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变在时频分析的应用

✍ dations ◷ 2025-11-20 03:10:43 #信号处理

调变的功用在于将讯号移动至未使用的频带做传输使用,然而当讯号在传递时通常不会在每一个时间点都把带宽完全占据,造成某些时间点带宽使用上的浪费。运用时频分析可以了解任一时间点的讯号对于带宽使用的情形,故可以在一些未使用的时间频带加入新的传输讯号,使得带宽资源的运用更加完整。

用于了解一讯号的频谱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形,常用的方法有短时距傅立叶变换(STFT)、韦格纳分布(WDF)、加伯转换等。例如有一讯号x(t)在0~10秒等于cos(2*pi*t),在10~20秒等于cos(6*pi*t),在20~30秒等于cos(4*pi*t),则时频分析的结果如图。(此为方波短时距傅立叶转换(rec-STFT)的结果)

即将频谱图进行平移,又分为沿着时间轴和沿着频率轴的移动

沿着时间轴移动时,时频图的值会多一个相位,但并不影响大小。
短时距傅立叶变换、加伯转换:

韦格纳分布:

沿着频率轴移动时,讯号会多一个相位。
短时距傅立叶变换、加伯转换:

韦格纳分布:

将时频图沿着时间轴和频率轴分别放大(a>1)或缩小(a<1)、缩小或放大。
短时距傅立叶变换、加伯转换:

韦格纳分布:

将时频图沿着时间轴或频率轴做线性位移。

乘以线性调频会产生频率的线性轴位移。
短时距傅立叶变换、加伯转换:

韦格纳分布:

和线性调频做卷积会产生时间轴的线性位移。
短时距傅立叶变换、加伯转换:

韦格纳分布:

将时频图对着原点旋转。

就是分数傅立叶转换

ϕ = 0.5 π {\displaystyle \phi =0.5\pi } 则此分数傅立叶转换会与傅立叶转换相等,即一信号做傅立叶转换可顺时钟旋转 0.5 π {\displaystyle 0.5\pi } ,且会有以下特性:
X ( f ) = F T ( x ( t ) ) {\displaystyle X(f)=FT(x(t))} ,则:短时距傅立叶变换:

加伯转换:

韦格纳分布:

若有一已知的频率为线性变化的信号

要将其摊平成一个水平且整齐的信号,则可做以下修剪。
短时距傅立叶变换、加伯转换:

韦格纳分布:

相关

  • 哥德尔完备性定理哥德尔完备性定理是数理逻辑中重要的定理,在1929年由库尔特·哥德尔首先证明。它的最熟知的形式声称在一阶谓词演算中所有逻辑上有效的公式都是可以证明的。上述词语“可证明
  • 约翰·梅杰约翰·梅杰爵士,KG,CH (英语:Sir John Major,1943年3月29日-)是一名英国政治家,于1990年至1997年出任英国首相和英国保守党党魁。他曾于1987年至1990年间在玛格利特·撒切尔内阁相继
  • 戴维·鲍尔库姆戴维·查尔斯·鲍尔库姆爵士,FRS(英语:Sir David Charles Baulcombe,1952年4月7日-),英国的植物科学家和遗传学家。目前,他是英国皇家学会研究教授和剑桥大学植物学教授。鲍尔库姆的
  • 壬辰壬辰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9个。前一位是辛卯,后一位是癸巳。论阴阳五行,天干之壬属阳之水,地支之辰属阳之土,是土克水相克。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9年称“壬
  • 凯瑟琳·泽塔-琼斯凯瑟琳·泽塔-琼斯,CBE(英语:Catherine Zeta-Jones,1969年9月25日-)是一位英国女演员。她曾获得几项荣誉,包括奥斯卡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东尼奖,及于2010年被授勋大英帝国勋章(C
  • 远东广播公司远东广播公司(英语:Far East Broadcasting Company,简称FEBC)是一个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广播机构,主要向世界各地传播基督教方面的内容。于1945年开始广播,目前使用149种语言,日播音
  • 潘克伦姚明(1980年9月12日-),生于中国上海市,祖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著名篮球运动员,曾为中国国家篮球队队员,曾效力于中国篮球职业联赛(CBA)上海大鲨鱼篮球俱乐部和美国国家篮球协会
  • 安德烈·韦伊安德烈·韦伊(法语:André Weil,1906年5月6日-1998年8月6日),法国数学家,主要研究解析数论和代数几何。他参与创办并领导的数学团体布尔巴基小组曾积极吸收和发展各色新兴的数学分
  • 胡玛·芭芭胡玛·芭芭(英文:Huma Bhabha,1962年-)是一位巴基斯坦裔的美国当代艺术家,生于卡拉奇,现居纽约州波基普西市(Poughkeepsie)。胡玛·芭芭1981年赴美,在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
  • 奥拉夫·斯塔普雷顿奥拉夫·斯塔普雷顿(1886年5月10日-1950年9月6日)是英国哲学家、科幻小说作家,他的作品有《最后和最先的人》(1930)、《奇怪的约翰》(1936)、《造星者》(1937)和《天狼星》(1944)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