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碑也称为丰碑,位于陕西乾县唐乾陵东侧,是为武周皇帝武则天所立,与西侧唐高宗李治的述圣记碑相呼应。无字碑由一整块石头雕成,重98.8吨,是中国历代墓碑中的巨制。
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成,通高7.53米、宽为2.1米、厚1.49米,重达98.8吨。碑身上则左右各雕有四条相互缠绕的螭龙,并饰以天云龙纹。碑座上则刻有骏马、雄狮、云纹等,长2.14米、宽0.66米。同时碑身上还刻有宋朝以后前来游览的各路人士的题字。
无字碑因最初碑上未刻一字而得名,清乾隆年间《雍州金石记》有记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对于武则天为何立无字碑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常见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他的说法还有“信佛说”、“仿效说”、“非碑说”等。
虽然最初并未刻字,不过在宋朝之后,人们开始在无字碑上题字,1938年《乾县新志》记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目前共有39人所题的42段文字(一说13段)。其中题字最早的是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谷正叔所题的文字:
在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金国皇弟完颜宗尧曾题在其上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简称《郎君行记》),由某种不明文字和汉语译文相对照。其中汉语译文为:
对于不明文字究竟是何文字,日本学者山路广明称其为“二十世纪之谜”。明朝金石学家赵崡在《石墨镌华》中认为这是女真字。然而在1920年代,考古学家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发现辽代帝后的墓志,对照之后才了解到其实这些文字是早期的契丹小字,从而解开了这一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