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婚姻

✍ dations ◷ 2025-10-21 10:34:27 #波士顿婚姻

波士顿婚姻(英语:Boston marriage)历史上指的是两名富裕女性的同居关系,她们不依赖男性的经济支持。这个词语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新英格兰地区流行。这些关系有的是浪漫性质的,现在或许视会为女同性恋关系;但也有不是如此的。[1]

女性之间相对正式化的浪漫友谊或终身伴侣关系,早于“波士顿婚姻”一词而存在,在英格兰和其他欧洲国家都有悠久记录。[2]“波士顿婚姻”一词则与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波士顿人》(1886年)有关,该小说描述两名未婚女性的长期同居关系,她们都是“新女性(英语:New Woman)”,尽管詹姆斯本人从未使用过这个词语。詹姆斯的妹妹爱丽丝·詹姆斯(英语:Alice James)与凯瑟琳·珀博迪·洛林(英语:Katharine Peabody Loring)也有这样的关系,是他写这本小说的灵感来源之一。[3]

有一些身处“波士顿婚姻”的著名女性。18世纪末,例如英爱尔兰上流社会的艾莱诺·巴特勒(Eleanor Butler)和莎拉·庞森比(Sarah Ponsonby)被视为一对情侣,昵称为“兰格伦小姐(英语:Ladies of Llangollen)”。伊丽莎白·梅沃尔(Elizabeth Mavor)认为,18世纪英格兰的浪漫友谊制度达到顶峰。[2]在美国,著名的例子是小说家莎拉·奥恩·朱威特(英语:Sarah Orne Jewett)和她的伴侣安妮·亚当斯·菲尔兹(英语:Annie Adams Fields),后者是《大西洋》的编辑遗孀,他们在19世纪晚期相处。[4]

莉莉安·法德曼(英语:Lillian Faderman)在她的著作《超越男性爱情》(1981年)中提供了最全面的波士顿婚姻研究。[5]20世纪的电影评论家在描述朱威特与菲尔兹关系时使用过这个词,例如1998年的纪录片《永远消逝的往事(Out of the Past)》。[6]大卫·马梅(英语:David Mamet)的剧本《波士顿婚姻(英语:Boston Marriage (play))》于2000年首演,也助推这个词语的普及。

有些参与波士顿婚姻的女性选择这种关系,是因为她们感觉与女性有更好的联系,而非男性。[5][7][8]有些女性是出于生活所需而共同生活;这些女性通常由于家庭遗产或职业收入而经济独立。选择从事事业(医生、科学家、教授)的女性,形成一个称为“新女性(英语:New Woman)”的新群体,[9]她们不依赖男性的经济支援。受过良好教育、有事业的女性想与其他女性同住,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接受和自主生活的自由。[7]她们通常是有共同价值观的女性主义者,参与社会和文化事业。这些女性通常在自己的生活中自给自足,但为了在一个常常充满偏见、性别歧视,有时甚至敌对的社会中获得支持而走到一起。[7]

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些安排普遍视为自然而值得尊敬的。[10][8]20世纪2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人怀疑这些关系是女同性恋性关系,导致越来越少的单身女性选择共同生活。[10]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维斯理学院,波士顿婚姻如此普遍,以至于“卫斯理婚姻”(英语:Wellesley marriage)这个词语成为一个流行的描述。[7]:185这种关系通常涉及两名学术界女性。这种现象从1870年代一直持续到1920年代。直到20世纪后期,女性一结婚就必须辞去学术职位,因此任何想保持学术事业的女性都必须做出其他安排,比如与另一位志同道合的单身女性教授共同居住。[10]此外,正如莉莉安·法德曼(英语:Lillian Faderman)指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普遍通过与其他女性结伴而获得更多的独立性、支持和志同道合。[5]此外,这种替代性关系也使女性免受抚养子女、照顾丈夫以及其他家庭职责的困扰,从而让像学院教员这样的专业女性更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7]

历史记录中有许多卫斯理婚姻的例子。法德曼记录,在19世纪末,在维斯理学院的53名女性教员中,只有1人是按常规嫁给男性;大多数人与女性伴侣共同生活。[7]:192其中最著名的一对是凯瑟琳·李·贝茨(英语:Katharine Lee Bates)和凯瑟琳·科曼(英语:Katharine Coman)。贝茨是诗歌教授,也是《美丽的美国》词曲的作者,而科曼是撰写美国第一部工业史的经济史学家。[7][9][8][11][12]

虽然“波士顿婚姻”概念大多有历史性质,但现今世界仍有女性伴侣将同居生活与之联系。[13]许多女性认为,不论性取向,与挚友同居在经济和心理上均有利。[14]

相关

  • 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希腊语:Πυθαγόρας,前570年-前495年)是一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创立者。他认为数学可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数字痴迷到几近
  • 海百合纲海百合纲(学名:Crinoidea)是一群始见于奥陶纪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化石种类有5000种以上。古生代石炭纪时,海百合数量极庞大,品种繁多,可归
  • 王 曦王曦(1966年8月-),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通,中国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66年8月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南通。
  • 阿尼诺阿萨乡 (戈尔日县)坐标:44°45′N 23°29′E / 44.750°N 23.483°E / 44.750; 23.483阿尼诺阿萨乡(罗马尼亚语:Comuna Aninoasa, Gorj),是罗马尼亚的乡份,位于该国西南部,由戈尔日县负责管辖,面积92
  • 张宗燧张宗燧(1915年6月1日-1969年6月30日),浙江杭州人,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家张东荪次子。核武器物理学家于敏的研究生导师。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次年
  • 右更增三右更增三,即鲸鱼座54(54 Ceti),是一颗位于白羊座的变星,虽然它是以鲸鱼座命名,但实际上却是位于白羊座靠近鲸鱼座的边界处。它距离地球约139光年, 视星等为5.933。
  • 阿卜杜拉·艾哈迈德·阿卜杜拉阿卜杜拉·艾哈迈德·阿卜杜拉(阿拉伯语:أبو محمد المصري‎,1963年6月6日-2020年8月7日)是基地组织内一名来自埃及的高级成员。他因被指控参与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而被美国通缉。他被视为基地组织内最有经验的恐怖活动策划者以及该组织的二把手。美国情报人员表示,阿卜杜拉2003年在伊朗被拘禁,但2015年起在德黑兰却可以自由活动。2020年11月,《纽约时报》报道称,应美国要求下,以色列特工于当年8月在伊朗将阿卜杜拉杀害。该报道未得到美国或以色列官员的公开证实,伊朗也予以否认。202
  • 米津美和米津美和(1979年12月4日-),日本足球运动员,日本国家女子足球队成员。在2009年7月29日,她代表日本国家女子足球队出赛,在对战德国的比赛中首次​​亮相。2009年,他共为国家足球队出场2次。
  • 斯韦特兰娜·阿纳斯塔索夫斯卡斯韦特兰娜·阿纳斯塔索夫斯卡-奥布契娜(塞尔维亚语:Светлана Анастасовска-Обућина,罗马化:,1961年4月26日-),塞尔维亚女子手球运动员。她曾代表南斯拉夫参加1980年、1984年和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手球比赛,获得一枚金牌和一枚银牌。Template:1982年世界女子手球锦标赛南斯拉夫队阵容Template:1986年世界女子手球锦标赛南斯拉夫队阵容Template: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女子手球比赛南斯拉夫队阵容
  • 萨内蒂萨内蒂 或译扎内蒂、辛尼迪(意大利语:Zanetti),是一个源于意大利的姓氏,可指下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