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度角原则

✍ dations ◷ 2025-11-09 18:43:48 #电影技术,电影剪辑

30度角原则是一个基本的电影剪辑原则,规定摄像机在拍摄同一主题的连续镜头时,镜头需要移动至少30度角。若其移动小于30度角,镜头间的转换看起来就会像跳接,会干扰观众对剧情的关注,观众可能因此更关注电影技术而不是电影的叙事本身。

摄像机拍摄角度的30度角改变使得两个连续的镜头的差别足够大,从而看起来不像跳切,不过摄像机也应该遵循180度角原则。考虑到30度角原则,每当你在轴上做出一个动作,摄像机都需要改变至少20毫米的拍摄距离。按照这个原则,摄像机应参照前面的拍摄距离移近或远离20毫米,由于这个原因,30度角原则通常被称为“20毫米/30度规则”。 轴向切结合了摄像机移动20毫米的这个想法,在轴上移动使镜头突然靠近或远离对象。这类的剪辑打破了30度规则来制造特效,电影制作人有时会像这样突破传统的电影技术规则而达到特定的效果。

传奇的法国电影制作人乔治·梅里爱是黑白默片制作人,在还未出现30度角原则的时候制作电影。他启发了后人在对相同或几乎相同的片段剪辑时遵守这个角度的规则。当梅里爱制作了著名的《月球旅行记》(1902年),他把同样取景的片段以同样的角度剪辑在一起,在镜头之间改变了场景,使它看起来没有剪切痕迹。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尝试用跳接来制造特效。

正如蒂莫西·克里甘和帕特里夏·怀特《电影中的经验》中的建议,“这个规则旨在通过画面的变化来突显切换镜头的主旨。两个相距不到30度的镜头间的转换可能是不必要的或者会令内容产生中断感——简而言之,是突兀的。”有些情况下,跳接是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或者是用来表现美学风格的,但一般来说,电影制片人会尽量避免这样做。

30度角可以被一个更加宽泛的原则包含:如果两个镜头在角度和距离上如果过于相近,那么剪辑出来是不和谐的,剪辑也显得毫无理由。编剧沃尔特·默奇(Walter Murch)在他的书《眨眼之间》(In The Blink of an Eye)中写道:

“画面变化要么应该微细要么应该明显,否则观众会难以接受:例如,从一个全身主镜头剪辑到一个略微推进的镜头,取演员脚踝以上的画面。在这个例子中,镜头的改变虽然能让观众感到某些东西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还不足以让观众重新审视它的情境。”

相关

  • 西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南充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是首批双一流高校,入选“111计划”,“中西
  • 栉瓜翠玉瓜,又名西葫芦、栉瓜(学名:Cucurbita pepo var. cylindrica),是美洲南瓜(学名:Cucurbita pepo)的人工栽培品种,果实供食用。外型特色是顶部原本跟茎相连的切面有星星形状。台湾称
  • 麻阳苗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Mayang Miao Autonomous County)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地处辰水(锦江河)流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4′-110°06′、北纬27°32′-28°01′。东临辰溪县,南
  • 圣马力诺地理圣马力诺位于欧洲南部,是意大利内的一个国中国,国界仅39千米。圣马力诺是在梵蒂冈和摩纳哥后,欧洲第三小的国家。圣马力诺地形上受到亚平宁山脉影响, 境内起伏多山,位于中部的最
  • 爱德华·莫雷爱德华·莫雷(英语:Edward Morley,1838年1月29日-1923年2月24日),是一位美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他与阿尔伯特·迈克耳孙合作完成著名的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莫雷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纽
  • 生长曲线 (天文)天文学中,生长曲线(英语:Curve of growth)表示天体谱线的等效宽度关于参与吸收的粒子的柱密度的函数。它描述不同光深下谱线的轮廓与饱和程度。
  • 郑怡静 郑怡静(1992年2月15日-)是台湾女子乒乓球运动员。郑怡静出生在运动世家,其姐姐郑品薇同为乒乓球选手。她从国小二年级开始打乒乓球,并以14岁之龄成为台湾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子成
  • 凯尔·洛瑞凯尔·洛瑞(英语:Kyle Lowry,1986年3月25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现役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现效力于NBA联盟多伦多猛龙,司职控球后卫。身高1米83,官方体重数值达到205磅,有着强悍
  • 段廉义大理上德帝段廉义(?-1080年),大理国第十二位皇帝,1075年即位,1080年被杨义贞所弑,在位5年。年号上德、广安。段廉义在宋熙宁九年(1076年)曾派使者入贡宋廷。史称上德皇帝。
  • H·R·吉格尔汉斯·鲁道夫·吉格尔(德语:Hans Rudolf Giger、H. R. Giger,1940年2月5日-2014年5月12日),是瑞士知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雕塑家,以及设计师。他曾设计电影《异形》中的外星生物,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