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模式

✍ dations ◷ 2025-11-13 00:26:51 #观察者模式

观察者模式是软件设计模式的一种。在此种模式中,一个目标对象管理所有相依于它的观察者对象,并且在它本身的状态改变时主动发出通知。这通常透过呼叫各观察者所提供的方法来实现。此种模式通常被用来实时事件处理系统。

Array(

    =>  Subject Math was included    =>  The Student Rafael was included    =>  The Student Vinicius was included    =>  The Teacher Marcus Brasizza was included    =>  The Student Rafael was removed    => Comes from Vinicius: I'm a student of Math    => Comes from Marcus Brasizza: I teach in Math

)


Second Subject

Array(

    =>  Subject English was included    =>  The Teacher Renato was included    =>  The Student Vinicius was included    =>  The Student Fabio was included    =>  The Student tiago was included    => Comes from Renato: I teach in English    => Comes from Vinicius: I'm a student of English    => Comes from Fabio: I'm a student of English    => Comes from tiago: I'm a student of English

)

亦可参考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330025802/http://www.javaworld.com/javaworld/javaqa/2001-05/04-qa-0525-observer.html


相关

  • 塔格糖塔格糖(英语:Tagatose)在分类上属于己糖与酮糖,为D-果糖四号位碳所对应的差向异构体,存在于一些树胶的水解产物中。甜度与蔗糖相似,而产生的热量只为蔗糖的三分之一,因此可作为低热
  • 罗托卡特语罗托卡特语(Rotokas)是个由大约4000名布干维尔省(布干维尔是巴布亚新几内亚共和国东部的一个岛屿)居民所使用的语言。目前已知罗托卡特语至少有三个方言,它们分别为:中央罗托卡
  • 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俄语:Ямало-Ненецкий автономный округ,罗马化:Yamalo-Nenetsky avtonomny okrug;涅涅茨语:Ямалы-Ненёцие авт
  • 摩尔数摩尔(拉丁文“一团”),是物质的量的国际单位,符号为mol。1摩尔是指化学物质所含基本微粒个数等于6.02214076×1023,即阿伏伽德罗常数。使用摩尔时,应指明基本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
  • 凯利凯利、凯莉(Hurley、Callea、Carey、Carrie、Cayley、Kylee、Kelley、Kelly)可以指:
  • 丑小鸭丑小鸭,是安徒生童话中的知名角色,首次发表于1843年11月11日。丑小鸭之所以会“变成”天鹅,是因为他本来就是天鹅。即便他成了鸭子母亲的孩子,只要当他能清楚认识到他是天鹅的事
  • 克罗地亚王国 (中世纪)克罗地亚王国(克罗地亚语:Kraljevina Hrvatska;拉丁语:Regnum Croatiae)是一个位于中欧的中世纪王国,其统治今日大部分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和赫塞哥维纳,克罗地亚民族自公元7世纪领
  • 张谞行张谞行(1905年-1939年),字春生、春笙,浙江杭州人。1905年1月4日生。早年入北京大学求学,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毕业后分配到浙军,先后任初、中级军职。1926年,入北伐军,参加浙
  • 李绛李绛(764年-830年3月8日),字深之。赵郡赞皇人。唐朝官员。李绛是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为人正直,直言敢谏,唐宪宗称“疾风知劲草,卿当之矣。”贞元末
  • 弗拉·毛罗建造弗拉·毛罗建造或弗拉·毛罗高地(Fra Mauro formation)是月球正面的一处月表特征,为1971年美国阿波罗14号任务着陆点,以位于它之中的直径80公里的弗拉·毛罗环形山所命名,该建造及弗拉·毛罗环形山都取名自十五世纪意大利僧侣及地图学家弗拉·毛罗。阿波罗13号原计划降落在弗拉·毛罗高地,但最终因飞行中发生技术故障而没能着陆。 弗拉·毛罗高地被认为形成于雨海大撞击所抛射的喷出物或碎屑。阿波罗14号期间,宇航员们从靠近直接着陆点的科恩坑(Cone)采集了喷出物,获得了对地层深处成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