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炸弹

✍ dations ◷ 2025-05-20 08:07:27 #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又称深弹(英语:depth charge,日语:爆雷),是一种在反潜作战中攻击潜艇的武器,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诞生,外观多近似桶状,通常装有定深引信,在投入水中后下沉到一定深度会自动爆炸,制造震波与水压杀伤潜艇,即便没直接击中潜艇,其爆破的振动亦能损伤附近的船身或舰内的船员。深水炸弹可以由各种海上与空中载具投放,包括各种船舶、反潜机、直升机。深水炸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广泛地使用,现在它的战术地位已慢慢地被舰艇、反潜机或反潜直升机搭载的鱼雷与反潜导弹取代。


用于引爆炸药,和一支针及弹簧连接。

连接弹簧及针,用于击穿雷管从而引爆炸药。

位于雷管及针中间,在未投入水中时是可以调校的,用于调校引爆深度。在水中时水压会把针往内压,弹簧便会收缩,最后针便会击穿雷管。

深水炸弹开发始于英国,但是原先它并不是用于对抗潜舰,而是英国皇家海军鱼雷专校应海军上将杰立科之要求开发的“扫雷”工具,称为投掷水雷。在1914年,位于英国谢菲尔德的福生钢厂(Thomas Firth and Sons)开发出以水压变化作为启爆机制的液压启爆(hydrostatic pistol)机制,搭配此引信的Mark II深水炸弹重1,150磅(520公斤)、有效破坏区域100英尺(30.48米),深水炸弹由船尾施放,可在45英尺(13.71米)深度爆炸,虽然有效,但也可能毁损到投放深水炸弹的船只,因此皇家海军学院弗农号(英军的鱼雷与水雷作战研发与训练学校)赫伯特·泰勒进行改良研发。

第一款用于实战的深水炸弹称为“D型”,在1916年1月投入使用。D型深水炸弹为一个圆柱体结构,施放后下沉速度每秒2.1米,有两种规格:D型(重140公斤,装药130公斤),引爆深度12米,杀伤区域10米、D*型(重54公斤,装药50公斤),引爆深度24米,杀伤区域5米,D型深水炸弹的内装炸药为TNT,但若物资不足的时候也有使用阿马托。会有两种型号是为了因应施放舰艇的速度,避免船舰未能及时脱离爆破伤害区。D型深水炸弹的首场实战是1916年3月22日Q船在爱尔兰凯里郡外海猎杀德意志帝国海军U-68号潜舰(英语:SM U-68),德国是在1916年4月15日U-67与U-69号被猎杀失败后,于4月20日了解到深水炸弹此一发明。在1916年被深水炸弹击杀的德国潜舰还包括了UC-19、UB-29两艘。

深水炸弹投入的初期因产量不足,因此英军的反潜舰只能携带2颗D型深水炸弹,但是这数量随着量产启动后迅速增加,1917年6月可以拨发每艘4颗、1917年8月每艘6颗,至1918年可以为每艘船拨发30-50颗深水炸弹。深水炸弹的使用量也从1917年初每个月100枚增加到300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6个月每个月平均使用1745枚。投射数量也反映在猎潜战果上,英国皇家海军在一战中施放74,441枚深水炸弹、进行16,451次交战,击沉潜舰38艘、击伤140艘。

由于船只需要携带更多的深水炸弹,影响到船只的重心配置与航行稳定性,部分反潜舰艇开始拆除对水面舰武器(如中口径炮、鱼雷管)去改装深水炸弹。此外英国也继续改良D型深水炸弹水压的引信,增加可用深度,改良后水压引信可在50英尺(15.24米)启动,后来改良至200英尺(60.96米),这个数值至1918年协约国战胜时是300英尺(91.44米),由于引信的性能改良,让航速10节以下的船只也能安全地运用大威力深水炸弹,原本破坏力较弱的D*型深水炸弹也就停产。

美国在1917年3月取得了D型深水炸弹的全套工程设计图,美国海军武备署(英语:Bureau of Ordnance)得到设计图后进行了一些调整,并在美国申请专利,.以避免被英国开发者收取专利使用费。

深水炸弹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战历练后,已经被证明了是一款稳定有效的反潜兵器,后续改良主要是在内部器艺层面的精进,设计概念则是没有重大改变。

美国在1943年研发出泪滴状外壳的Mark 9深水炸弹,内装炸药为200磅的铝末混合炸药,流线状的外型使它的下沉速度增加到每秒14.4英尺(4.4米),启爆深度最深可设定为600英尺(180米)。此型深水炸弹后精进至下沉速度每秒22.7英尺(6.9米),启爆深度1,000英尺(304.8米)。尽管深水炸弹的杀伤深度增加了,但是潜舰的潜航深度与灵敏性也有提升,如果不在潜舰15英尺内启爆,基本上很难对潜舰压力壳造成致命性的破坏。因此反潜作战时得投掷数以百计的深水炸弹才可能让敌方潜舰造成实质毁伤。像1945年4月盟军猎杀U-427号潜舰时,曾向她投掷了678枚深水炸弹,但最后该舰仍成功脱逃。

相关

  • A12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A12(矿物质补充剂)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
  • kx清软颚塞擦音是一种辅音,使用于一些口语中,国际音标(IPA)记作⟨k͡x⟩或⟨k͜x⟩,X-SAMPA音标则写作k_x。其中间的弧线可以省略,则音标可以分别改写作⟨kx⟩(IPA)和kx(X-SAMPA)。一些
  • 中提琴中提琴(英语:Viola)是一种弓弦乐器,其音域比小提琴低完全五度。其空弦从粗到细依序是c3-g3-d4-a4。音色相较于小提琴、大提琴显得相对隐晦。平时使用中音谱记号(alto clef)记谱,高
  • 外高加索南高加索(South Caucasus),又称外高加索(Transcaucasia),大约指高加索山脉以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三国所在地区。外高加索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1
  • 第三舰队第三舰队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部队之一。跟常设的第一舰队・第二舰队不同,只在有需要时编制・解散的特设舰队,日俄战争至太平洋战争间共出现过六次。1903年12月的临战编制,大本营
  • 临淄临淄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中部,是淄博市一个石油化工产业密集的市辖区。在古代曾为西周、春秋、战国时的大国齐国国都,1994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淄,古称营
  • 靳珩靳珩(1914年-1957年10月20日),河北无极县人,台湾知名已故土木工程师,毕业于北洋大学的土木工程学系。1948年随国民政府来到台湾,于中部横贯公路修筑工程的巡视时,在燕子口一带因被地
  • 艺术总监艺术总监(英语:Art director,缩写:AD)是在剧场、广告、市场营销、时尚、电视、互联网或是电子游戏上负责相关艺术工作的职位。“艺术总监”最常用来表示艺术部门的负责人(像是奥斯
  • 杨殿邦杨殿邦(1777年-1859年),字翰屏,号叠云,安徽泗州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杨殿邦早年曾任芜湖县学教谕,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先后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给事中、
  • C·N·R·拉奥C·N·R·拉奥(英语:Chintamani Nagesa Ramachandra Rao,1934年6月30日-)是一位印度化学家,专攻固体化学和结构化学,发表过1600余篇论文和51本专著,获得过多项国际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