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履和

✍ dations ◷ 2025-08-17 13:05:29 #黄履和

黄履和(1871年-1926年),字介卿,浙江余姚人,清末民初外交官。

1893年,黄履和入京师同文馆英文馆学习。1897年,出国到西班牙马德里担任驻日斯巴尼亚使署学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同文馆题名录》记载“候选巡检”黄履和“出使美国差委”。

1901年,黄履和与比利时寡妇布鲁塔结婚。1902年,长女黄讷亭在马德里出生。1902年,经驻美国公使伍廷芳请奏,黄履和因“勤于学业”,由驻日使署学生升任四等翻译官。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因黄履和出洋第二次三年期满,驻美国公使梁诚向清政府为其申请“知县不论双单月遇缺尽先前即选”和加同知衔的奖励,获批。

1904年,黄履和被调至古巴首都哈瓦那,任驻古巴使署西班牙语翻译。1905年,次女黄玛赛在古巴哈瓦那出生。1905年8月,黄履和便又被调回驻日使署,全家随之迁回马德里。在马德里期间,黄履和历任驻日使署二等通译兼代办使事,驻日使署二等秘书等职。

辛亥革命后,黄履和剪掉辫子后仍在驻日使署工作。1912年2月5日,西班牙《马德里先驱报(西班牙语:Heraldo de Madrid)》发表对时任中国驻西班牙临时代办的黄履和的采访,采访中黄履和自称是天主教徒。1913年,黄履和奉调回国,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全家回到北京定居,最初居住在东城遂安伯胡同,后迁居东总布胡同。1915年《京师同文馆学友会第一次报告书》记载,黄履和时任外交部佥事。米格尔·张回忆录《地中海晓风残月》提到黄履和曾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

1926年秋,黄履和因病在北京去世。

1901年,30岁的黄履和在马德里与朱丽叶·布鲁塔-吉利亚尔(Juliette Brouta-Gilliard)结婚。布鲁塔是一名寡妇,比利时籍,母语为法语,黄履和是其第二任丈夫。两人在西班牙东北城市圣塞瓦斯蒂安相遇,尽管两人语言不通,但在翻译的帮助下完成了订婚。

长女黄讷亭于1902年3月9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出生,曾在北洋军中任上校联络官,曾被关入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1945年得救后与同性伴侣内莉·穆塞-福斯(Nelly Mousset-Vos)移居比利时布鲁塞尔,后迁居委内瑞拉,1960年代返回布鲁塞尔,1972年去世。

次女黄玛赛于1905年1月1日在古巴哈瓦那出生,1928年后移居西班牙,后成为一名翻译家和作家,1981年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相关

  • 芋粿芋粿,又称芋粿巧(闽南语)、芋粄(客家语),是广东潮汕地区、福建福州以及闽南地区的传统小吃。先以糯米研磨之米浆压干后,再和芋头去皮切成丝及油葱香料搅拌,再细分约巴掌大小一块一块
  • 宁阳县35°45′31.3″N 116°48′19.6″E / 35.758694°N 116.805444°E / 35.758694; 116.805444坐标:35°45′31.3″N 116°48′19.6″E / 35.758694°N 116.805444°E / 35.7586
  • 22号染色体人类的22号染色体是23对染色体的其中之一,人体细胞在正常状况下拥有一对。此染色体是第二小的人类染色体,拥有大约4900万个碱基对,占细胞中DNA数量的1.5%到2%。22号染色体是在1
  • T-1T-1是由美国军方研发设计(魔鬼终结者3),为了专研极端战斗能力的网络系统而生产的第一类型终结者机器人,采坦克履带驱动。美军建造T-1此强大的武器目的是扫荡敌方战场及往后其他
  • 刘柏辛刘柏辛(英语:Lexie Liu,1998年12月21日-),原名刘昱妤,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为活跃于美国及中国大陆两地的创作歌手,与独立厂牌88rising建立合作关系,发行了专辑《2029》以及多首个人单
  • 艾莉卡·贝姆-费坦瑟艾莉卡·贝姆-费坦瑟(德语:Erika Böhm-Vitense,1923年6月3日-2017年1月21日)是一位生于德国的美国女性天文学家。艾莉卡于1923年生于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Curau。1943年进
  • 灯侧鲾属灯侧鲾属(学名:)是蝴蝶鱼目鲾科的一属。本属学名前缀词根“photo-”(希腊语:φωτω-;phōtō-)意为“光”,“lateralis”(拉丁语:laterālis)意为“侧面”,因本属鱼类中部侧线上有间断
  • 0000可以指:
  • 志水雪志水雪(日语:志水ゆき)是日本BL漫画家。代表作品是《LOVE MODE》和《是-ZE-》。最新的作品为《花鸟风月》, 2011年连载至今。
  • 王彤文王彤文(1967年-),英文名为 Lotus King Weiss,江苏无锡人,现为美籍华裔公民,政治活跃家。1984年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现名复旦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读本科,1988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解剖细胞生物学系分子生物学及发生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波士顿麻省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并开始从事癌症方面的基础研究。1994年,时年27岁的王彤文成为哈佛大学讲师,并于1997年担任该校助理教授。在哈佛工作期间,王彤文拥有自己的研究室,并在包括《科学》和《细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