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极化

✍ dations ◷ 2025-11-19 13:25:39 #真空极化
在量子场论里,尤其是量子电动力学,真空极化是一个在背景电磁场中产生电子-正子虚粒子对的过程。产生的虚粒子对会改变原本电荷和电流的分布。有时这被视作规范玻色子(光子)的自身能量(self energy)。1997年,日本TRISTAN粒子加速器观测到真空极化的现象。根据量子场论,一个包含作用粒子的基态(或真空态)不单纯只是个空无一物的空间, 它包含了存活时间很短虚正反粒子对,从真空中产生并彼此湮灭。部分正反粒子对带有电荷,例如正负电子对。 这类的粒子对会形成电偶极矩。在电磁场的作用下粒子对会产生位移,并且反过来影响电磁场。 (部分的遮蔽效应或介电质效应) 因此场的作用会比原先预期的来得小。 而这个虚粒子对转向的过程就是真空极化。正反费米子对的一圈图对于真空极化的贡献表示成下图:真空极化在数学上量化成真空极化张量 Π μ ν ( p ) {displaystyle Pi _{mu nu }(p)} 来描述介电质效应,其中 Π μ ν ( p ) {displaystyle Pi _{mu nu }(p)} 是光子四动量 p {displaystyle p} 的函数。 因此,真空极化与传递的动量有关。 换句话说,电容率的大小与尺度是相关的。 以电磁作用而言,我们可将精细结构常数表示成一个动量相关的有效值。 在第一阶修正,我们得到:式子中 Π μ ν ( p ) = ( p 2 g μ ν − p μ ν ) Π ( p 2 ) {displaystyle Pi _{mu nu }(p)=(p^{2}g_{mu nu }-p_{mu }nu )Pi (p^{2})} , 下标 2 {displaystyle 2} 表示一阶- e 2 {displaystyle e^{2}} 修正。 由于沃德等式(Ward identity),张量 Π μ ν ( p ) {displaystyle Pi _{mu nu }(p)} 的组成被固定。

相关

  • 嗜中性球中性粒细胞(英语:Neutrophil 或 Neutrocyte,或全称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亦称嗜中性粒细胞或嗜中性多核球,是血液白细胞的一种,也是哺乳动物血液中最主要的一种白细胞。中性
  • 乔治·汤姆孙乔治·汤姆孙爵士,FRS(英语:Sir George Paget Thomson,1892年5月3日-1975年9月10日),又称G. P .汤姆孙,英国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7年因电子衍射实验和克林顿·戴维森共同获得
  • 野口英世野口英世(1876年11月9日-1928年5月21日),日本医生、细菌学家、日本基督教徒。出生在福岛县耶麻郡三和村(现今的猪苗代町)。他对细菌学有深入的研究,并为了研究黄热病而前往西非的英
  • 计算科学计算科学,又称科学计算,是一个与数学模型构建、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来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相关的研究领域。在实际应用中,计算科学主要应用于:对各个科学学科中的问题,进行
  • 集中趋势在统计学中,集中趋势(central tendency)或中央趋势,在口语上也经常被称为平均,表示一个几率分布的中间值。最常见的几种集中趋势包括算数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集中趋势可以由有
  • 代数拓扑代数拓扑(英语:Algebraic topology)是使用抽象代数的工具来研究拓扑空间的数学分支。代数拓扑的几个主要分支如下:在数学中,同伦群是一个用于分类拓扑空间。基本群是同伦群最简单
  • 非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Non-Newtonian fluid)是一种流体力学的概念,与牛顿流体相对,它的应力与速度梯度的关系不服从牛顿粘性定律,也就是说其剪应力与剪应变呈非线性关系。常见的非牛顿流体
  • 葡萄状肉瘤葡萄状肉瘤(英语:Sarcoma botryoides, Botryoid Sarcoma, Botryoid Rhabdomyosarcoma)是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英语: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下的一个子类,它常常在空细胞壁、粘膜
  • FLRW度规罗伯逊-沃克度规(英语:Robertson-Walker metric)是H.P.罗伯逊和沃尔克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证明的。由于俄国数学家弗里德曼和比利时物理学家勒梅特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也称
  • 舍利子舍利(梵语:शरीर śarīra,汉语拼音:Shèlì),又作坚固子、舍利子、设利罗,意为尸体或身骨,常指骨灰。其中有的结晶体形色各异。最早指佛陀释迦牟尼遗体自行火化后遗留的固体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