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主义 (书)

✍ dations ◷ 2025-09-08 18:36:19 #效益主义 (书)

《效益主义》(英语:),或译《功利主义》,乃一本伦理学经典著作,由约翰·史都华·弥尔于1863年完成,主要介绍效益主义与论证效益主义宜作道德基础。

约翰·史都华·弥尔于《效益主义》指,其处身之时代,有很多人斥骂效益主义,而当中有些人更是对效益主义不了解或者有所误解(例如连效益主义之定义也不清楚) ,而胡乱指骂效益主义。于是,弥尔决定撰写有关效益主义文章,用以澄清兼辩护。之后再结集,加以修订,出《效益主义》 一书。弥尔于《效益主义》第一章,说出了其写有关文章之原因。

于第二章,弥尔说出效益主义最基本的定义 。效益主义是一个道德基础,视促进幸福之行为作正确,视倾向不幸之为作错误。幸福就是快乐,没有痛苦。不幸福就是痛苦,而缺乏快乐。跟住,弥尔再加以阐释,所追求之快乐不应局限于量,还要顾及质素。至于计算效益方面,弥尔指,要计算效益之准则乃,人人均等,无人可以超然,以倾向于最多人快乐,最少人受苦为正确。

于第三章,弥尔阐述可以如何制裁违反效益原则之人。外在制裁方式包括,受人指责与令人失望等。内在制裁方式包括,良心责备。

于第四章,弥尔指出,效益主义之所以应该作为道德基础之原因。弥尔断言,幸福乃每个人惟一所追求然。财富、名声、权力等,之所以有人追求,是因为此等皆昔为达至幸福之方式,而今已成为幸福之一部分。

于第五章,弥尔指出,公义与效益之关系。弥尔指,世界上有很多人,对何乃公义皆有不同观点,而这样就让公义的意思变得含糊不清。弥尔认为,效益主义就是最可以为公义立下定义。另外,弥尔又指当有些情况,如果作为详细规条的第二原则(例如一些律例)有违作为第一原则的道德基础,那就要违反第二原则,以遵守第一原则,以达至效益。

《效益主义》仍乃“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效益主义辩护书”,并且仍然被广泛分配在世界各地的大学伦理课程中。 效益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密尔,在英美哲学中迅速成为主导的伦理理论。效益主义始终是当今伦理理论的现实选择。

相关

  • 空对地导弹空对面导弹 (ASM)也经常被称为空对地导弹 (AGM 和ATGM)是一种从军用飞机上发射来攻击地面和水面目标的导弹,也就是包括了空射反舰导弹。它们最常见的发动机系统是火箭发动机
  •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组蛋白甲基转移酶(英语: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简称为HMT)是包括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移酶与组蛋白-精氨酸N-甲基转移酶在内的是一大类组蛋白修饰酶类,它们催化将一个、两个
  • 妥瑞氏症图雷特氏综合征(英语:Tourette Syndrome、TS),又称抽动症、托雷氏症、杜雷氏症,是一种抽动综合症(Tics)。这是一种遗传性的神经内科疾病,通常发生于学龄前至青春期前。有一部分的患
  • 分馏分馏是分离几种不同沸点的挥发性物质的混合物的一种方法;对某一混合物进行加热,针对混合物中各成分的不同沸点进行冷却分离成相对纯净的单一物质过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
  • 棉签棉花棒 或 棉棒(英语:cotton swab)是一种在纸制、木制或塑胶制的长轴顶端缠上脱脂棉的日用品。1920年由Leo Gerstensang发明一般棉花棒是以纸等材质,卷成大约直径2毫米粗的长轴,
  • 同志权利运动家在同志历史上,同志权利运动家是指奉献己力,推动同志权利改革的人。他们或投身政治、参与立法工作,或以出版、投书、舆论等方式宣扬同志理念,为同志争取平等权利。
  • 菲利皮诺·利皮菲利皮诺·利皮(意大利语:Filippino Lippi,1457年4月15日-1504年4月18日),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为了与其父菲利普·利皮区分,通常被称作菲利皮诺·利皮。菲利皮诺·利皮出生于
  • 亚硝酸正丁酯亚硝酸正丁酯是正丁醇的亚硝酸酯,会用作娱乐性药物情欲芳香剂。但也是氰化物中毒的解毒剂。亚硝酸正丁酯可以用亚硝酸(由亚硝酸盐和无机酸原位制备)和正丁醇制备而成。亚硝酸正
  • 迈克尔·贝内特迈克尔·法兰德·贝内特(英语:Michael Farrand Bennet,1964年11月28日-),美国政治家,出生于印度新德里。现为代表科罗拉多州的民主党籍资浅联邦参议员。贝内特早于1988年开始参与公
  • 花鬘 (三国)花鬘(拼音:huā mán)是出现于京剧《龙凤巾》(溥绪从昆腔翻成皮黄腔,故又名化外奇缘)中的三国虚构人物,南蛮王孟获与祝融夫人之女,关索之妻。在戏曲中,诸葛亮征讨南蛮王孟获时,花鬘曾与关索交锋,但失败坠马。关索不忍杀之,纵其归营。旋后关索战败被俘,两造互生爱意,但碍于敌对身份,双方只得私订婚约。而后花鬘反遭蜀营所擒,两营借此走马换将。直至降服孟获,诸葛亮知晓此情而深受感动,故主持婚姻使之共结连理。近年来,花鬘在各类三国题材的游戏中出现,已渐为人所知晓。在三国志及三国演义中均未提及花鬘,仅记载于京剧《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