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去灭绝
✍ dations ◷ 2025-08-29 05:20:45 #去灭绝
去灭绝(de-extinction)又称复活生物学(resurrection biology)或生物复活(species revivalism),是让灭绝的生物复活的过程。包括重新生育出该种生物,或是制造出外观非常类似的个体。此技术目前还在研究中,尚未实行,一般认为最可行方法是生物复制,另一个可能的方法是透过人工选殖。类似的技术已经应用在濒危物种上。去灭绝的研究非常有争议,批评者认为经费应该用在保育现存的生物上,而且现在可能没有合适的栖地供复活的生物居住。生物复制是去灭绝的可能方法之一,斯图尔特·布兰特等人支持用复制技术让旅鸽及猛犸象复活。严格来说,生物复制需要活细胞,这在灭绝的生物上无法取得,但或许可以用基因体编辑(genome editing)把DNA转到其他生物的细胞里。目前已有人从旅鸽的标本中抽取DNA,未来目标是用其他种类的鸽子当作代理孕母。在俄罗斯和韩国则有团队试图复制长毛象,在西伯利亚有许多保存完好的长毛象组织。此计划打算用亚洲象当代理孕母,成功后将野放到西伯利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更新世公园”(俄语:Плейстоценовый парк)。虽然目前还没有人将已灭绝的物种复活,相同的技术已经用在濒危物种。印度野牛是第一个使用复制技术的濒危物种,产生的后代在两天后死亡;第二个试验的生物是爪哇野牛,产生的后代活了超过一周。科学家从圣地牙哥动物园的保种中心取得保存的爪哇野牛DNA,植入家牛的卵细胞中,然后同样用家牛当作代理孕母让合成的卵细胞发育。30个卵成功发育出两只牛,以剖腹生产,其中一只在两天后因病安乐死,但另一只在动物园中活了七年。2013年纽卡索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成功用复制技术做出胃育蛙胚胎,并发育了几天才死亡。这次实验证明非羊膜动物(鱼和两生类)的冰冻保存胚胎细胞可以复原,这可以用来保存濒危物种,以及这些族群的基因多样性,因此连结了保育工作和去灭绝。未来可能将濒危生物的组织和生殖细胞冰冻保存,待找出造成族群下降的原因并予以改善后,再复制及野放这些生物重建野生族群。1627年灭绝的原牛是家牛的祖先。拿博物馆中原牛标本的基因和现代家牛比较后,可以找出带有原牛基因的品系,然后透过人工选殖和育种的技术倒转驯化的过程,每一世代都更像原牛,最后可以让原牛复活。斑驴在1883年灭绝。1955年德国动物学家 Lutz Heck 提议取平原斑马透过人工选殖重新产生斑驴。1980年代,研究显示斑驴确实是平原斑马的一个亚种,所以有可能经过选殖来复活,于是开始进行斑驴计划(Quagga Project),在南非的一个保护区进行。随着斑马的数量增加,现在已经扩张到10个地点、一百多只斑马,并有南非国家公园局(South African National Parks)的官方支持。第五代斑马在2013年出生,身上的斑带较一般的斑马更淡,是斑驴的特征。去灭绝也能够自然发生,但极罕见,称为迭代演化(iterative evolution)。例子有在莫桑比克海峡阿尔达布拉环礁上生存的白喉秧鸡(英语:White-throated rail)亚种。原因环礁遭淹没而绝种,但环礁之后再露出水面,近亲从马达加斯加等地重新到岛上依从前演化的路线发展,失去飞行能力,演化成几乎与原本已绝种的亚种一样的群体。反对者的主张之一是资源应该投入保育即将灭绝的濒危生物,而不是去复活已经灭绝的生物。科学美国人的一篇专栏评论指出去灭绝研究的主要应用应该是用来重新提高濒危生物的基因多样性。另一个问题是许多生物的特征,包括一些育幼行为、求偶信号和猎食技巧,是透过学习得来。只用基因资讯复活的生物无法发展出原本的行为,而会学到代理孕母或养父母的行为。除此之外,去灭绝也有道德争议。将已经灭绝的生物重新带回野外会对现存的生物造成影响,甚至成为入侵种。科学社群也讨论了科学家的傲慢、动物福利、人类利益等问题。去灭绝或类似的概念在许多文学和影剧作品中都有提及,特别是在科学幻想的文类中。早在凡尔纳的《地心历险记》和柯南·道尔的《失落的世界》中,就已经有“重新发现并未灭绝的古生物”的情节,随着生物科技的演进,麦可·克莱顿和史蒂芬·史匹柏的《侏罗纪公园》系列作品中则出现了用基因工程让恐龙复活的情节。《侏罗纪公园》不但成了去灭绝题材的经典原型,也指出了科技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然而小说和电影中都夸大了科技失控的危害,并对科技采取否定的态度。
相关
- 伤口愈合伤口愈合或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是创伤后人体皮肤和表皮组织再生的自然过程。正常来说,皮肤的表皮(最外层)和真皮(内部或深层)存在于一个平衡的状态,以形成一个保护伤口的屏障。
- 王士禛清禹之鼎绘《王士禛幽篁坐啸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王士禛(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赐名士祯,小名豫孙,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代著
-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有时也被称作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了四套依次层叠的环境系统。这些系统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该理论由尤里·
- 苏达辞书《苏达辞书》或称《苏达辞典》(中世纪希腊语:Σοῦδα,Souda或Suda;亦作Σουΐδας,Suidas)是10世纪末由拜占庭学者编纂的一本百科全书性质的辞书,以希腊语写成,收辞约三万条
- 囊虫病囊虫病(Cysticercosis)是由 猪肉绦虫(Taenia solium)的幼体(囊尾幼虫)引起的组织感染。病者可能会许多年都没有症状或只有很少的症状。在部分的病例,尤其亚洲的病例会在皮肤下1到2
- 集合名词集合名词(英语:Collective noun)是语言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意指一种可用来指称一群对象的字,而这些对象,可以是人、动物、或是一群概念等事物。举例而言,在英语中,“一群狮子”可称
-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英语: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拥有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功效,降低第二信使(cAMP或cGMP)的水解,因而提升细胞内cAMP或cGMP的浓度。有些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选
- 实验服实验服又叫作实验衣,是指用于在进行实验时保护身体和里面衣服的工作服。一般都是长袖、及膝,颜色一般为白色,故亦称白大褂。一般多以棉或麻作为制作材料,以便于可以用高温的水来
- CpG岛CpG岛(CpG islands)是指DNA上一个区域,此区域含有大量相联的胞嘧啶(C)、鸟嘌呤(G),以及使两者相连的磷酸酯键(p)。哺乳类基因中的启动子上,含有约40%的CpG岛(人类约70%)。一般CpG岛的长度
- 弟兄会弟兄运动(Brethren movement)开始于1820年代后期,于爱尔兰和英国的基督教改革运动,以达秘、慕勒、葛若弗斯等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特别强调遵守圣经的话,弃掉形式上的组织,没有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