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

✍ dations ◷ 2025-09-15 04:06:56 #傩舞

傩舞最初是傩祭中的仪式舞蹈,后来发展为娱神兼娱人的民间舞蹈。傩起源于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活动,一般认为形成于夏商时代。也有学者认为,龙山文化时期甚至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存在。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在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发现关于傩祭的记载,表明傩在当时已经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傩发展到汉代内容更加丰富,主要包括傩祭、傩舞、傩戏、傩仪、傩艺、傩鼓、傩杂技、傩面具等,虽然表现形式多样,但主要功能和宗旨都是驱鬼除疫、禳灾纳吉、保佑平安、祈祷福瑞。傩舞在中国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山东等地,在傩舞的基础上,后又发展出了傩戏。

中国两汉时期,每年在除夕、春节之时,宫廷中都要表演大武傩,以驱逐瘟疫与恶鬼。大武傩由数百人组成的赶鬼队伍表演,其中领头的舞者叫方相,他头戴傩面具,身穿玄黑色的上衣,下面系着朱红色的围裙,手掌上蒙着鹿皮,一手拿着长戈,一手拿着盾牌,一边舞蹈一边带领着队伍前进。紧跟其后的是扮演十二神兽的舞者们,他们分别戴着甲作、巯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这十二个上古神兽的面具,手中也要持武器不停地挥舞,表演出攻击的动作。其余的舞者叫侲子,由10岁以上,12岁以下的孩童充当,他们手持火把,嘴中则唱着叫骂恶鬼的歌词,声音震天动地,整支队伍要环绕宫室舞蹈三周,最后行进到宫门端门之外,象征将恶鬼与不详统统驱逐了出去,这时仪式便结束了。

唐代时,太常寺会在每年除夕之夜举办大型歌舞会,其中也有傩舞。表演时,近千名男性戴上假面道具,穿上红黑衣裤,击鼓跳跃,气势磅礴。演员佩戴的面具,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傩舞结束后则是表演其他舞蹈。

在宋代,每逢除夕,皇宫中都要举行大傩之仪,并让皇宫中的亲事官、禁卫军等戴着假面具,身穿或绣或画的彩色衣服,手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材魁梧高大,穿戴全副镀金的钢制盔甲,装扮成将军。又选镇殿将军二人,也穿戴盔甲,装扮成门神。教坊南河炭相貌丑陋,高大肥壮,装扮成判官。又有人装扮锺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的模样,共计有千余人,在宫中驱逐鬼祟。一群人最后从南薰门出去,到外面转龙弯,叫做“埋祟”,方才结束。此夜,宫中的爆竹声、欢呼声,响彻天空,宫外也能听到。城中百姓人家,在炉边团团围坐,一直到天亮也不睡,叫做“守岁”。

进入国非遗名录的傩舞包括:江西南丰的南丰跳傩、婺源的婺源傩舞、乐安的乐安傩舞,山西寿阳的寿阳爱社,安徽祁门的祁门傩舞、郎溪的跳五猖,福建邵武的邵武傩舞、漳州的浦南古傩,广东湛江麻章的湛江傩舞,甘肃文县的文县池哥昼、永靖的永靖七月跳会。

相关

  • 早期智人早期智人(英语:Archaic Homo sapiens)并无公认一致的定义,大致指生活在距今几十万年前至一万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或晚更新世、体质特征上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间的人类。早期智
  • k空间k空间是寻常空间 R n {\displaystyle \mathbb
  • 芭芭拉·史坦威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1907年7月16日-1990年1月20日),本名露比·凯瑟琳·史蒂文斯(Ruby Catherine Stevens),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鲁克林,为好莱坞知名女演员。三岁时,因为
  • 苏维埃革命历法苏维埃革命历法 是前苏联从1929年到1940年使用的历法。十月革命后,列宁就发布命令,将历法从旧俄国坚持的儒略历改为公历格里历,也就是1918年从2月1日直接跳到2月13日。从1929年
  • 猫和老鼠 (童话)猫和老鼠(德语:),又译猫和老鼠合伙,是格林兄弟所著的一个童话。一只猫认识了一只老鼠,想和它成为朋友。老鼠答应了它,并和它住在一起。为了过冬的需要,它们买来一罐猪油,并把它放在教
  • 北排河北排河也称北排水河,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东部和天津市南部的一条人工开挖的排沥河道。河道系1966年冬至1967年春,填筑子牙新河右堤取土开挖而成。1977-1980年进行了扩建
  • 联合左翼 (西班牙)联合左翼(西班牙语:Izquierda Unida,缩写为IU)是西班牙的一个左翼政党联盟。1986年4月,联合左翼作为政党联盟和选举联盟成立。创始成员有:西班牙共产党、争取工人团结集体-安达卢西
  • 范氏范氏,晋卿家族,六卿之一,前593年成立,前490年败亡。范氏出自祁姓,是尧的后裔。范氏自范武子开始仕晋,传历范文子、范宣子、范献子、范昭子五代后,终为赵氏所灭,范氏子孙也出奔他国,范氏开始分散。
  • 大山咋神大山咋神(おほやまくひ の かみ)为《古事记》表记之名,祂是日本神话里出现的山神,别名有山末之大主神(ヤマスエノオオヌシノカミ)、鸣镝神(ナリカブラノカミ)、日吉山王权现(ヒエサンノウゴンゲン)等。根据《古事记》上卷的记载,大年神与天知迦流美豆比卖(アメノチカルミヅヒメ)生下大山咋神,别名山末之大主神,坐近江国日枝山(ひえのやま,即后来的比叡山),又坐葛野之松尾,乃鸣镝之神。神名里的“咋”(クイ)作“杙”解,也就是建造房屋时作记号用的木桩。将木桩打入大山,所以具有“拥有大山的神明”之意。《古事记》提到的近
  • 杨昉 (清朝摄影师)杨昉(1830年-1894年),字少初,号朗山。山西灵石(今山西晋中)人。清朝摄影先驱。父亲是清朝藏书家杨尚文。杨昉随父到北京后在兵部衙门中担任武选司兼武库司郎中,后来曾前往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地考察,把一些化学药品、光学仪器、照相器材带回北京,拍摄了不少人像、风景、园林照片并且冲印制作。光绪六年(1880年)离开北京返回家乡。著作有《朗山杂记》,记录其生前的摄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