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梵语的音高重音或简要的说吠陀重音,传统上被梵语文法家分为三种音质,udātta“提升”(高调)、anudātta“不提升”(低调)和 svarita“扬抑”(降调)。
udātta 标记继承 PIE 重音的位置。因此在转写中 udātta 通常标记为锐音符,anudātta 和 svarita 不标记,因为它们的位置可从 udātta 的位置自动得出。例如,在梨俱吠陀的第一句中,转写为
意味着这八个音节有音调
或形象的表示为,
在某些情况下 samhita 之前的重音音节在口头传播的语言变化中消失了,所以导致了 svarita 直接出现在 anudātta 之后: 这就是所谓的“独立svarita”。在这种情况下,这个 svarita 音节用重音符标记。
例如在 RV 1.10.8c 中,
成为
独立 svarita 是毗连元音通过连接音变导致的。它有四种变化:
独立 svarita 在梨俱吠陀中出现了大约 1300 次,或者说大约 5% 的句子。
在罗马字母转写中,udātta 标记为一个锐音符,独立 svarita 标记为一个重音符,而其他音节不标记。
在梨俱吠陀 samhita 的天城文版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