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婚姻

✍ dations ◷ 2025-09-08 05:00:30 #波士顿婚姻

波士顿婚姻(英语:Boston marriage)历史上指的是两名富裕女性的同居关系,她们不依赖男性的经济支持。这个词语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新英格兰地区流行。这些关系有的是浪漫性质的,现在或许视会为女同性恋关系;但也有不是如此的。[1]

女性之间相对正式化的浪漫友谊或终身伴侣关系,早于“波士顿婚姻”一词而存在,在英格兰和其他欧洲国家都有悠久记录。[2]“波士顿婚姻”一词则与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波士顿人》(1886年)有关,该小说描述两名未婚女性的长期同居关系,她们都是“新女性(英语:New Woman)”,尽管詹姆斯本人从未使用过这个词语。詹姆斯的妹妹爱丽丝·詹姆斯(英语:Alice James)与凯瑟琳·珀博迪·洛林(英语:Katharine Peabody Loring)也有这样的关系,是他写这本小说的灵感来源之一。[3]

有一些身处“波士顿婚姻”的著名女性。18世纪末,例如英爱尔兰上流社会的艾莱诺·巴特勒(Eleanor Butler)和莎拉·庞森比(Sarah Ponsonby)被视为一对情侣,昵称为“兰格伦小姐(英语:Ladies of Llangollen)”。伊丽莎白·梅沃尔(Elizabeth Mavor)认为,18世纪英格兰的浪漫友谊制度达到顶峰。[2]在美国,著名的例子是小说家莎拉·奥恩·朱威特(英语:Sarah Orne Jewett)和她的伴侣安妮·亚当斯·菲尔兹(英语:Annie Adams Fields),后者是《大西洋》的编辑遗孀,他们在19世纪晚期相处。[4]

莉莉安·法德曼(英语:Lillian Faderman)在她的著作《超越男性爱情》(1981年)中提供了最全面的波士顿婚姻研究。[5]20世纪的电影评论家在描述朱威特与菲尔兹关系时使用过这个词,例如1998年的纪录片《永远消逝的往事(Out of the Past)》。[6]大卫·马梅(英语:David Mamet)的剧本《波士顿婚姻(英语:Boston Marriage (play))》于2000年首演,也助推这个词语的普及。

有些参与波士顿婚姻的女性选择这种关系,是因为她们感觉与女性有更好的联系,而非男性。[5][7][8]有些女性是出于生活所需而共同生活;这些女性通常由于家庭遗产或职业收入而经济独立。选择从事事业(医生、科学家、教授)的女性,形成一个称为“新女性(英语:New Woman)”的新群体,[9]她们不依赖男性的经济支援。受过良好教育、有事业的女性想与其他女性同住,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接受和自主生活的自由。[7]她们通常是有共同价值观的女性主义者,参与社会和文化事业。这些女性通常在自己的生活中自给自足,但为了在一个常常充满偏见、性别歧视,有时甚至敌对的社会中获得支持而走到一起。[7]

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些安排普遍视为自然而值得尊敬的。[10][8]20世纪2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人怀疑这些关系是女同性恋性关系,导致越来越少的单身女性选择共同生活。[10]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维斯理学院,波士顿婚姻如此普遍,以至于“卫斯理婚姻”(英语:Wellesley marriage)这个词语成为一个流行的描述。[7]:185这种关系通常涉及两名学术界女性。这种现象从1870年代一直持续到1920年代。直到20世纪后期,女性一结婚就必须辞去学术职位,因此任何想保持学术事业的女性都必须做出其他安排,比如与另一位志同道合的单身女性教授共同居住。[10]此外,正如莉莉安·法德曼(英语:Lillian Faderman)指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普遍通过与其他女性结伴而获得更多的独立性、支持和志同道合。[5]此外,这种替代性关系也使女性免受抚养子女、照顾丈夫以及其他家庭职责的困扰,从而让像学院教员这样的专业女性更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7]

历史记录中有许多卫斯理婚姻的例子。法德曼记录,在19世纪末,在维斯理学院的53名女性教员中,只有1人是按常规嫁给男性;大多数人与女性伴侣共同生活。[7]:192其中最著名的一对是凯瑟琳·李·贝茨(英语:Katharine Lee Bates)和凯瑟琳·科曼(英语:Katharine Coman)。贝茨是诗歌教授,也是《美丽的美国》词曲的作者,而科曼是撰写美国第一部工业史的经济史学家。[7][9][8][11][12]

虽然“波士顿婚姻”概念大多有历史性质,但现今世界仍有女性伴侣将同居生活与之联系。[13]许多女性认为,不论性取向,与挚友同居在经济和心理上均有利。[14]

相关

  • 综摄综摄(英语:syncretism,又称融合主义)指的是调和或统合信念(如宗教上)的冲突,也可指对于调和或统合所做的努力,例如宗教混合的客观过程。两个以上的宗教在接触与和解后,发展出彼此文化
  • 德国统一社会党已消亡已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已消亡已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已消亡已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已消亡已消亡已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德国统一社会党(德语:Sozialistische Einheitsp
  • 李晓勇李晓勇(1969年11月28号-),辽宁凤城人,中国篮球运动员,教练员,司职后卫,以准确的中远距离投篮和组织进攻出名,为九十年代中国男篮‘黄金一代’重要一员。1993年进入辽宁队,1995年10月选
  • 陈盛宇陈盛宇(1987年3月27日-),台湾宜兰人,毕业于华梵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流行歌手。陈盛宇4岁跟随家人来到台北,大学一年级的吉他手室友邀请下,陈盛宇成为乐团的主唱开始了音乐之路,之后报名
  • 斯隆斯隆(英语:Sloan)是一个美国城市,位于爱荷华州伍德伯里县。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当地人口为973人。 斯隆位于42°13′59″N 96°13′28″W / 42.23306°N 96.22444°W / 42.2330
  • 佟濬佟濬,汉军正蓝旗人。清朝官员。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恩科进士。乾隆九年(1744年)任山西解州直隶州安邑县知县。平日纵容家丁衙役,勒索百姓。乾隆十二年(1747年),当地人民聚众数百人,毁
  • 拔一条河《拔一条河》(英语:)是由台湾导演杨力州执导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该纪录片主要以八八水灾后的高雄县甲仙乡(今高雄市甲仙区)为取景地。《拔一条河》内容是记述灾后的甲仙国小拔河队
  • 小林章小林章(1960年-)是日本一位著名的字体设计师。最初在日本照相排版业一大公司“写研”工作,之后设计了Hiragino(ヒラギノ)明朝、AXIS字体的西文部分,在日本被誉为西文字体第一人。现
  • 嫁给大山的女人嫁给大山的女人是根据河南襄城姑娘郜艳敏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该片讲述18岁的打工女山菊被人贩子拐卖到大山,多次自杀未遂后,被公婆的善良感动,决心以善报善,支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后来为了改变山村贫穷的限制,解开大山里人们封闭落后的思想,当上了代课教师的故事。2015年,该片在网上引起了争议。该电影本身的情节是钟大爷凑钱从人贩子救下山菊姑娘,大爷的儿子喜欢姑娘但没有做出越轨行为。而现实中郜艳敏被转卖、被强奸,再以2700元的价格卖到了太行山深处的河北保定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她的丈夫常喝醉了酒打她,影片与真实事
  • 刘封刘封,原名寇封(2世纪-220年),东汉长沙郡罗县(今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人,蜀汉开国之君刘备养子,官至副军将军。刘封是罗侯寇氏之子(即枝江是其家族封地,国名罗侯),长沙刘氏外孙,算得上荆楚名家。左将军刘备寄寓荆州时,因为没有子嗣,收其为养子。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左将军领荆州牧刘备受益州牧刘璋之邀入蜀,帮其消灭割据汉中的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刘备北驻葭萌,次年与刘璋反目,召诸葛亮、张飞等夹攻益州。刘封时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跟随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征虏将军张飞入蜀,“所在战克”,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