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山

✍ dations ◷ 2025-11-27 14:02:38 #天主教朝圣地,立陶宛天主教,欧洲地标

十字架山(立陶宛语:Kryžių kalnas)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奥利艾以北12公里处的一个朝圣地。其确切的起源无人知晓,不过据认为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义后,放置在从前的一个军事掩体(英语:Hill fort)处。 几个世纪中,前来朝圣的天主教徒在这里安置了许多十字架,以及巨大的苦像、立陶宛爱国者的雕塑、圣母雕像以及数以千计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经。据估计,2006年时十字架的数量大约有100,000个。

在几个世纪的历史中,这个地方已经成为立陶宛天主教徒以和平方式忍耐所面临威胁的象征了。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后,联邦构成国立陶宛大公国及部分波兰被并入俄罗斯帝国。波兰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两次反抗俄国的起义,都未能成功。这两次起义与十字架山的起源有关:由于家人无法找到造反者尸体的位置,他们开始安放象征性的十字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东欧原有由战时德意志帝国领导控制的政治结构土崩瓦解,立陶宛从德国手上宣布独立。十字架山成为立陶宛人为和平、为国家、为立陶宛独立战争期间失去的亲人祈祷的地方。

1944-1990年期间,这个地点又获得了一层特殊的意义,1944年占领立陶宛的纳粹德军被苏联击败、重新占领立陶宛后,立陶宛人持续不断地来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证明他们仍然忠于原来的身份、宗教信仰和传统;成为进行和平抵抗的象征。尽管苏联政府非常辛苦地搬走新的十字架,并至少三次(包括1963年和1973年的两次尝试)威吓用推土机夷平这个地方。甚至有传言说当局计划在附近的Kulvė河(Mūša河的支流)上修建一座水坝,这样十字架山就将淹没在水底。

1993年9月7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问十字架山,宣布这是一个盼望、和平、爱与牺牲的地方。2000年,附近创建了一座方济各会修道院,修道院内部装饰有表现圣方济各在拉维纳山(La Verna)身体上出现圣痕的绘画。这座山仍然无人管理,因此人们可以随意在认为合适的地点自由地安放十字架。一块石碑上刻着教宗的讲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十字架山全景2

十字架山特写镜头

十字架山

十字架山

圣若望·保禄二世于1993年访问十字架山

相关

  • 首都大学东京首都大学东京(日语:首都大学東京/しゅとだいがくとうきょう Shuto Daigaku Tōkyō,英语: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是一所位于东京都八王子市的公立大学。于2005年创立。简
  • 像散像散(Astigmatism)是一种因为大倾角的窄光束所带来的的单色像差。是5种初阶像差之一。由光学系统缺陷所引起,在两个垂直平面中传播的光线聚焦在不同焦点,会观察到两个焦点之间所
  • 安妮的日记《安妮日记》(荷兰语:Het Achterhuis)由安妮·法兰克所写,此书发行版的内容摘录自安妮在纳粹占领荷兰的时期所写的日记内容,并于战后由她幸存的父亲加以整理出版。其首次发行时的
  • 巴哼语巴哼语是中国湘黔桂三省交界处贵州、广西一侧自称“巴哼”(.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
  • 第三波第三波女性主义(英语:Third-wave feminism)被视为等同数个不同派系的女性主义运动,和自1980末期开始的研究。其运动的主力认为第二波女性主义已经失败了,而且过时了。第三波女性
  • 市北区市北区是中国青岛市的一个市辖区,属市内四区之一,始置于1946年。位于青岛市中部偏南,南接市南区,北连李沧区,东邻崂山区,西濒胶州湾。2012年3月之后,市北区实行部分街道办事处合署
  • 天柱天柱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下辖的一个县。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天柱县与湖南省新晃县、靖州县、会同县、芷江县及贵州省剑河县、锦屏县、三穗县
  • 卡姆列特-塔虎脱溶剂参数卡姆列特-塔虎脱溶剂参数(Kamlet-Taft solvent parameters),用于勘测溶剂极性的参数,方法是通过在紫外中加入溶剂化变色染料,算出α(氢键酸性)、β(氢键碱性)、π*(偶极矩/极化程度)等
  • 蔡意桥站.mw-parser-output .RMbox{box-shadow:0 2px 2px 0 rgba(0,0,0,.14),0 1px 5px 0 rgba(0,0,0,.12),0 3px 1px -2px rgba(0,0,0,.2)}.mw-parser-output .RMinline{float:none
  • 赵声赵声(1881年3月16日-1911年5月18日),原名毓声,字伯先。江苏省镇江市丹徒人,光复会成员,中国近代民族革命运动先驱。著有《保国歌》。赵声父亲赵蓉曾,夫人严承志,弟赵念伯、赵光,妹赵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