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海南白话字:Hái-khóu-sī,海口话:,邮政式拼音:Hoihow),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省会,位于海南省东北部。市境西邻澄迈县,南界定安县,东接文昌市,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省雷州半岛相对望。地处南渡江入海口滨海平原区,地势平缓。南渡江自西南入境,折向北流贯市境,主城区位于入海口西岸。全市总面积2,304.84平方公里,人口287.33万,市人民政府驻秀英区。海口是海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汉朝时期,海口属珠崖郡玳瑁县地。
唐朝设白沙津,为琼州城外滩,设有古渡驿站,为当时琼州与雷州海渡和贸易的港口。
南宋时海口浦,范围包括今天的海甸街道与海口老市区。之后“海口浦”便逐渐代替“白沙津”,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
1271年元朝设置番营;1368年明朝设置守御千户所,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5年)开始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制为所(称“海口所”或“海口区”);相传今海口市的得胜沙路一带,古称“外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遭外寇入犯,激烈战斗后,最后得胜外寇于外沙,得名“得胜沙”。清朝咸丰年间根据《天津条约》规定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日本于1873年设置驻琼州领事馆;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海口海关,对外贸易开始形成与发展。
1926年,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海口从琼山县分出改设市政厅,始称海口市,辖有三个警察区。
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普通市要求人口达2万人以上,海口人口未达标,广东省政府委员会会议对海口市行政组别进行讨论。
1929年,会议通过将海口市政厅改为海口市政局。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市组织法》,废除《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提高了设市标准。海口市政局条件不符合该法。
1931年,广东省政府第五届委员会第144次会议通过废除海口市,重新归琼山县管辖。
1949年,中国国民党在海口成立海南特别行政区长官公署,设海口市市政筹备处。
1950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海口,海口市市政筹备处废除。同年5月1日,解放军部队奉中南军区命令,成立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口市恢复建制。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海口市划为广东省省辖市。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建省,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
2002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旧海口市和县级琼山市合并,成立新的海口市。
海口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隔18海里与广东省海安街道相望;东面与文昌市相邻;南面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面邻接澄迈县。海口市东起大致坡镇老村,西至西秀镇拨南村,两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镇五车上村,北至大海,两端相距62.5公里。全市土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海口市地形略呈长心形,地势平缓,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从中部穿过。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北部多为沿海小平原。全市除石山镇境内的马鞍岭(海拔 222.2 米)、旧州镇境内的旧州岭 (199.9 米)、甲子镇境内的日晒岭 (171 米)、永兴镇境内的雷虎岭 (168.3 米) 等 38 个山丘较高外,绝大部分为海拔 100 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马鞍岭为全市最高点。
海口市地质构造属于雷琼裂谷南部拗陷区。中新世及上新世海南岛王五—文教大断裂以北至琼州海峡发生断陷,形成陆海面积约 3135平方千米的琼北断陷盆地,堆积巨厚的新生代 (第三纪) 地层,至全新世(第四纪),并有多次地震和海底火山活动,有多期火山岩相间分布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层之中,出露于地表组成琼北基性 (为主) 火山熔岩台地,分布面积广。上新世晚期,海岛北部地壳上升,其中也有几次火山喷发;中全新世以后,北部和东北部地壳缓慢下降,接受沉积。海口市位于琼北新生代断陷盆地中,由新生代琼北断陷盆地 (为主) 与琼东北隆起(东南部) 构成,位于区域性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的交接复合部位。地层主要属新生代古近纪 (为主) 至第四纪的滨海相、海陆交互相地层。岩浆岩有零星出露的侵入岩和大面积广布的基性 (为主)、超基性火山岩。
海口市域内已探明矿产资源 20种,其中能源矿产有石油、天然气、褐煤、低热值油页岩 (油炭质页岩)、泥炭5种;金属矿产有铝土矿、钴土矿、褐铁矿3种;非金属矿产有高岭土、耐火黏土、砖瓦黏土、硅藻土、膨润土、沸石、浮石、建筑用玄武岩、建筑用砂9 种;水气矿产有饮用天然矿泉水、热矿水、地下水3种。具备明显优势和开发潜力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饮用天然矿泉水、地热水、地下水,以及建筑大宗用的河砂、玄武岩石材、砖瓦黏土等;比较重要的矿产资源有钴土矿、铝土矿、褐煤、低热值油炭质页岩、高岭土、耐火黏土等。地热资源丰富,地热田控制面积约4平方千米,分布在350~700米深度内,水温39.5℃~49℃,矿化度1~2.3 克/升。
海口处海南岛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随着全球气候不断暖化已成定局,近年海口冬季温度也有上升的趋势,最冷月均温高于18℃的情形越来越常见。夏季高温多雨,夏秋季热带气旋频繁。年平均气温24.5℃。1月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温2.8℃(1955年1月12日)。7月平均气温 28.8℃,极端最高气温39.6℃(2001年4月21日)。平均年降水量1686.4毫米,雨季一般集中在8~10月。
海口市现辖4个市辖区,分别为龙华区、秀英区、琼山区、美兰区,海口市人民政府驻秀英区长流镇长滨一路政府第二办公区。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204618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了537848人,增长35.66%。平均每年增加5378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1%。其中,男性为1058707人,占总人口的51.74%;女性为987482人,占总人口的48.2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7.21。0-14岁的人口为345858人,占总人口的16.9%;15-64岁的人口为1556557人,占总人口的76.0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3774人,占总人口的7.03%。
2017年,海口市常住人口中,有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满族、瑶族、蒙古族、朝鲜族、土家族、布依族、傣族、侗族、壮族等4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为2000173人,占总人口的97.7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6016人,占总人口的2.25%。
海口市使用语言包括海南话、普通话、白话、军话、客家话、闽南话与四川、河南、湖南及其他地方话和各少数民族话等语种。主要方言为海南话,其中长流地区讲长流村话,东南部的龙塘、龙桥、石山、永兴、遵谭、云龙等镇及镇辖的部分村庄讲临高羊山土语。
海口市统计局年鉴数据显示,海口市2018年经济总量达1510.51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为4.8∶18.3∶77.5。
海口暂时没有5A级景区,在海南岛也并非热门旅游目的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海口的景点主要以人文景点为主,例如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海瑞故居、秀英炮台、海口骑楼老街等等。海口人民公园、白沙门公园、万绿园、假日海滩、金牛岭公园、滨海公园、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点主要仅吸引本地游客,在海南省外知名度不高。除此之外,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规划馆、海南省史志馆等单位亦可被视为旅游景点。
海口骑楼老街:海口骑楼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2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距今有600多年历史。2009年被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海口的土特产品有咖啡、椰子糖、椰茸、天然椰子汁、椰子酱、香蕉、菠萝及菠萝蜜等热带产品,也是海南著名的小吃海南粉的主要分布地区
海口市已经在世界上建立起8对友城关系和18对国际友好交流关系。
清朝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同意开辟琼州等地为商埠,准予通商传教,允许外国在当地设立领事机构。美国于1872年最先在琼设立领事,日本也于次年也在琼州设置领事。英国在光绪元年(1875年)、德国在光绪七年(1881年)、法国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奥匈帝国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葡萄牙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意大利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比利时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挪威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海口相继设立领事机构。至此,在琼设置领事机构的国家已有10个。但均于1949年以前关闭。
柬埔寨王国于2019年10月10日在海口开设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海口的第一座总领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