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农村阵线

✍ dations ◷ 2025-07-11 17:12:01 #台湾农民运动组织,太阳花学运组织,2008年建立的组织,台北市社会运动组织,中正区 (台北市)

台湾农村阵线(英语:Taiwan Rural Front)简称农阵,是由农民、农村工作者、NGO、媒体工作者、学者、作家、法律专家、工程师、艺术家、学生等相互连结形成的社群网络,以关心台湾的农村为主要诉求,希望站在台湾农村最前线,期望台湾能够农乡永续,诉求土地伦理与环境正义。

2008年12月,立法院无预警地一读通过《农村再生条例》,因其宽松的地目变更条件以及对农村花园景观化的错误定位,将造成农村毁灭性的打击。因此,长期在各个位置上关心台湾农业问题的行动者,开始串联,针对《农村再生条例》进行研究与回应。

台湾农村阵线持续秉持着“小农经济”、“永续农业”、“粮食主权”的理念,以多元背景的成员,利用传统、网络与实质行动,从理论论述到实际的农村农务,展开农民组织、农村田野调查、与社会合作化的小农经济实践,并在网络发起农村议题的串联行动,并借着媒体持续与台湾社会展开的对话。希望政府能正视农村发展,农业的生产与农民的生计,重新唤起台湾社会正视台湾农村的多元服务价值,立定在这块土地上永续生存的决心。为此,农阵坚持小农耕作,致力推动适地适种、多样生产、在地经济、合作协力的小农经济,以小农承载的技艺与多元社会文化内涵,丰富厚实农乡社会,连结城乡关系。

现任发言人为农阵副秘书长陈平轩。

台湾农村阵线前理事长徐世荣批评说,台湾的《城市规划法》和《土地征收条例》在戒严后都未修订,让人民如同活在戒严时期。

2011年12月,《土地征收条例》修正案于立法院三读通过,2012年1月修正公布,规定需用土地人兴办事业征收土地时,应评估兴办事业之公益性及必要性。

前发言人蔡培慧指出,818的活动诉求《土地征收条例》应修正要求明确纳入公益性以及必要性的评估程序与机制。如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一样,有关开发内容及影响程度,都应实际调查。她表示,目前土地征收制度未明订应有的评估程序,很多时候沦为“宣传”,地方政府对外说,能创造多少就业机会、会有多少厂商进驻,但如何估算?如何决策?无从得知。台湾的《行政程序法》明订事涉人民财产事项应该经过听证,且听证程序中,公务员不得陈述不实,对民众保障程度较高。因此,土征条例中应纳入听证程序,并删除鼓励政府强抢民地变卖牟利的区段征收条文,否则人民将持续战斗到修法完成的那一天。

政府应尽速制定国土母法,以为人民后盾。因目前与土地、自然资源使用相关法律与主管机关散落在各部会,无论在行政或预算各方面都有竞争或矛盾冲突。各地层出不穷的“城市规划”,几乎已成农村与部落的未爆弹,居民反对开发的声音,往往无法与官方的“进步建设、就业机会”大旗相抗衡。有了最上位的《国土计划法》,相关现行与土地使用的法律皆为子法且不可抵触母法精神。

农阵积极进行国会倡议与立法游说,坚督政策并推动体制改革,介入关键的农业与土地法案,包括:农村再生条例、产业创新条例、农业基本法、土地征收条例等。体制改革无法一蹴可几,透过持续倡议“农”的多元价值与实质政策法案的改进,扭转农业与农村总是被忽视、牺牲的困境与迷思。

协助组织被浮滥征收农地、被抢夺农水的农民,争取永续务农的权利。2009年苗栗大埔怪手毁田事件后,农民齐聚,发表“农民反粗残征收联合宣言:一方有难,八方来援”,各地农民自主串连成立“捍卫农乡联盟”,投入实践土地正义与捍卫农乡的行动。

结合街头行动、田间劳动、公共论坛等多元活动及参与形式,促进议题的传播与扩散。例如717夜宿凯道,要求政府正视浮滥圈地与粮食自主议题,而后将“凯稻秧苗”运往美浓耕作,120天后将熟成的稻穗,手割成“土地正义”字形,扩大社会认识,集结修法压力。此外,也举办“小农耕作与永续台湾系列讲座”,扩大小农耕作的公共论述。

农阵2009年起举办“夏耘──农村草根调查营队”,唤起更多青年朋友认识农民、理解农村,从而展开自主进乡行动,部分农青投入社区工作,并有农青发起:“农村做代志-来去宜兰种小田田”行动,向进乡青年与老农拜师学艺,自行育种,手工插秧,学习传统农法并传承老农智慧。农阵用“进乡”一词来形容他们的调研,而不用“下乡”,因为“进乡”是有进入之意,是一种看城市与农村为平等的意思。

2009年,莫拉克风灾过后,农阵结合友好团体陪伴高雄桃源与台东历坵两处原乡部落,以友善耕作、发掘地方农法、建立合作组织等多管齐下努力复耕农地,并因地置宜,鼓励公田学习与在地加工。2011年起复耕点加入云林北港水林农友,着重本土杂粮耕作。小农复耕旨在实践适地适种、地方农法、资源共享、合作经济。

农阵结合友好团体于2009年每年10月举行“弯腰生活节”,包含讲座、音乐会与农夫市集,营造小农与消费者的对话平台,透过日常生活与消费行为,推广友善小农耕作理念。而“弯腰农夫市集”自2011年9月起固定每月开市,结合“弯腰论坛”,策划农耕与时事议题的论辩,并持续“亲子手作坊”,制作版画笔记本、稻草人、植物拓染等手作体验。

717还我土地、停止圈地恶法的诉求获得各界的支持,当夜计有3500位农友与各界声援朋友团结在凯道上,3万多人次透过网络即时关心现场情况,和平而坚定地表达反征收、捍卫土地的决心。凯道行动吸引媒体持续关注与报导农业与土地相关议题。继7/17夜宿凯达格兰大道后,7/18早晨,由各地的农民与声援群众以接力的方式,在凯道柏油路面上布满约20坪的绿油油稻田,象征农民要将大埔被铲除的稻田重新种回的决心。后续这批凯稻将由“江湖在哪里”的作者吴音宁与美浓有机稻农曾启尚接手护持。在地NGO及公民记者也会持续纪录两地稻作的生长过程。(连结:作家吴音宁、美浓有机稻农曾启尚接手扶稻,反农地征收运动烈火不息)

司法改革运动↗ · 媒体改革运动↗ · 劳工运动↗ · 人权运动↗ · 原住民族运动↗
农民运动↗ · 环境运动↗ · 性别平等运动↗ · 学生运动↗ · 食品安全运动↗ · 教育改革运动↗ · 体育改革运动↗

二林事件 · 520事件 · 白米炸弹案 · 大埔事件 · 反中科四期抢水

日治台湾农民组合 · 台湾农村阵线 · 农村武装青年

詹益桦 · 戴振耀 · 林国华 · 杨儒门 · 蔡培慧 · 徐世荣

相关

  • 电风扇风扇,日本和韩国称为扇风机,现代风扇以电为能源,故又称电风扇,简称电扇,台语称为电风。风扇是一种通过驱动扇叶旋转,来达到使空气加速流通的机械,主要用于清凉解暑和空气流通。电风
  • 夜行性夜行性(英语:nocturnality),是一种动物行为,形容这些生物会于日间休息,却在晚间活跃,正好与我们所熟悉的日行性行为相反。也有介乎两者之间,于黄昏时期出没的生活习性。昼伏夜出的习
  • 一号坦克一号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I,意为一号装甲战斗车辆)是德国于1930年代研制的一款轻型坦克或小坦克,缩写为“PzKpfw I”,其官方军械署赋予的编号为SdKfz 101(“第101号特殊用途
  • 立陶宛一月事件立陶宛苏联立陶宛一月事件(立陶宛语:Sausio įvykiai),是苏联末期于1991年1月苏联军队镇压独立运动高涨的立陶宛人民,杀死立陶宛抗议者的事件。此事件在欧美国家被称为“血腥的星
  • 拉德·博格达诺维奇拉德·博格达诺维奇(1970年5月21日-),前塞尔维亚职业足球员,塞尔维亚国家足球队成员。1997年,他共为塞尔维亚国家足球队出场3次,打进2球。
  • 张龙张龙可以指:
  • 路易斯·卡雷罗·布兰科路易斯·卡雷罗·布兰科(西班牙语:Luis Carrero Blanco,1904年3月4日-1973年12月20日),前西班牙海军上将,佛朗哥的密友和心腹。1973年12月20日死于埃塔组织的暗杀。有人认为此次暗
  • 朱利安·巴恩斯朱利安·巴恩斯(英语:Julian Barnes,1946年1月19日-),英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家。1946年,朱利安·巴恩斯生于英格兰中部的莱斯特,但出生六个星期后全家就搬到了伦敦郊区。1968年自牛津
  • 汪大渊汪大渊(1311年-1350年),字焕章,中国元代民间商人、航海家。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于江西南昌。曾于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及元统五年(1337年)两度由泉州出发,航海到西洋各国。最远抵
  • 醉思乡王粲登楼《王粲登楼》,为郑光祖所作元杂剧,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取材自建安七子中王粲大醉登楼作《登楼赋》的故事,剧情结构虽显杂乱,但其曲文抒发羁旅之情,寄托怀才不遇之感慨,感人尤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