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西贝柳斯(瑞典语:Jean Sibelius,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出生名约翰·尤利乌斯·克里斯蒂安·西贝柳斯(瑞典语:Johan Julius Christian Sibelius),芬兰作曲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
西贝柳斯出生在芬兰海门林纳,父亲为一名医生,但在他3岁(1868年)时便因长年照顾饥荒灾民而惹上伤寒而过世,后随母亲回娘家生活。因历史因素、地域原因及文化差异,西贝柳斯自小便在瑞典语的环境下长大,反而是后来因想考进一所能直升中学的芬兰语学校,才开始学习芬兰语。
童年时期外婆为西贝柳斯提供了不少学习音乐的机会,转入芬兰语学校后,西贝柳斯开始学习小提琴,亦参与了学校的乐队训练,也开始写了一些小品乐曲,中学毕业后,他考进赫尔辛基大学学习法律,同时也获特别安排,于赫尔辛基音乐学校(今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师随马廷·韦盖柳斯(英语:Martin Wegelius)学习作曲;米特罗凡·瓦西列夫(Mitrofan Wasiljeff)学习小提琴。西贝柳斯对音乐的兴趣与日俱增,最后决定留在赫尔辛基音乐学校学习。24岁(1889年)时赴柏林和维也纳深造。三年后回芬兰作了第一首音乐诗《萨迦(英语:En saga)》(“传奇”),立即轰动。34岁(1899年),他创作了著名的《芬兰颂》。西贝柳斯不喜欢城市的喧嚣,而选择居住在乡村,靠政府的年金过着舒适的创作生活。46岁(1911年),他接受了喉部大手术。61岁(1926年)后,基本停止了创作活动,其原因成为音乐史上的未解之谜之一。
西贝柳斯的创作重心是管弦乐作品。他善于使用管乐器营造出阴郁,幽森的气息,令人联想到芬兰的自然风景,同时也善于表达雄壮,恢弘的音乐效果。虽然许多人将他归类在民族乐派下,在音乐语言上,基本上呈浪漫主义风格,但后期部分作品的和声有所突破。西贝柳斯是一位较为保守的作曲家,其优秀作品虽然数量较多,水准也很高,但大部分其他作品,特别是非管弦乐作品则多数属于沙龙音乐性质,意义不大。
西贝柳斯的音乐对英国和美国作曲家影响尤大,在英美两国他曾被视为最重要的当代作曲家。许多英国作曲家,如巴克斯、班托克、艾尔兰等都曾模仿西贝柳斯的创作风格。另外,勋伯格也认为他是当代最重要的交响曲作者。但是,随着浪漫主义的退潮,对西贝柳斯的评价也逐渐归于理性化。
一款著名的作曲软件“Sibelius(英语:Sibelius (software))”以西贝柳斯的姓氏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