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弼德

✍ dations ◷ 2025-09-10 23:14:10 #1903年出生,1972年逝世,美国汉学家,俄罗斯裔美国人,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校友,古根海姆学者,俄罗斯汉学家,滨海边疆州人

卜弼德(1903年4月8日-1972年6月29日),原名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德贝格(英文:Peter Alekseevich Budberg,俄文: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дберг),也名彼得·冯·布德贝格男爵(Baron Peter von Budberg)、彼得·亚历克西斯·布德伯格(Peter Alexis Boodberg),为著名俄裔美籍汉学家,曾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卜弼德学风博学深邃,被认为是20世纪功勋显著的汉语、汉字、中国历史的推广者和教育家。他与学生的研究自成一派,称作“卜派汉学”(Boodbergian)。

卜弼德1903年4月8日生于俄国海参崴,他的父亲是俄罗斯驻海参崴军队指挥官,他的祖先则是来自美因茨、于13世纪定居于爱沙尼亚的一支波罗的海德国人。一战爆发后,卜弼德在圣彼得堡军事学校受训,于1915年前往伪满洲哈尔滨,开始研究语言学,后返回海参崴东方研究所研习汉语言。

1920年、1921年间,卜弼德一家逃往美国,定居于旧金山。他进入加州大学进修,于1924年取得东亚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于1930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932年开始受雇于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任教。1937年成为副教授,1940年任系主任,1948年升为全职教授,1964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主席。他还于1938年、1956年及1963年三度获得古根海姆基金。

1972年6月29日,卜弼德因心脏病发作而与世长辞。

卜弼德先生一九三○年起即在柏克莱讲授汉学,开山比许多人早,于时间上属于高本汉那一辈的人物,所以他的及门和私塾弟子特别多,在美国汉学界,所谓“卜派汉学”(Boodbergian)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学术风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卜派汉学家讲究对于中国古典(尤其是唐朝以前的文史哲典籍)的绝对把握,于字汇和辞句的质理做彻底的了解,不苟且,不放松,追索文字的源头,分析文字的发展,凡事以历代字书的证据为依归,辅之以西方文字训诂学的知识,不惜与现实中国社会的传承相违背。卜派汉学的优点在承认隋唐以前已经成立的书籍的权威,把“汉学”当做是一种直指古典的探索,因此破除许多初学者投机取巧避免古典的机会,强迫他们钻研那些连中国人都觉得疲倦的故纸。

主要研究论著包括:

相关

  • 抑郁症重性抑郁疾患(英语: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缩写MDD),也可简称为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患,特征为超过两周的大多数时间都抑郁不已。常常伴随着没有精神、对一般休闲活动没有兴趣、
  • 爱尔兰大饥荒爱尔兰大饥荒(an Gorta Mór),俗称马铃薯饥荒,是一场发生于1845年至1852年间的饥荒。在这7年的时间内,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这个数目除了饿死,病死者,也包括了
  • 基督的身体基督的身体是基督徒用来描述耶稣基督的神圣教会的术语。教会被视为基督的身体、而耶稣基督被看作“身体的头”、“身体的肢体”就是教会的成员。在罗马天主教传统中,术语“基
  • 三硝酸甘油酯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C3H5N3O9),又称硝酸甘油酯、三硝酸甘油酯、三硝酸丙三酯,是甘油的三硝酸酯,是一种爆炸能力极强的炸药。1847年由都灵大学的化学家索布雷洛发明。常有人
  • 约瑟夫森布赖恩·约瑟夫森(英语:Brian Josephson,1940年1月4日-),英国物理学家,犹太人,生于威尔士卡地夫。在22岁,尚是一个博士生时,他就提出约瑟夫森结这一概念,并凭此赢得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
  • 五氟化氯五氟化氯(Chlorine pentafluoride)化学式为ClF5,是氟和氯的化合物,首次合成于1963年。它具有C4v对称性的四方锥结构已经被高清晰度的19F核磁共振所证实。最初,一种常用于合成这种
  • 妮姆拉·卡尔妮姆拉·卡尔(印地语:निमरत कौर,英语:Nimrat Kaur,1982年3月13日-)是印度女演员。卡尔首先在孟买成为模特儿再找到一份剧场演员的工作。在演出一些小角色后,她在电影《Peddl
  • 齐鲁阿努曼迪迪区齐鲁阿努曼迪迪区(马达加斯加语:Tsiroanomandidy),是马达加斯加的行政区,位于该国西北部,由博爱尼区负责管辖,首府设于齐鲁阿努曼迪迪,面积8,97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309,771,人口密度
  • 巽他荒原森林巽他荒原森林(Sundaland heath forest),也称为森林( forests)是热带潮湿森林的一种类型,存在于婆罗洲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地,及婆罗洲西方的勿里洞岛和邦加岛。“”来源于
  • 上海市参议会上海市参议会为民国35年(1946年)至民国38年(1949年)间上海市的全市人民代表机关。民国35年8月13日正式集会,民国38年3月召开第一届第九次大会后休会。1949年5月,上海市易帜后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