(可见光),视知觉就是对于可见光的知觉。可见光只是电磁波谱上的某一段频谱,一般是定义为波长介于400至700奈(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也就是波长比
  • 卫生大臣卫生部,在一个政府之中负责制定卫生政策,以及处理相关事宜的部门。同时对于处理大众流行疾病发挥至关重要的功能。
  • 液氦液氦(英语:Liquid helium)是指在极低温的摄氏温标-269 °C(约等于热力学温标4 K或者是华氏温标-452.2 °F)时成为液体的氦,该化学元素的沸点与临界点取自于氦的同位素:较为常见的氦
  • 宿根天人菊宿根天人菊(学名:),在江苏又名车轮菊,为菊科天人菊属的植物。分布于北美洲,目前已由人工引种栽培。
  • 卡罗琳·戴恩内奇卡罗琳·朱莉娅·戴恩内奇(英语:Caroline Julia Dinenage;1971年10月28日-)是一位英国政治人物,保守党党员,现任英国下议院戈斯波特选区议员、卫生部(英语: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 苦力苦力(粤语称作咕喱,英文普遍写成Coolie,亦作Cooli、Cooly、Kuli、Quli或Koelie等)是指从事劳动工作,以付出劳力来维生的廉价劳工。他们大多在码头负责货物的装卸、建筑地盘的运输
  • 岛义则岛义则(日语:島 よしのり,1955年7月20日-),日本资深男性配音员、旁白。出身于大阪府大阪市。身高170cm。桃山学院大学社会学部毕业。株式会社Chara(日语:キャラ (芸能プロダクション
  • GRB 110328AGRB 110328A是由雨燕卫星于2011年3月28日探测到的伽玛射线暴(gamma-ray burst,GRB),这也是在至今探测到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这次伽玛射线暴发生在天龙座一个小星系的
  • 麦克法兰《麦克法兰》(英语:)是一部2015年迪士尼出品、新西兰女导演妮基·卡欧执导的美国运动剧情片,改编自1987年一所以墨西哥裔美国人为主的麦克法兰高中的七名学生组成的团队参加越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