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

✍ dations ◷ 2025-11-02 22:44:44 #名家,悖论,哲学问题,逻辑,成语

白马非马,中国战国时期由名家提出辩论问题。其中最著名的论据由公孙龙提出,根据离坚白的思路而建立。

白马非马,这个论证,在公孙龙之前可能应该已经存在。《战国策》中,苏秦曾提到刑名家以白马非马立说。《韩非子》记载,宋人倪说(兒说),以白马非马,辩赢齐国稷下学者。

白马非马的论证,被收录在《公孙龙子·白马论》中。

公孙龙首先建立了“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主要的理由是,“马”是用来描述外形,而“白”是用来描述颜色,颜色与形状属于不同范畴,所以白马不能说是马。白马是由颜色(白色)与外形(马),两种特征结合而成。如果不具备颜色(白色)这个特征,单单只有外形(马),就不能说是白马。

他接着强调,黄马、黑马皆是马,但黄、黑马不是白马。如果白马是马,那黄马、黑马不是白马,所以也不是马,与命题矛盾,所以不成立。〈白马论〉:“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马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公孙龙的论证如下:


白马有两个特征:

而马只有一个特征:

因此拥有两种特征的白马不等同马,所以白马非马。

公孙龙的主要理据是:当我们说“马”时,什么颜色的马,如白马、黄马、黑马等,都包含在内;然而,当我们说“白马”时,却只能包含白马而不能包含其他颜色的马。因此,他便主张与众不同的“白马非马”说。在当时,他的辩论可说打遍天下无敌手,没有人可以将他的观点驳倒。然而,今天稍有思考方法训练的人,只要略懂语理分析,就不难将他驳倒。

在日常语言中,“是”主要有二义:

据此,与“是”相反的“非”或“不是”,也主要有二义——不包含及不等同的意义。

在二义中,第一义而非第二义是较普遍使用的,因为一语词所指的事物往往与别的语词所指的不相同。但当公孙龙说“白马非马”时,他却使用第二义。所以他说“白马非马”,其实是说“白马”指的事物(白色的马)不等同“马”指的事物(所有颜色的马)。至于他否定别人说“白马是马”,这明显是诡辩,因为这是一般人更常使用的“是”的意义,是指“白马”包含于“马”中,这只是与公孙龙自己使用“是”的意义不同,而不是这样使用“是”是错误的。

相关

  • 水槽水槽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仪器,一般为圆形或者方形的大口容器,由塑料或者玻璃制成,可以盛装一定体积的水或其他液体,在多种实验中都可以使用。常用于排水集气法收集不溶于水的
  • 激光捕捉光镊、光学镊子或光钳(英文:optical tweezers)是一种通过高度聚焦激光束产生力(量级通常为皮牛顿级)移动微小透明物体的装置。其中把持物体的区域也称为光阱 (optical trap),相应
  • 格鲁吉亚拉里拉里(格鲁吉亚语:ლარი,ISO代码:GEL),格鲁吉亚的官方货币单位。每一拉里可以分为100特瑞(英语:tetri)。“拉里”一词是一个古老的格鲁吉亚词语,含义为储藏,而“特瑞”是科尔基斯地区
  • 主体史学主体史学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主体思想影响下的历史观。主要倡导者有黄长烨等。自50年代提出主体史学这一命题以来,朝鲜史学家们开始以新的观点分析和解释历史文献,在许
  • 潘怡良潘怡良是一位服装设计师,被誉为台湾“针织女王”。大学就读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辅仁大学织品服饰研究所硕士毕。2001年,她用自己象征欢欣乐观的意大利文名字 Gioia 创立 GIOIA PA
  • 熊葱熊葱(学名:, 北美种类),又名野韭菜、熊果大蒜、熊蒜(bear's garlic)、野蒜菜及林地蒜,是一种野生的草本植物,为野生韭黄的近缘种,因熊喜欢采食而得名。其味道如同食用韭菜,但是气味并
  • 维罗尼卡·博里索夫娜·杜达洛娃维罗尼卡·博里索夫娜·杜达洛娃(俄语:Верони́ка Бори́совна Дуда́рова,转写:Veronika Borisovna Dudarova,1916年12月5日-2009年1月15日),俄罗斯指挥
  • 台湾个人资料保护与管理制度台湾个人资料保护与管理制度(英语:Taiwan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 简称TPIPAS),是资策会科技法律研究所在经济部计划支应下所建立之针对个
  • 载㷇正蓝旗总族长(光绪十六年~?年)奉恩镇国公载㷇(1862年4月1日-1894年12月12日),贝子衔奉恩镇国公奕梁第三子,母侧室刘氏,其父为刘治堂,淳亲王系第六代。他在同治元年三月(1771年)出生,光绪十
  • 蔡添蔡添(生卒年不详)是东宁王朝末期的武士,为侍卫镇冯锡范的心腹。1681年(郑氏永历三十五年),延平王郑经薨,外戚冯锡范与东宁宗室深怕监国世子郑克臧对他们有所猜忌,于是密谋行刺。蔡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