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24霞飞
✍ dations ◷ 2025-10-23 04:32:40 #M24霞飞
M24霞飞(英语:M24 Chaffee)为一款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期服役的轻型坦克,并且使用于韩战。本坦克是以拥有“美国装甲兵之父”头衔的小阿德纳·霞飞将军作为命名。1942年北非一系列战役爆发期间,美国陆军派遣评估团队到第一线战场听取受租借法案军援M3/M5斯图亚特坦克的使用者-英国陆军意见,为下一代轻型坦克提供设计基础目标。英国陆军的抱怨主要认为“37毫米坦克炮太小,最少要75毫米才够。最好还要更厚的装甲”;接受这种意见的美方决定以M5坦克的动力系统,加上改良的悬吊系统与75毫米火炮,25.4毫米厚度装甲,以及重量不超过16公吨作为新的轻型坦克的设计标准。但M5A1使用的双人炮塔太小,塞不下75毫米炮;T21轻型坦克因为重量达到21.5公吨而出局。同时开发的还有T7坦克,T7原本只是想开发一种14吨的轻型坦克,但是在美军要求下变更设计强化火力、防护力;最后技术门槛成功过关,但重量也近乎翻倍,成为1辆全重24.5吨的中型坦克。1942年12月美国陆军虽然一度有量产T7并正名为M7中型坦克,但很快的高层就发现这项计划产出的成品与M4中型坦克性能没差多少,于是挡下了量产,仅生产了零星十几辆后计划停止,美军在1942年的一系列轻型坦克开发最后便毫无进展。1943年3月,美军兵器委员会规范下一代轻型坦克目标,新型坦克将要安装75毫米炮,并使用M5轻型坦克的动力系统。1943年4月,通用汽车凯迪拉克汽车部门与美国陆军军械兵偕同实施T24坦克开发计划,新坦克在工程师的努力下控制在20吨以内。由于需要更大的三人炮塔与更重的火炮,所以T24坦克仍放弃了增厚装甲的目标,改用达60度倾角的倾斜式装甲担负防御需要。车体设计由M7中型坦克改良,改用扭力杆悬吊系统,并有着低矮的轮廓降低可视距离。火炮则使用自B-25H轰炸机上使用之T13E1式75毫米主炮改良而来的M6坦克炮,新的主炮具有更紧致的后座缓冲设计,同时和美军中型坦克用75毫米炮弹种共通。T24坦克于1943年10月15日完成,交付给军械处至亚伯丁测试场测评,而军械处同样认为设计非常成功,因此军械处即刻签下1,000辆新车订单,随后订单增加到5,000辆。在修改若干测试时出现的问题后,1944年3月开始量产。霞飞坦克在两处工厂量产,4月开始在凯迪拉克,7月开始在Massey-Harris。1945年1月时已完成4070辆,在1945年8月停产前装配线总共完成了4,731辆霞飞坦克。其中一些霞飞坦克提供给英国陆军,根据英国给坦克名字的传统,它被命名做“霞飞”。M24的任务为取代当时不敷需求的M5轻型坦克,第一批34辆霞飞在1944年12月运抵法国编入美军第二骑兵群(机械化),这34辆坦克分配到第2骑兵侦查营以及第42骑兵侦查营两个单位的F连中,每连下辖17辆轻型坦克;随后这些单位都参加了突出部之役,其中有2辆M24转隶美国第一军的740坦克营。虽然1944年12月后大量的霞飞坦克投入服役,不过大部分的装甲单位直到德国投降前都还没接收到M24,只能用手上的M5继续担负作战任务。M24的整体性能可说是二战时期性能最好的轻型坦克,不过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部分能设计坦克的国家在现实战场考量下均专注在开发更好的中型坦克与重型坦克,让轻型坦克出现生产断层,使得霞飞坦克的竞争对手减少。装甲单位的报告特别赞扬它的越野性能及可靠度。其中75毫米炮是最让人赞赏的设计,由于火力强化,采用轻型坦克的侦搜部队面对德军坦克不再陷入只能挨打的局面,在突出部时曾击毁德军四号坦克,不过因为M24的装甲薄弱,面对德军坦克以及反坦克炮的生存性不高,甚至单兵反坦克武器就可对M24造成足够伤害。而M24因为来的太慢也太少,因此对欧战并没有决定性影响。韩战时,一些霞飞坦克从日本运到韩国,用来对付北朝鲜的T-34-85坦克,但75短管炮的火力很难对这种中型坦克造成伤害。M24后来用于搭配M4中型坦克、M26潘兴坦克、M46坦克等主战坦克进行侦搜打击,这种组合让主战坦克部队获得更好的作战效率。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的成功装备,在1950年代霞飞坦克以军援物资大量提供给美国友邦并应用在区域冲突中,如韩战、越战、1971年印巴战争都出现M24的身影。不过大多数国家的M24随即被更优秀的M41轻型坦克取代。最早研究如何强化M24的国家,是战后在越南大量配备M24坦克的法国。M24最大的问题是其75mm主炮反装甲火力不足,1956年法国曾尝试将AMX-13轻型坦克的摇摆式炮塔与70倍径长的75毫米高初速坦克炮装上M24坦克,但测试结果不了了之,很可能是改装后没有获得期望之上的效果。不过让人玩味的地方却是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绥靖作战中,AMX-13反坦克火力较强的75毫米主炮因为弹种弹性太少被认为不实用,反而是弹种较为完整的M24坦克用主炮更适合当地作战,所以法军把M24坦克的炮塔拔给AMX-13安装,更名为AMX-13-Chaffee,这批坦克在1959年5月至1960年3月改造了150辆,后来作为训练用。在1967年法国有厂商建议将M24主炮换为D/925低膛压90毫米坦克炮,这个概念法国最后并无使用,但在挪威的改良案中起死回生。挪威在1972年决定把它们服役中的123辆M24中,留下54辆作为侦查用途,其余79辆霞飞坦克改装为驱逐战车,型号为NM-116,首辆改良车在1973年1月交车测试,改装则在1975年1月至1976年10月进行。后来计算认为,NM-116的改良成本每辆车要价100万挪威克朗,花费是采购同级坦克的三分之一。NM-116改造工程由挪威公司Thune-Eureka统筹规划,包含将动力包件改换为与M113装甲运兵车相同动力的6V-53T液冷柴油引擎、艾利森MT-650变速箱,油箱增加到250升,以及适合挪威气候条件的引擎加热设备;增设夜视装置与辛瑞公司(Simrad)制激光测距仪,火炮则更换为法国制D/925低膛压90毫米坦克炮,废除车体机枪,将机枪手空间改置炮弹,NM-116在挪威军服役到1993年退役。挪威的研发成果后来被美国NAPCO公司购入,NAPCO推销时找到两个有兴趣的客户:希腊、中华民国。中华民国陆军采购了动力系统的设计修改授权,其它则没有调整;在改良引擎及驱动系统后更名为M24A1。主要改装为将原汽油引擎更换为GM通用动力之6V53T柴油引擎,使续航力及输出马力均有上升,安全可靠性有所改善。其他的改变包括了废除了副驾驶手座及所附属的30机枪,对空50机枪则移至车长出入口旁,引擎盖上加装装甲等。升级后的M24A1配发于装甲骑兵或低强度单位使用,1994年国军开始将全国的M24A1移交至台湾东部的宜兰、花莲、台东地区装甲单位集中运用(考虑花东地区道路较为狭小,适合该小型坦克机动回旋)。中华民国陆军的M24A1最后集中在宜兰的151师(现兰指部)784坦克营,并至少在该单位使用至1996年底(全面除役时间不明)。其中一些车辆在1996台海导弹危机时移交至马祖支援。现在还有一些残存的M24A1在离岛地区担任火炮支援或固定岸炮的工作。M19 40毫米自走防空炮4.2吋迫击炮车西班牙陆军的M37 105毫米榴弹炮美国军械博物馆中存放的M41 155毫米榴弹炮
相关
- 亚太区亚太地区,全称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缩写为APAC,是西太平洋地区周边国家包括岛屿的总称。亚太地区在狭义上,是指东亚、东南亚等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地区、大洋洲、以及太平洋上的各岛
- 高加索山脉高加索山脉(俄语:Кавказские горы,格鲁吉亚语:კავკასიონი,亚美尼亚语:Կավկազ,阿塞拜疆语:Qafqaz),呈东西走向,在黑海与里海之间,是俄罗斯和格鲁吉亚、阿
- 重氮试剂重氮盐有时也称“重氮化合物”, 是一类通式为R-N2+X−的有机化合物,R指有机基团(如烷基或芳基),X指任何阴离子,通常为卤素离子。重氮盐是无色结晶固体,爆炸性很强,干燥情况下不稳定,
- 路德维希·法捷耶夫路德维希·德米特里耶维奇·法捷耶夫(俄语:Людвиг Дмитриевич Фаддеев,1934年3月23日-2017年2月26日),前苏联、俄国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最著名的成果
- 轻率概化轻率概化(hasty generalization),又称不当概化(inappropriate generalization)、错误概化(faulty generalization)、范例肯证(proof by example)等等,是一种非形式谬误,指未充分考虑一
- O形环O形环,(又称:O型环、O环、O型圈、O令)是一种圆环形状的机械垫片,它是环状的弹性体,断面常见为圆形,一般会固定在一凹槽中,组装过程中会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件压缩,因此产生密封的接
- ɲ̊清硬颚鼻音是辅音的一种,常被用于一些口语中。在国际音标中,清硬颚鼻音并表示为⟨ɲ̊⟩或⟨ɲ̥⟩,表示轻音的小圆圈置于ɲ上方或下方均可。汉语学界通常使用符号“ȵ̊”来代
- 家家是指一个作为个人、家庭或部落成员的居住空间,通常是房屋或其他建筑物,也可能是组合屋、营帐、船屋或洞窟。是一个可供个人或家庭在里面饮食、睡眠和储存财产的地方,也是人们
- 堤坝水坝(英文:Dam)是建筑在溪流、河流和河口的屏障,用来防止洪水泛滥、生产水力发电、储水作饮食或灌溉、工商业之用。在河流中上流建造的短距离人工高耸河堤作用主要功能并非防止
- 志明与春娇志明与春娇可以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