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时代

✍ dations ◷ 2025-08-08 05:13:10 #冰河时代
大冰期(英语:Ice Age),又称“冰川期”或“冰川期”,是指地球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盖整个大陆的时期。大冰期内部又分为几次冰期(glacial period、glacials或glaciations)与间冰期(interglacials)。从冰川学的角度,南北半球出现大范围冰盖的时期即可视作大冰期。鉴于格陵兰和南北极大范围冰盖的存在,当今的地球仍处在始于260万年前更新世的第四纪大冰期的一次间冰期中,且尚无迹象表明地球正在走出这次大冰期。1742年,日内瓦工程师和地理学家皮耶·马泰尔(Pierre Martel)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夏慕尼游览。马泰尔在行记中记载,当地居民认为漂砾的产生是因为冰川曾经扩张得很远。在阿尔卑斯的其他地区也有类似说法。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学者也在思考漂砾的成因。瑞典矿业专家Daniel Tilas于1742年最早提出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一带出现的漂砾是海冰作用的结果。1795年,苏格兰哲学家、博物学家詹姆斯·赫顿(James Hutton)认为阿尔卑斯山漂砾的形成是冰川的作用。1818年,瑞典植物学家瓦伦贝格(Göran Wahlenberg)提出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川化的理论,并认为冰川化只是局部现象。几年后,丹麦地质学家埃斯马尔克(Jens Esmark)则提出全球性的多次冰期理论,其形成是地球气候变化的结果,且与地球轨道的改变有关。因为大冰期包括冰期和较小的间冰期,还有两者夹杂在一起的周期,因此大冰期的成因仍然有许多的争议。但几个重要的因素已经有所共识:这些因素有些会互相影响,例如,地球大气组成的变化(特别是温室气体的浓度)可能会影响到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也会改变大气组成(例如风化作用会改变二氧化碳的浓度)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比例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最大。如“雪球地球”理论认为,元古宙末期严重的大冰期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积聚而结束。大陆板块的运动从时间尺度上与历次大冰期匹配得较好。比较明确的几种可以减少或阻碍赤道海域暖水流向极区的大陆板块的分布:印度-澳洲板块从7000万年前开始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在消灭了特提斯海后,板块碰撞在4000万年前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的上升。大约24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升到雪线以上,冰雪地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比裸露地表要高70%。而且青藏高原处于中低纬度,单位面积反射的日照强度是高纬度极区冰盖的4-5倍。而且青藏隆起导致大气环流改变,中国副热带高压区的降水增多,降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北美洲的科罗拉多高原的隆起具有类似效果。因而从1990年代起,很多研究指出第四纪变冷(Cenozoic Cooling)与这种上升构造运动有直接关系。巴拿马地峡约在300万年前形成,这是人类从猿进化600万年以来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巴拿马地峡的形成切断了大西洋与太平洋的热带海水交换,可能启动了第四纪大冰期。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至少有两种类型:太阳能量的长期增长不是造成冰川期的原因。最著名的短期变化是太阳黑子周期,特别是蒙德极小期,它与小冰期最冷的部分时间相关联。如同米兰科维奇循环一样,以太阳黑子的效应来解释冰川期的开始和结束会太微弱和太频繁了,但是很有可能有助于解释其中的一些温度变化。地球形成以来大冰期至少出现过5次。大冰期中,温度下降,改变了地球表面的植物相和生物的生存环境,许多生物因此面临灭亡或被迫迁移,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幸存下来。新太古代大冰期,又称休伦大冰期(Huronian),出现于24亿年前到21亿侧年前。由于主要冰盖遗迹证据在休伦湖北岸被发现而命名。这可能是地球上最严重最漫长的寒冷期。其成因可能是大氧化事件,大气层中急剧增加的氧气破坏了原始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甲烷与二氧化碳所致。寒冷期的结束,为真核生物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前寒武纪大冰期,又称成冰纪大冰期(Cryogenian),出现于新元古代成冰纪,从8.5亿年前到6.3亿年前。这是十亿年来地球最严重的寒冷期,极地冰盖扩展到赤道;甚至形成了雪球地球,海洋也完全冻结。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碳因地球生物不能光合作用而逐步累积,最终形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走出冰封。随后是埃迪卡拉生物群标志着多细胞生物的出现,以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各种生物的门基本都出现了。早古生代大冰期,又称安第斯-撒哈拉大冰期(Andean-Saharan),时间跨度较小,出现于古生代晚奥陶纪与志留纪,从4.6亿年前到4.3亿年前。晚古生代大冰期,又称卡鲁大冰期(Karoo Ice Age),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的石炭纪与二叠纪,从3.6亿年前到2.6亿年前。因南非卡鲁地区发现的冰盖证据而命名。可能的原因是在此前的泥盆纪陆生植物大量繁育,导致地球大气中氧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大幅减少所致。第四纪大冰期(Quaternary glaciation),或称作更新世大冰期(Pleistocene glaciation),当前大冰期(current ice age),或直接叫做大冰期(the ice age),开始于258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另一说为2000万年前南极大陆出现永久冰盖之时开始),延续至今。此次大冰期中,地球处于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旋回。目前,地球上的大陆冰盖仅存在于南极洲、格陵兰、巴芬岛等处。距离现代较近的第四纪冰川时期的间冰期约为4万年,以后缩短为1万年。上一次冰期是约1万年前.。

相关

  • 喉头炎喉炎(Laryngitis)是描述喉部发炎的现象。喉为人体主要的发声构造,喉炎常见症状包含声音沙哑(英语:hoarse voice)、发烧、咳嗽、前颈疼痛,以及吞咽困难。症状通常会持续两周。喉炎可
  • 希伯来语复兴希伯来语复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巴勒斯坦所进行的运动,目的是将该语言从仅在宗教仪式中使用,变成在以色列日常生活使用的口语和书面语。艾利泽·本-耶胡达是立陶
  • 欧盟分类危险物质指令(修订)(英语:Dangerous Substances Directive (67/548/EEC))是欧盟法律中关于化学品安全的法律。该法律在2016年被CLP法规(英语:CLP regulation (2008))完全更换。它根
  • 6s2 4f14 5d12, 8, 18, 32, 9, 2蒸气压3, 2, 1 (弱第一:523.5 kJ·mol−1 第二:1340 kJ·mol−1 第三:2022.3 kJ·mol主条目:镥的同位素镥(Lutetium,台湾称镏,旧译作鏴)是一种化
  • 荒岛荒岛(又称无人岛、无居民岛;英文:desert island)是一个无人居住或人口稀少的岛。在世界上,荒岛比有人岛还要多。除了地理上的概念,荒岛也常用于文学、比喻和大众想象,指一个人或一
  • 昂布瓦斯城堡昂布瓦斯城堡(法语:Château d'Amboise)是位于法国卢瓦尔河的昂布瓦斯的一座法式城堡。昂布瓦斯城堡的始建年份已经不可考究,只知道城堡的雏型可追溯至罗马时代。14世纪起,瓦卢瓦
  • 国家认同国族认同(又称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又可称为“国家身份”、“民族身份”、“国族身份”)是人对于国家或民族的归属感或认同感。这是种将国族视为一凝聚整体的观念,通常以一个国
  • 俄属北美俄属北美(俄语:Русская Америка,罗马化:Russkaya Amerika)是俄罗斯帝国在北美洲的殖民地,范围与今日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大致相同。历史可始于俄国官方在18世纪初叶发
  • 第一因本体论(英语:Ontology),又译存在论、存有论,是形而上学的基本分支,本体论主要探讨存有本身,即一切现实事物的基本特征。有的哲学家,如柏拉图学派认为:任何一个名词都对应着一个实际存
  • 商业客机事故列表以下是商业客机事故列表。航空史 · 飞行器(制造商) · 飞行器发动机(制造商) · 旋翼机(制造商) · 机场 · 航线 · 博物馆民用飞机(启始客户) · 喷射客机 · 货机 · 航空公司(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