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拉奇河

✍ dations ◷ 2025-08-15 08:20:13 #波特拉奇河

波特拉奇河(英语:Potlatch River)是一条位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河流,长约56英里(90千米)。波特拉奇河为清水河的支流,而清水河是斯内克河的支流,后者则是哥伦比亚河最大的支流。河流毗邻洛矶山脉的西山麓,曾被哥伦比亚高原的干旱草原所围绕。现时河流主要用于农业灌溉。

波特拉奇河的名称源于“散财宴”(英语:Potlatch),是太平洋西北地区美洲原住民的一种赠礼仪式,而这些原住民部落在移居者到达河流前便已在此生活了数百年。19世纪后期,拓荒者移居至波特拉奇河流域,并建立了农场和牧场。在伐木业及农业并未兴起前,河流流域曾经长著种类繁多的河岸和森林植物,亦有不同种类的鱼类在此生活。此后,过度伐木导致流域内的大部分森林消失,而现时河流生态仍在恢复中。

波特拉奇河发源自爱达荷州中北部的胡都山脉(英语:Hoodoo Mountains)。河流主要往西南方向流动,横越位于洛矶山脉附近的哥伦比亚高原东部地区。在爱达荷狭地南部,波特拉奇河的两条分汊形成了河源:位于拉塔县的波特拉奇河西汊(West Fork Potlatch River)以及位于清水县的波特拉奇河东汊(East Fork Potlatch River)。这两条分汊在赫尔默附近汇合,之后河水便流进峡谷并一直延伸到河口。在峡谷内,波特拉奇河先后与松溪(Pine Creek)、大熊溪(Big Bear Creek)、中波特拉奇溪(Middle Potlatch Creek)、小波特拉奇溪(Little Potlatch Creek)、博尔德河(Boulder Creek)及锡达溪(Cedar Creek)合流。3号爱达荷州州道与一部分较低的峡谷平行着,而朱丽埃塔则位于中波特拉奇溪与河流的汇合处。河流最终在斯波尔丁及默特尔(Myrtle)之间与清水河合流,而汇合处的海拔高度约为801英尺(244米)。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河口流量的平均速率为379.8立方英尺每秒(10.75立方米每秒)。河流的流量会在冬季和初春时达到最高峰,而夏季和秋季则会下降。河流主要流经粗糙的哥伦比亚河玄武岩(哥伦比亚高原亦由其组成),其地质与流经华盛顿州及爱达荷州的帕卢斯河(英语:Palouse River)类似。

早在在拓荒者抵达波特拉奇河之前,其中一支美洲原住民部落内兹珀斯人便已在此生活了数百年。河流位于干旱的哥伦比亚高原东部边缘,部分地区曾是一片广阔的干旱草原,并被森林茂密的山脉围绕。另外,由于河流位于洛矶山脉的西南方,故波特拉奇河的降雨量相较其他位于西边的河流(如帕卢斯河及图坎嫩河)为多。在1805至1806年的路易斯与克拉克远征时,远征队沿着清水河顺流而下并穿越了波特拉奇河河口,但不能确定他们是否最早抵达该处的白人。当时远征队称河流为“一条大溪”,并把其命名为库尔特溪(Colter's Creek),以纪念远征队的其中一名成员约翰·库尔特(英语:John Colter)。1897年,美国政府把河流改为现时所使用的的名称。

1870年代,大量拓荒者陆续抵达爱达荷州西部,加上清水河北岸奥罗菲诺附近的金矿亦吸引了不少的矿工,导致河流及邻近地区开始出现变化。大多数移居者都在河流周边的草原上建立干耕农场及牧场。随着河水往南流经河流流域,土壤条件通常会得到改善,但是河流南部流域在种植农作物上有一个主要弊端:缺水。由于河流的流量低,而且河水流经的峡谷非常陡峭,令农民无法引导河水至农场。因此,农民只能种植一些不需要灌溉的农作物,而其他无法获得足够农业用水的土地则沦为牧场或生产干草的设施。

起初,河流流域内的森林并没有因为大量拓荒者抵达而受到严重影响,但在20世纪初他们开始进行伐木作业后,流域内大部分的原始森林都被清除了。后来,拓荒者们建造了区内首间锯木厂,向当地居民提供木材以供建造房屋和谷仓等设施,但不久之后华盛顿、爱达荷及蒙大纳铁路(英语:Washington, Idaho and Montana Railway)把路线延伸到这地区,令锯木厂能出口木材至其他地区。虽然伐木业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行业,但这对波特拉奇河流域的生态持续造成负面影响。为了开发木材资源,当地居民建造了不少设施,例如防洪坝、滑槽、滑道、铁路支线及小型的蒸汽动力装置等。可是,在修建铁路路堤及支线时河道被人为拉直,而附近的贫瘠山坡上侵蚀急剧增加,导致许多溪流变得更为淤塞。现时流域内的原始森林几乎都已经消失,剩下的大部分是次生林。

波特拉奇河沿岸生长著不少的三角叶杨、颤杨、枫树以及桤木,而部分小型支流的沿岸则生长著山楂属及山梅花属植物。另外,在流域内的山麓地区有一大片草原,长满了黑山楂、针叶树及毛核木属植物等,更有纪录指该处一度长满了爱达荷狐草及蓝丛麦草。一些霞花属及阔叶草本植物亦会在波特拉奇河及其支流附近的季节性湿地上出现。流域内的森林以花旗松及西黄松为主,亦有少部分如巨冷杉、美西侧柏、西部白松及落叶松生长,而底层则生长著风箱果属及唐棣属等灌木植物。河流流域不时有山火发生,但这亦有利树林生态发展。在人为干预后,植物群落仍然存在但数量变得较少,而大部分草原亦被农业所清除。河流的年均降水量为15至50英寸(380至1,270毫米),而温度的年均变化约为25至100°F(−4至38°C)。

根据爱达荷州鱼类及猎物部(英语:Idaho Department of Fish and Game)在2003年至2004年的一项研究,波特拉奇河流域有着13种不同的鱼类,包括小点吻鱥、吻鱥、虹鳟、美洲红点鲑、大口黑鲈、驼背太阳鱼、杜父鱼(英语:Sculpin)及黄鲈等。虹鳟及硬头鳟的洄游一度被斯内克河及哥伦比亚河下游大坝建设工程所影响。这两种鱼在波特拉奇河流域内是最大的鱼类种群,其中硬头鳟占群落生物量58.4%。研究过程期间,科研人员在河流流域的所有溪流内采样,发现波特拉奇河西汊维持了相对原始的状态,因此生物多样性较其他溪流为高,相反波特拉奇河的下游地区则受到农业污水的污染。爱达荷州鱼类及猎物部后来推行了波特拉奇河硬头鳟监测和评估计划(Potlatch River Steelhead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Program),旨在记录流域内的硬头鳟(虹鳟)种群数量。在2010年的野外季节期间,统计人员在上游及下游分别录得了71只及252只成年硬头鳟,并在整个河流流域录得了1,230只亚成体硬头鳟。另外,在整个流域内的鱼苗及幼年硬头鱼的密度分别为0.14条/每百平方米及1.35条/每百平方米。据估计,每年大约有超过1,000条成年硬头鳟洄游至波特拉奇河,而从波特拉奇河东汊及大熊溪迁出的硬头鳟数目分别约为6,976条及9,491条。除了上述的监测计划外,爱达荷州鱼类及猎物部也在2009年推行了一系列七个计划,以保护波特拉奇河的鱼类栖息地。

在波特拉奇河流域内,大约57%的土地被森林覆盖,而约38%则用于农业和牧场。其中78%的土地属于私人拥有,14%的土地属于美国国家森林,7%的土地属于爱达荷州,其余则属于美国内政部土地管理局及印第安事务局。

波特拉奇河流域内的部分山林地区属于美国国家森林,而在河流上游亦有数个由美国国家森林局管控的露营营地。另外,在河流上游与穆斯溪的汇合处以及河流东汊是可以合法地进行钓鱼活动的,但钓鱼人士只能钓获美洲红点鲑、克拉克大麻哈鱼、硬头鳟及虹鳟。爱达荷州鱼类及猎物部每年均会把鱼苗放入河内,以维持生态平衡。

相关

  • 兵役议题反对相关性倾向和兵役在世界各国军事中有着多种的政策态度因应面对。多数的西方国家军队废除了排斥同志从军的政策,参与北约组织的26个成员国家中,超过20个国家允许男同性
  • 橡实槲果或称橡子(英语:acorn、日语:団栗),广义为山毛榉科栎属的橡、栎、槲等果实(而不是种子)的总称,狭义指栎树的果实,富含淀粉。“团”有“圆”的意义,因此团栗意为“圆的栗子”。山毛
  • 李玉雁李玉雁(LIYUYEN),两岸资深媒体人,出生于台北市。
  • 1993年度新城劲爆家族音乐大赏得奖名单1993年度新城劲爆家族音乐大赏于1993年9月颁发。首两年名称为“新城劲爆家族音乐大赏”,大致已设有劲爆男、女歌手三甲奖项,劲爆新登场男、女歌手奖项,劲爆歌曲奖项,让乐迷投票
  • 2,4,6-三甲基苯碲酚2,4,6-三甲基苯碲酚是一种有机碲化合物,化学式为C9H12Te,可由2,4,6-三甲基苯碲酚锂(锂盐由二碲化物和三乙基硼氢化锂反应得到)在−78 °C下和HBF4·Et2O反应得到。它和二镉反应,
  • 陈有福陈有福(罗马拼音:Tan Joe Hok,1937年8月11日-),印尼语名:Hendra Kartanegara,印尼前羽毛球运动员,他与费里·宋尼维尔和一群优秀的双打选手一起为印尼羽毛球王朝打下基础,于1958年汤姆
  • 托马斯·汤森·布朗托马斯·汤森·布朗(Thomas Townsend Brown,1905年3月18日-1985年10月22日),美国物理学家,出身于俄亥俄州曾斯维尔。1921年,布朗发现别费尔德-布朗效应。1930年加以美国海军,参与多
  • 咔嚓咔嚓山咔嚓咔嚓山(日语:かちかち山)是一则日本童话故事。在古代日本,有一对老夫妻以耕田为生。附近有一只狸猫利用狸囃子,经常跑到老爷爷的田地偷蕃薯。老爷爷相当生气,后来设下圈套,终于
  • 石田彰石田彰(1967年11月2日-)为日本男性声优。2009年3月前效力于Mausu Promotion,4月开始是自由身。目前所属于PEERLESS GERBERA。※主要角色以粗体显示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1997
  • 埃利斯山坐标:79°52′S 156°14′E / 79.867°S 156.233°E / -79.867; 156.233埃利斯山(英语:Mount Ellis)是南极洲的山峰,位于奥次地,属于达尔文山脉的一部分,海拔高度2,330米,由英联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