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镶嵌青瓷
✍ dations ◷ 2025-04-17 03:49:56 #镶嵌青瓷
镶嵌青瓷(朝鲜语:상감청자/象嵌靑磁),也称象嵌青瓷,是一种使用镶嵌装饰技法烧制的最具代表性的高丽青瓷。镶嵌青瓷出现于10世纪后半期,12世纪中叶进入鼎盛期,直至1231年蒙古入侵高丽。朝鲜王朝时期,镶嵌青瓷的镶嵌技法在粉青沙器和朝鲜白瓷中得到延续,出现了镶嵌粉青沙器和镶嵌白瓷。根据韩国京畿道龙仁市、全罗南道咸平郡等地古窑址的考古发现,韩国学术界认为镶嵌青瓷出现于10世纪后半期:19。早期的镶嵌青瓷数量非常少,纹样朴素、单调。考古发现的11世纪带有铭文的镶嵌瓷显示11世纪高丽已经有了镶嵌铭文。进入12世纪后,高丽青瓷的镶嵌技艺日臻完善,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从属纹装饰技法。少量青瓷也出现单独的镶嵌折枝纹。:19。12世纪中叶,随着高丽青瓷镶嵌技法的日趋成熟,镶嵌青瓷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釉色透彻、亮丽,并出现开片。器形方面显示出流畅、柔和的高丽风格,摆脱了棱角犀利的中国陶瓷的影响。12世纪后半期,镶嵌青瓷已发展成为高丽代表性陶瓷,被大量批量生产。与此同时,高丽青瓷的镶嵌方法与纹样也日趋繁多,主纹与从属纹开始一起使用,传统的印花云鹤纹、折枝纹以及牡丹唐草纹等纹样也镶嵌得更加精巧,从而形成高丽青瓷独有的风格。:211231年蒙古入侵高丽后,包括青瓷在内的许多高丽文化遭到破坏,镶嵌青瓷从此由鼎盛走向衰退。不过高丽青瓷的镶嵌技法在之后朝鲜王朝时期的粉青沙器和朝鲜白瓷中继续延用,出现了镶嵌粉青沙器和镶嵌白瓷。:62镶嵌青瓷的制作工艺是在瓷胎上刻画出纹样,填充颜料后经修整加釉烧制而成。高丽青瓷的镶嵌与传统金属、漆器的镶嵌工艺类似,不过高丽最早将此工艺运用于青瓷装饰。镶嵌颜料烧制后呈现黑白两色与青瓷自身的青色浑然一体,形成古朴、浑厚的独特视觉美感。:19镶嵌颜料的填加根据刻画方法的不同而不同。阴刻出的纹饰,颜料填在纹饰上,阳刻出的纹饰,颜料则施加在纹饰之外的地方。青瓷镶嵌辰砂彩菊花纹盒青瓷镶嵌油壶青瓷阳印刻连唐草·象嵌牡丹文银扣大楪(朝鲜语:청자_양각연화당초_상감모란문_은테_발)青瓷镶嵌龙凤牡丹纹盒(朝鲜语:青瓷镶嵌龙凤牡丹纹盒)
相关
- 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英语:lipid bilayer 或phospholipid bilayer)是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的薄膜。 几乎所有细胞生物的细胞膜和许多病毒的包膜都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此外,核被膜和
- 弹簧弹簧是一种存储机械能的弹性物体。弹簧通常由弹簧钢制成。有许多弹簧设计。在日常使用中,该术语通常指的是弹簧。利用它的弹性可以控制机件的运动、缓和冲击或震动、储蓄能量
- 后心肌梗塞症候群后心肌梗塞症候群(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syndrome),又称卓斯勒症候群(Dressler syndrome),是描述在心肌细胞或心包膜在受损后产生的后天性(英语:acquired)心包炎。常见症状包含
- 伊凡雷帝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俄语:Иван IV Васильевич,1530年8月25日-1584年3月18日),又被称为伊凡雷帝(俄语:Иван Грозный),俄罗斯沙皇国的开创者。留里克王朝
- 城市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一个自19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发现的一个地区性气候现象。具体来说,无论从早上到日落以后,城市的气温都比周边地区来得高,并容易产生雾气。这个现象的发现,是
- 甲酰化甲酰化(英语:Formylation reaction)又称甲酰基化或甲酰化作用,是指将一个甲酰官能基加入到一个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反应。反之将甲酰基移除的反应称为脱甲酰作用或去甲酰化反应。
- 出羽出羽国(日语:出羽国〔出羽國〕/でわのくに〔ではのくに〕 Dewanokuni */?),日本古代的令制国之一,属东山道,又称羽州。出羽国的领域大约为现在的山形县及秋田县,但不包含秋田县东
- 至大论至大论(拉丁语:Almagestum),古希腊托勒密在约公元140年编纂的一部数学、天文学专著,提出了恒星和行星的复杂运动路径。直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该书提出的地心说模型被伊斯兰和
- 抓交替替身,俗称替死鬼,闽南、台湾称交替。在道教、中国民间信仰中,枉死的鬼魂,为了能再投胎转世,必须找一个顶替自己的人,并使之身亡,称为“替身”。 如清朝袁枚小说《续子不语》:李生夜
- 免疫功能不佳免疫抑制(英语:immunosuppression)是指对于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免疫抑制可由天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天然免疫抑制包括天然免疫耐受,机体可能会对自身组织成分不产生免疫应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