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亚纲

✍ dations ◷ 2025-10-21 16:12:40 #菊石亚纲
菊石是一群已经灭绝的海洋生物总称,隶属于菊石亚纲(学名:拉丁语:Ammonoidea)。它们约在泥盆纪早期出现在地球上,最后与恐龙、箭石等生物一起于白垩纪末期灭绝。由于菊石的演化速度很快,分布也很广,非常适合作为标准化石,地质学家可以使用它们来确定含有菊石化石的地层的年代。菊石亚纲与现存的头足纲关系最接近的可能是蛸亚纲,如章鱼、乌贼和鱿鱼等,而不是与其外观相似的鹦鹉螺亚纲鹦鹉螺目。生物学家根据化石的壳室的结构与外壳的花纹,目前将菊石亚纲分成3个目:菊石目、棱菊石目和齿菊石目。其中菊石目分成四个已知的亚目,分别为菊石亚目(下侏罗纪至上白垩纪)、勾菊石亚目(上侏罗纪至上白垩纪)、叶菊石亚目(下三叠纪至上白垩纪)及弛菊石亚目(下侏罗纪至上白垩纪)。在某些分类法中,菊石亚纲被分为6个目:大多数菊石的壳沿平面卷曲,呈盘状,两面对称,壳表面光滑或具细的生长线纹,有些具特殊的纹饰,如纵棱、横肋、瘤和刺等。它们的体管(连接壳内各腔室的管)位于壳腹的外面。但也有些菊石的外壳拥有特殊的形状,如壳形笔直的杆菊石、塔状螺旋的塔菊石、不规则扭曲状的日本菊石等。古生代菊石的骨缝是单一的,如海神石等;中生代菊石目菊石的骨缝则是复合的,如弛菊石等。由于它们已经灭绝,因此我们对菊石的软件和生活习性知道的并不多,估计它们有很多触手来捕捉猎物,且可能会喷墨汁来逃避掠食,因为一些化石标本保留了这些墨汁,但在目前保存的化石标本中很少发现有咬颚、齿舌或墨囊等构造。菊石一般漂浮在海水上层,下面经常是极其缺氧区域,没有生物。菊石死后,沉到海底,逐渐埋没。细菌分解遗体时候,把附近水中性质变化,降低矿物质溶解度,尤其是磷酸盐和碳酸盐。菊石化石上面有一圈一圈的矿物质,因此保存很多高质标本。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某些菊石的外壳化石被人们视为盘曲、石化的无头蛇,称为蛇石,例如指菊石等,商人们会在菊石的开口刻上蛇的头后卖给旅者。

相关

  • 性别气质性别表现(英语:Gender expression),包括性别气质,是指特定文化背景下与某种性别相关的人的行为、举止、兴趣和外观方面,特别是与女性表现或男性表现有关的类别。这也包括性别角色
  • Hsub2/subWOsub4/sub钨酸,是三氧化钨(WO3)各种水合物形态的总称。其最简单的形态是一水合物,化学式为H2WO4·H2O,另一个常见形态是二水合物,H2WO4·2H2O。黄色粉末。加热至100°C时失去一分子水而转变
  • 苏瓦松苏瓦松(法语:Soissons)位于法国北部埃纳河畔,是上法兰西大区埃纳省的一个市镇,位于该省西南部,同时也是该省的一个副省会,下辖苏瓦松区。苏瓦松是法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768年,法兰
  • 黑泽明父:黑泽勇(秋田县人) 母:黑泽志麻(大阪人)姊:茂代、春代、种代、百代(早夭) 兄:昌康、茂康(早夭)、丙午柏林影展柏林议会特别奖1953年 《生之欲》柏林影展FIPRESCI奖1958年 《战国英豪
  • 电热膜远红外线辐射电热膜是一种通电后能发热的透明聚酯薄膜,由可传导性碳纤维为主成分的油墨、金属载流条经加工、热压在绝缘聚酯薄膜间制成。不同于传统的电热丝发热,以电热膜为发
  • 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化学式:KMnO4),强氧化剂,紫红色晶体,可溶于水,遇乙醇即被还原。常用作消毒剂、水净化剂、氧化剂、漂白剂、毒气吸收剂、二氧化碳精制剂等。1659年被约翰·格劳勃发现。医
  • 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又称美拉德反应、梅拉德反应、梅纳反应、羰胺反应,是广泛分布于食品工业的非酶褐变反应,指的是食物中的还原糖(碳水化合物)与氨基酸/蛋白质在常温或
  • 台湾西部台湾西部,或称西台湾、台湾西部走廊,是指台湾西半边的地理区域,包括北台湾(不含宜兰县)、中台湾与南台湾的非山地地带,濒临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及金马地区隔海相望,占台湾本岛总面积
  • 极化性在物理学里,感受到外电场的作用,中性原子或分子会改变其正常电子云形状,衡量这改变的物理量称为极化性(polarizability)。以方程表达,其中, p
  • 阴道前庭窝阴道前庭窝(fossa of vestibule of vagina, fossa navicularis),是一个阴道/处女膜到阴唇系带之间的船型凹地。可以在处女膜和小阴唇之间的在巴多林氏管上凹槽组织中可看到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