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城隍庙列表所列者为位于台湾的城隍庙。台湾的城隍庙大致上可以分为官祀与民祀两大类,前者是在清代有被官府列入官方祭祀之中,而后者则是纯为民间祭祀而已。而据统计,1999年时全台湾的城隍庙共有95座,其中民祀者为77座,而民祀城隍庙又大多是二次大战后所设。
台湾的城隍信仰来自中国大陆,主要是以官祀城隍庙为主,而在这之外也有民间从原乡分灵过来而建的民祀城隍庙。通常在一个行政区会设有一间官祀城隍庙,但台湾有时候会出现某一级行政区内同时有两个官祀城隍庙并存的情形,此外由于南雅厅和台东直隶州已是台湾清治时期晚期才设的行政区,所以来不及设立城隍庙便割让给日本。
而进入日治时期后,官祀城隍庙在失去官府的照料与被日方视为官产的情况下,在初期多半被日军所占用、接收而转作他用,甚至遭到拆毁。有些城隍庙在信徒的努力下,得以恢复为庙宇或另地重建,至于有的则无法恢复。
在1899年后,随着台湾局势稳定,台湾总督府开始对传统宗教采取宽容政策,包括城隍信仰在内的台湾民间信仰又重新活动了起来。此时很多官祀城隍庙都面临得由官民合祀转为地方信仰的问题,而其中转型最成功的为新竹都城隍庙,由于香火鼎盛,在兴建新竹州厅官署时还刻意挪了10米以避开庙埕。
然而由于西来庵抗日事件,余清芳等人借王爷信仰名义发动起事,台湾总督府开始在1915年10月进行全台性的宗教调查,并逐渐改变原先的宽容政策。后来推动皇民化运动后,传统信仰又开始受到打压。而在城隍信仰部分,则有像彰化县城隍庙的神像便被市役所接管禁止参拜、凤山县旧城城隍庙除主神外之神像全被焚毁等情形。
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人离去,台湾民间信仰发展迅速,而据前台湾省文献委员黄有兴的调查,在战后成立的城隍庙数量占今天台湾城隍庙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新成立的城隍庙有的是从旧有的城隍庙分灵,也有的是从大众爷庙升格而成。
佛光大学助理教授蔡明志,2014年底完成苏澳地区城隍庙调查,统计宜兰县城隍庙多达十九座,其中十六座在兰阳溪南部,又以苏澳镇最多,有顶寮、龙德、大坑罟、港口、存仁、新城、苏澳、圣湖、隘丁、南方澳、苏澳港、北滨等十二座城隍庙。苏澳镇的滨海公路两旁的六个里就有六座,只有永荣里无城隍庙,存仁里却有两座,顶寮城隍庙与龙德城隍庙更仅隔个育英国小。苏澳镇密度之高全台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