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愚(1905年3月9日-1959年4月8日),本名杨松茂,彰化人,台湾新文学作家,笔名守愚、村老、洋、翔、Y生、静香轩主人、瘦鹤、慕、曙人、睦生等,为日治时期台湾新文学作家中,笔名最多的一位。
杨守愚身兼日治时期新文学作家与汉诗诗人双重身份,其学养过程包含台湾传统书房的儒家汉学基础,与日本引进的新式教育知识系统,在知识分子分层上,属乙未割台世代。
由于父亲是前清秀才,因此杨守愚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具有相当的汉学基础;之后杨守愚又进入彰化第一公学校,接受日本殖民当局所引进的新式教育。如此的求学经过,对于杨守愚日后的创作有相当关键的影响。
杨守愚是彰化汉诗社“应社”、“庆社”的成员,除了创作汉诗,也以中国白话文混杂大量的台湾话文创作小说、新诗等新文学作品,其作品陆续发表于《台湾民报》、《台湾新民报》、《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台湾文化》等刊物。
除了参加汉诗社,杨守愚在1927年曾与王诗琅、蔡孝乾等人筹组“台湾黑色青年联盟”(后遭到检举),并且在1934年与张深切、赖明弘等人筹组“台湾文艺联盟”,成为会员,并在其机关杂志《台湾文艺》发表作品。
1935年杨逵脱离“台湾文艺联盟”,另外发行《台湾新文学》,杨守愚参与这份杂志的编务工作,并且在上面发表作品。台湾总督府禁止汉文以后,杨守愚转向汉诗的创作,与赖和、陈虚谷等人组织“应社”。;战后,曾担任《台湾文化》的撰稿人。
杨守愚后来任教彰化工业职业学校,在1959年4月8日过世,享年55岁。
张恒豪分析杨守愚作品指出:“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题材呈现出繁复的多样性,所关注的主题,有日本警察的残暴,蔗糖会社的剥削,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的勾结,封建制度下女性的呻吟,这些黑暗面和挣扎面,与新文学运动的反抗反封建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它道尽一个苦难时代的悲情与希望。”咸认其创作与同世代作家赖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