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舞

✍ dations ◷ 2025-11-04 13:27:07 #傩舞

傩舞最初是傩祭中的仪式舞蹈,后来发展为娱神兼娱人的民间舞蹈。傩起源于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活动,一般认为形成于夏商时代。也有学者认为,龙山文化时期甚至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存在。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在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发现关于傩祭的记载,表明傩在当时已经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傩发展到汉代内容更加丰富,主要包括傩祭、傩舞、傩戏、傩仪、傩艺、傩鼓、傩杂技、傩面具等,虽然表现形式多样,但主要功能和宗旨都是驱鬼除疫、禳灾纳吉、保佑平安、祈祷福瑞。傩舞在中国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山东等地,在傩舞的基础上,后又发展出了傩戏。

中国两汉时期,每年在除夕、春节之时,宫廷中都要表演大武傩,以驱逐瘟疫与恶鬼。大武傩由数百人组成的赶鬼队伍表演,其中领头的舞者叫方相,他头戴傩面具,身穿玄黑色的上衣,下面系着朱红色的围裙,手掌上蒙着鹿皮,一手拿着长戈,一手拿着盾牌,一边舞蹈一边带领着队伍前进。紧跟其后的是扮演十二神兽的舞者们,他们分别戴着甲作、巯胃、雄伯、腾简、揽诸、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这十二个上古神兽的面具,手中也要持武器不停地挥舞,表演出攻击的动作。其余的舞者叫侲子,由10岁以上,12岁以下的孩童充当,他们手持火把,嘴中则唱着叫骂恶鬼的歌词,声音震天动地,整支队伍要环绕宫室舞蹈三周,最后行进到宫门端门之外,象征将恶鬼与不详统统驱逐了出去,这时仪式便结束了。

唐代时,太常寺会在每年除夕之夜举办大型歌舞会,其中也有傩舞。表演时,近千名男性戴上假面道具,穿上红黑衣裤,击鼓跳跃,气势磅礴。演员佩戴的面具,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傩舞结束后则是表演其他舞蹈。

在宋代,每逢除夕,皇宫中都要举行大傩之仪,并让皇宫中的亲事官、禁卫军等戴着假面具,身穿或绣或画的彩色衣服,手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材魁梧高大,穿戴全副镀金的钢制盔甲,装扮成将军。又选镇殿将军二人,也穿戴盔甲,装扮成门神。教坊南河炭相貌丑陋,高大肥壮,装扮成判官。又有人装扮锺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的模样,共计有千余人,在宫中驱逐鬼祟。一群人最后从南薰门出去,到外面转龙弯,叫做“埋祟”,方才结束。此夜,宫中的爆竹声、欢呼声,响彻天空,宫外也能听到。城中百姓人家,在炉边团团围坐,一直到天亮也不睡,叫做“守岁”。

进入国非遗名录的傩舞包括:江西南丰的南丰跳傩、婺源的婺源傩舞、乐安的乐安傩舞,山西寿阳的寿阳爱社,安徽祁门的祁门傩舞、郎溪的跳五猖,福建邵武的邵武傩舞、漳州的浦南古傩,广东湛江麻章的湛江傩舞,甘肃文县的文县池哥昼、永靖的永靖七月跳会。

相关

  • Start自选集《Start自选集》为孙燕姿的专辑,于2002年1月5日发行。除最后两首歌曲为广告代言,与创作歌曲《Someone》外,其他歌曲皆为自选翻唱。《Start自选集》发片仅一个月,台湾本地销量便
  • 餐前酒和餐后酒餐前酒(法语:Apéritif,英语:Aperitif 发音: /əˈpɛrᵻtiːf/)和餐后酒(英语:Digestif /diːʒɛˈstiːf/)是在正餐前后饮用的饮料,一般而言会含酒精。餐前酒,又称食前酒,通常作为餐
  • 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是阻碍物体(例如球,轮胎等)在另一物体表面滚动的力。在物体滚动过程中,滚动体及其所在的滚动面或其他物体的接触面受压变形。滚动摩擦主要是因为塑性变形所引起: 当压力
  • 片山潜片山潜(1859年12月26日-1933年11月5日),号深甫,日本劳工运动家、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思想家和社会事业家。幼名菅太郎,出生在日本美作国久米南条郡羽出木村(今冈山县久米郡
  • 塔德乌什·奥莱霍夫斯基塔德乌什·奥莱霍夫斯基(波兰语:Tadeusz Olechowski,1926年1月10日-2001年1月4日),波兰政治人物,外交官。前外交部长(1988年-1989年)。1926年生于维尔纽斯。1948年毕业于雅盖隆大学法
  • 韩明 (1929年)韩明(1929年-),男,祖籍广东新会,生于英属南美特立尼达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科学家,曾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 老鹰与小孩老鹰与小孩(英语:The Eagle and Child)是一家位于英国牛津圣吉尔路(英语:St Giles', Oxford)的英式酒吧,1930年代的著名文学社团迹象文学社曾在此定期聚会,现今这里也是不少《魔戒》
  • 亚娜·科娃亚娜·科娃(英语:Jana Cova,1980年4月13日-),是一名波兰裔捷克色情演员及裸体模特儿。科娃成长于捷克乡间,过着“美好的童年”。她最初是从事比基尼模特儿,之后开始尝试担任裸体与软
  • 杜自明杜自明(1878年-1961年),男,满族,四川成都人,中国中医骨伤科专家,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骨科主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 亚历山大·伍德亚历山大·伍德FRSE PRCPE(1817年12月10日-1884年2月26日),是一位苏格兰医生。他发明了第一个真正的皮下注射器。 从1858年到1861年,他担任爱丁堡皇家内科医学院院长。伍德于1817年12月10日出生在法夫郡的库帕。 1825 年左右,全家搬到爱丁堡,住在爱丁堡新城的皇家马戏团19号。 他于1825年至1832年在爱丁堡公学接受教育,然后在爱丁堡大学( MD 1839)学习医学。 获得资格后,伍德决定在爱丁堡家附近的斯托克布里奇药房工作。1840年,他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住在他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