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亚纲

✍ dations ◷ 2025-05-16 02:55:39 #菊石亚纲
菊石是一群已经灭绝的海洋生物总称,隶属于菊石亚纲(学名:拉丁语:Ammonoidea)。它们约在泥盆纪早期出现在地球上,最后与恐龙、箭石等生物一起于白垩纪末期灭绝。由于菊石的演化速度很快,分布也很广,非常适合作为标准化石,地质学家可以使用它们来确定含有菊石化石的地层的年代。菊石亚纲与现存的头足纲关系最接近的可能是蛸亚纲,如章鱼、乌贼和鱿鱼等,而不是与其外观相似的鹦鹉螺亚纲鹦鹉螺目。生物学家根据化石的壳室的结构与外壳的花纹,目前将菊石亚纲分成3个目:菊石目、棱菊石目和齿菊石目。其中菊石目分成四个已知的亚目,分别为菊石亚目(下侏罗纪至上白垩纪)、勾菊石亚目(上侏罗纪至上白垩纪)、叶菊石亚目(下三叠纪至上白垩纪)及弛菊石亚目(下侏罗纪至上白垩纪)。在某些分类法中,菊石亚纲被分为6个目:大多数菊石的壳沿平面卷曲,呈盘状,两面对称,壳表面光滑或具细的生长线纹,有些具特殊的纹饰,如纵棱、横肋、瘤和刺等。它们的体管(连接壳内各腔室的管)位于壳腹的外面。但也有些菊石的外壳拥有特殊的形状,如壳形笔直的杆菊石、塔状螺旋的塔菊石、不规则扭曲状的日本菊石等。古生代菊石的骨缝是单一的,如海神石等;中生代菊石目菊石的骨缝则是复合的,如弛菊石等。由于它们已经灭绝,因此我们对菊石的软件和生活习性知道的并不多,估计它们有很多触手来捕捉猎物,且可能会喷墨汁来逃避掠食,因为一些化石标本保留了这些墨汁,但在目前保存的化石标本中很少发现有咬颚、齿舌或墨囊等构造。菊石一般漂浮在海水上层,下面经常是极其缺氧区域,没有生物。菊石死后,沉到海底,逐渐埋没。细菌分解遗体时候,把附近水中性质变化,降低矿物质溶解度,尤其是磷酸盐和碳酸盐。菊石化石上面有一圈一圈的矿物质,因此保存很多高质标本。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某些菊石的外壳化石被人们视为盘曲、石化的无头蛇,称为蛇石,例如指菊石等,商人们会在菊石的开口刻上蛇的头后卖给旅者。

相关

  • 遵义医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为中国贵州省遵义市的一所高等学校。1947年,大连医学院创建。1969年,迁至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2018年,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有16个院系,分别为基础医
  • 铷原子5s12,8,18,8,1蒸气压第一:403 kJ·mol−1 第二:2632.1 kJ·mol−1 第三:3859.4 kJ·mol−1 (主条目:铷的同位素铷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Rb,原子序数为37。铷是种质软、呈银白色的金
  • 游走鲸走鲸(学名:Ambulocetus natans),又名陆行鲸、游走鲸,陆行鲸科走鲸属的一种,是一种早期的鲸鱼,可以同时行走及游泳。走鲸是过渡化石,显示了鲸鱼如何从陆上的哺乳动物演化出来。走鲸的
  • 自然目自然目(ordo naturalis)是一个植物分类学概念,即现今所称的科。卡尔·林奈在其《植物哲学》(Philosophia Botanica)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在他更著名的两部作品《自然系统》和
  • 德国人德意志人,或中译德国人(die Deutschen)这个术语在使用中可能有多种含义。族群意义上的“德国人”的概念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变化。譬如,瑞士说德语的人早已形成了完全异于德
  • 努比亚努比亚(英语:Nubia)是位于埃及南部与苏丹北部之间沿着尼罗河沿岸的地区,今日位于阿斯旺(位于尼罗河第一瀑布下游)与凯里迈(英语:Karima, Sudan)(或称库赖迈,位于尼罗河第四瀑布下游)之间
  • 水彩纸水彩纸是一种专门用来画水彩的纸。它的特性是吸水性比一般纸高,磅数较厚,纸面的纤维也较强壮,不易因重复涂抹而破裂、起毛球。水彩纸有相当多种,便宜的吸水性较差,昂贵的能保存色
  • 尿黑酸尿黑酸(2,5-二羟基苯乙酸)是一种酚酸,发现于野草莓树蜜中。它也存在于细菌性植物病原体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haseoli)中,在解脂耶罗维亚酵母(Yarrowia lipo
  • 南回归线南回归线(拉丁语:Capricorni tropicus、法语:tropique du Capricorne、西班牙语、葡萄牙语:tropico de Capricornio、英语:tropic of capricorn、德语:südlicher Wendekreis)是太
  • 哥特复兴式建筑哥特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始于1740年代的英格兰。19世纪初,当时的主流是新古典式建筑,但崇尚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人则试图复兴中世纪的建筑形式。哥特复兴运动对英国以至欧洲大陆,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