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山

✍ dations ◷ 2025-08-16 08:11:01 #天主教朝圣地,立陶宛天主教,欧洲地标

十字架山(立陶宛语:Kryžių kalnas)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奥利艾以北12公里处的一个朝圣地。其确切的起源无人知晓,不过据认为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义后,放置在从前的一个军事掩体(英语:Hill fort)处。 几个世纪中,前来朝圣的天主教徒在这里安置了许多十字架,以及巨大的苦像、立陶宛爱国者的雕塑、圣母雕像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经。据估计,2006年时十字架的数量大约有100,000个。

在几个世纪的历史中,这个地方已经成为立陶宛天主教徒以和平方式忍耐所面临威胁的象征了。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后,联邦构成国立陶宛大公国及部分波兰被并入俄罗斯帝国。波兰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两次反抗俄国的起义,都未能成功。这两次起义与十字架山的起源有关:由于家人无法找到造反者尸体的位置,他们开始安放象征性的十字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东欧原有由战时德意志帝国领导控制的政治结构土崩瓦解,立陶宛从德国手上宣布独立。十字架山成为立陶宛人为和平、为国家、为立陶宛独立战争期间失去的亲人祈祷的地方。

1944-1990年期间,这个地点又获得了一层特殊的意义,1944年占领立陶宛的纳粹德军被苏联击败、重新占领立陶宛后,立陶宛人持续不断地来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证明他们仍然忠于原来的身份、宗教信仰和传统;成为进行和平抵抗的象征。尽管苏联政府非常辛苦地搬走新的十字架,并至少三次(包括1963年和1973年的两次尝试)威吓用推土机夷平这个地方。甚至有传言说当局计划在附近的Kulvė河(Mūša河的支流)上修建一座水坝,这样十字架山就将淹没在水底。

1993年9月7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问十字架山,宣布这是一个盼望、和平、爱与牺牲的地方。2000年,附近创建了一座方济各会修道院,修道院内部装饰有表现圣方济各在拉维纳山(La Verna)身体上出现圣痕的绘画。这座山仍然无人管理,因此人们可以随意在认为合适的地点自由地安放十字架。一块石碑上刻着教宗的讲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十字架山全景2

十字架山特写镜头

十字架山

十字架山

圣若望·保禄二世于1993年访问十字架山

相关

  • BBC广播大楼BBC广播大楼(英语:Broadcasting House),是英国广播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位于伦敦的波特兰坊。广播大楼动工于1928年,在1932年完工。1932年3月15日,第一个在广播大楼制作的广播节目对外
  • 凯瑟琳·毕格罗凯瑟琳·安·毕奇洛(Kathryn Ann Bigelow,1951年11月27日-),生于美国加州,美国电影导演,首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女性得主。她主要执导科幻、动作和恐怖题材的影片。其最近的两部作品
  • 达拉斯爱田机场达拉斯勒夫机场,又常译为达拉斯爱田机场(英文:Dallas Love Field;IATA代码:DAL;ICAO代码:KDAL;FAA代码:DAL),是一座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机场,距离市中心约10公里。直到1974年达拉
  • 荷兰首相荷兰首相(Minister-president van Nederland)荷兰王国构成国荷兰的政府首脑,但同时因荷兰在王国内人口和面积的压倒优势而兼仼整个王国的首脑,由1848年宪法修订后创立,首相正式名
  • 鄂温人鄂温人(一部分自称Even或Oven,另一部分自称Orochel),过去称为拉穆特人(鄂温语,意为海洋的人),被俄国人转音为“埃文人”,是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民族,在俄罗斯联邦马加丹州、堪察加边疆
  • 球探 (足球)一名足球球探常会作为代表球会出席足球赛事以收集情报。基本上,它们可以分为两类球探:专才球探及战术球探。球员球探 或专才球探 会评价球员的天分,以期能为其雇主跟他们签下职
  • 西式糕点西式糕点、西式糕饼,中文简称西点、西饼,日文称洋菓子,是指源于西方世界的点心与糕饼。西式糕点由于以蛋糕、饼干为主,亦可作西式甜点、西式茶点的称谓。西式糕饼多属甜食,但是也
  • 计算机解放/梦想机器《计算机解放/梦想机器》(英语:Computer Lib/Dream Machines)是1974年由泰德·尼尔森出版的一本书,该书以双封面平装本的形式印刷以彰显其互文性(Intertwingularity)。此书最初由
  • 海龙厅海龙厅,中国清朝末年设立的厅。光绪五年(1879年)置,治所在今吉林省梅河口市东北海龙镇。属奉天府。设抚民通判。二十八年(1902年)升为海龙府。
  • 浅野妙子浅野妙子(日语:浅野 妙子,1961年10月4日-),日本女编剧,神奈川县出身,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系、庆应义塾大学文学研究所文学研究科。1994年,浅野妙子以《无言电话》在“富士电视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