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语f–h语音变化

✍ dations ◷ 2025-07-21 03:59:47 #西班牙语f–h语音变化

f-h语音变化(西班牙语:Cambio fonético «f → h»)是属于罗曼语族的卡斯蒂利亚语(即西班牙语,后文同)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但在加斯科语、摩尔达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语,东阿斯图里亚斯语及其他罗曼语中也有此种现象)。这种现象指卡斯蒂利亚语中来自拉丁语的词首f-会在一些固定条件下变为h-。在多数标准西班牙语中,该发音最终都消失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在某些词汇中保留其发音的方言地区,如安达鲁西亚大部分地区,埃斯特雷马杜拉及拉丁美洲(阿斯图里亚斯语的东部方言也保留部分保留,这也是该语言的一个特征。在其与卡斯蒂利亚语的过渡方言坎塔布连方言及埃斯特雷马杜拉语中也存在该现象)。该条目主要阐述现有研究及其成果,此外也会提到一些关于可能的影响因素的假设和理论。

在拉丁源的词语中,/f/只能够出现在词首,其他出现在词中的该音素通常是来自其他语言的借词(例如RUFUS,意为红色)。当然,一些带有前缀的词语,其第二个语素也是可能以F-开头的,这种情况下的拉丁源词汇/f/也会出现词中,如:DE-FENDERE “防御”,CON-FUNDERE “混淆”等等。该辅音是唯一一个唇齿擦音(其他擦音有/s/和/h/,后者在大约一世纪消失),因此在整个辅音系统中显得尤为不稳定,从而更容易在语音演变中受到影响。

除了上述提及到的,字位F的发音有可能不是唇齿音,而是双唇擦音。 而由于/f/是一个孤立音素,很有可能在实际发音中有两种同位异音。一些研究者谁?认为这也可能是卡斯蒂利亚语在当地其他印欧语影响下独自发展出的一种特点,虽然这并非普遍现象。这种假设虽然有可能,但是并没有办法证实。总而言之,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罗曼方言其发音更有可能是双唇的形式。

/f/可以在加泰罗尼亚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以及罗马尼亚语中找到。可以类比这些语言中 > 的过程:拉丁语原本的半元音/w/在经过一系列变化后变为最后在口语中变成了唇齿音/v/ ;但是在伊比利亚半岛北部,最后这一过程却没有完成。因此,如果/f/是一个唇齿擦音,它就会缺少配对的浊音从而和整个辅音系统难以调和。

若/f/表现为,其性质就会变得很不稳定来源请求,因此其发音也会根据其前后音素而变化。因此,可能表现为“强式”或“弱式”。根据假设来源请求 该音素可以有三种音位变体:

如这里提到的/f/,当一个音素有多个变体时,它就一定存在潜在的分布变化可能性。一些条件会使得其发音加强(如接鼻音/-nf-/或流音/-fl-, -fr-/)而另一些却会使得其弱化直至成为一个简单的清音气流。在奥克语的加斯科方言中,该发音可以忽视其前后音素而单独表现为(双元音ue前除外,参考后文语音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拉丁欧洲其他一些地区同样也发生过这样的变化,例如意大利的卡拉布里亚存在着以 对应拉丁语F-的情形:FABA > (卡斯蒂利亚语),FEMINA > (卡斯蒂利亚语),FERRU > (卡斯蒂利亚语),FICU > (卡斯蒂利亚语)。甚至在其北方的布雷西亚也存在相似情况:FAMEN > (卡斯蒂利亚语),FEBRUARIU > (卡斯蒂利亚语),FOLIA > (卡斯蒂利亚语)。而对于罗马尼亚语来说,这样的状况在乡下更为常见,比如阿罗马尼亚语和梅戈来诺-罗马尼亚语(英语:Megleno-Romanian language):FILIU > (卡斯蒂利亚语),FERRU > (卡斯蒂利亚语)。在萨丁岛局部地区 则完全消失:FOCU > (卡斯蒂利亚语),FUMU > (卡斯蒂利亚语)。

历史上最早能证明/f /> /h/的变化或完全丢失/f/的卡斯蒂利亚语文书(包括拉里奥哈)出现在9世纪。其中一份863年的文档名FORTICIUS以的形式出现而另一份927年的文件则作从11世纪开始,这种现象开始逐渐增多,并且在卡斯蒂利亚之外也出现了。由此观之,既然书面上已经开始断续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口语上变化应该已经在更早之前就完成了。

但是这样的情况是否是普遍发生在卡斯蒂利亚地区,我们还不得而知。可能这种变化仅限于在社会较低阶层发生来源请求,而教育良好的界层则更为保守,并且在所有的词汇中都维持着或的发音,或者仅仅在后元音前发成音。但是在直到语音现象被反映到书面上之前,并不能轻易下结论,因为数个世纪以来单纯的清喉擦音也被写作来源请求。这一点在熙德之歌中有充分反映:其中的一个源自阿拉伯语的介词hasta (< ḥatta)以的形式出现。同时,阿拉伯语的 在卡斯蒂利亚语中发音是。所有这些都表明当时的卡斯蒂利亚语使用者并不能区分和。以上就是Alarcos Llorach的断定 (1951, 39):

如同上文提到的,卡斯蒂利亚语在所有元音前都发音:

带有前缀的词汇同样参与了这种变化:

相反,单纯的元音间-F-则通常从元来的清辅音发展为了(在书面上写作v或b):

当然同时也存在例外:

在古卡斯蒂利亚语中,辅音串-NF-变为了 (或):INFANTE > 或 ,而之后则引入了词源的形式并在现代西班牙语中固化为。

F-在辅音前一般保留,在半元音前也一样(除安达卢西亚以及一些美洲方言地区发为清喉擦音或清软腭擦音),后者因为具有唇部的动作,因此有利于诸如或唇音的保留:

但是也有少数一些辅音串FL-丢失了F-(如FLACCIDU > ),因为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发音;不过总的来说大多数这样的条件下f都会得以保留(当然也会有其他因素影响,比如颚化作用下CL-和PL-会变为ll-)。

拉蒙·梅嫩德斯·皮达尔提出了所有解释当中最为系统的假设,并且被广泛接受。根据他的学说,巴斯克-坎塔布里-伊比利亚底层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元音。理论指出,巴斯克及坎塔布里人(也包括伊比利亚人)的语言中缺少,由于在听感上的相似性,他们便使用来代替这一读音。这和这一变化首先始于卡斯蒂利亚北部这一事实相吻合:在这一区域人们使用巴斯克语,此外在比利牛斯山的另一边,在古代史中加斯科涅的原住民也使用巴斯克语以及一种相似的语言。

虽然在罗马尼亚的其他地区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但是只有卡斯蒂利亚及加斯科语最终稳固并普及开来。也就是说这两个地区的存在证明了巴斯克-阿基坦人在罗马人到来之前就已经生活在这一带了。

在上一节中所介绍的理论乍一看似乎相当合理。但是也有一些反对意见。首先,以目前的研究来看,并不能确定在中世纪这一音素是否存在于巴斯克语。考虑到这一点,令人不得不怀疑是否真正存在用代替了这一情况。(梅嫩德斯·皮达尔肯定的认为是唇齿音而不是双唇音)。此外,巴斯克人是否真的不能发出唇齿音的这点也值得怀疑。(因为部分巴斯克方言中双唇擦音的在元音间演变为了唇齿音)。以上是由巴斯克语言学家Koldo Mitxelena 提出的(1957, 126):。

另一个用于反驳巴斯克底层理论的依据则是在纳瓦拉这一居住着大量巴斯克语使用者的地区,词首的/f/得到了保存。因此,如果说一部分巴斯克语使用者是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那么同样也可以认为纳瓦拉地区的罗曼语也能够造成一定影响。

另一些人则提出了更为普遍的研究思路。既然在其他新拉丁语地区同样发生了/f /> /h/这一现象,那么这一变化并不一定和巴斯克底层有必然关联。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一现象可以是由其内部结构原因自发导致的而并不需要去找到一个外因。根据Malmberg (1958; 1961, 75)的说法,如果我们只把这一现象当作一个去口音化的过程,那么也就不需要去寻找其导致原因了。

出了上述假设,也有一些专家从更为抽象的角度上分析了这一问题。例如西班牙语言学家Gregorio Salvador 在其1983年的著作《地质学假说》中称这一现象的导致原因是卡斯蒂利亚语使用者居住地区的水中缺少氟,使得他们的牙齿更易脱落而难以发出。为了证明其假说,他甚至进行了对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的水文学分析,然而其结果却表明,两地之间水体含氟量并没有显著差异。1986年,纳瓦拉大学的José Ramón Maruri对Gregorio Salvador的假设提出了讽刺的结论:

迄今为止所有理论的问题所在都在于过度简化了这个问题。所有的研究者,像是底层假说及其反对者,都试图将这个问题归因于一个简单孤立的原因。但是有时一个因素并不能导致整个语言学上的音变,所以这个过程可能会比想象的更加复杂。

将这一现象和巴斯克底层联系起来的假设并没有详细解释这一变化具体是怎样进行的,也没有去验证其他的可能情况。此外,在这里使用“底层”这一名词也不是很恰当,因为这表示在拉丁人征服伊比利亚半岛之前这一过程就已经开始发生了。然而,从已知资料可以得知,这一变化是在8-10世纪才发生的。所以,在这里使用“傍层”(adstratum)也许比“底层”(substratum)更恰当。

同时,支持底层理论的人一再强调巴斯克罗曼语双语对这一变化的影响。而试图以“这一现象也在罗马尼亚的一些地方发生了”来解释的人则忽略了同样的语音变化在不同的地区也有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原因造成的。

总而言之,目前并没有人真正分析透彻了这一现象的复杂性,也可以说巴斯克罗曼语双语和语言内部结构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影响。另一个令人遗憾的问题是,尽管现在已经有很多相关研究并且还有更多跟进的新研究,这些成果却被最新的语言学出版物忽略。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出现在现代西班牙语中的是通过教养语及半教养语形式重新传入西班牙语的。

相关

  • 加拿大的语言加拿大是一个多语言国家,很多种语言在加拿大都有很多人口使用。包括了加拿大原住民(第一民族,因纽特人和梅蒂人等)的多种语言、各国移民带来的语言、当地方言和混合的语言。根据
  • 斗牛犬斗牛犬(英语:Bulldog)系一种哺乳类动物,系一中型犬种,又名老虎狗、牛头犬,斗牛犬一词通常被用来称呼英国斗牛犬(English Bulldog 或 British Bulldog),其余斗牛犬种包含美国斗牛犬(Ame
  • 花与蛇《花与蛇》(日语:花と蛇),为日本作家团鬼六所著作的虐恋官能小说。该小说作品也被改编为电影、成人游戏、成人动画。整体而言是在讲述对性的暴力以及对女性身体的扭曲。1974年6
  • 得福特达·萨利·默罕默德得福特达·萨利·默罕默德帕夏(土耳其语:Defterdar Sarı Mehmed Paşa,Bakkaloğlu Defterdar Sarı Hacı Mehmed Paşa,大约1656~1659年-1717年3月)是奥斯曼帝国的高官、编年史
  • 祖坚正庆祖坚正庆(1975年1月10日-)是日本电子游戏音乐家与音效编辑,于2001年起在史克威尔艾尼克斯就职。他因为《马力欧篮球 3对3》和《最终幻想XIV》配乐而知名。祖坚在其音乐生涯中,使
  • 1937年美国职棒大联盟球季1937年美国职棒大联盟球季是美国联盟和国家联盟共同存在后的第37个赛季。该年的世界大赛由洋基4胜1败打败巨人拿下世界大赛冠军。明星赛于1937年7月7
  • 阿弗阿弗·荷德荷德阿弗阿弗·荷德荷德(Afaf El-Hodhod,1996年10月1日-)是一名埃及射击运动员,主攻10米空气手枪和25米手枪项目。她曾获得非洲射击锦标赛女子10米空气手
  • 恐龙游戏《恐龙游戏》(英语:Dinosaur Game)是一款由Google开发、内置于Google Chrome的网页游戏。玩家在横向滚动栏形式的恐龙游戏中,操控一只像素风格的小暴龙避开障碍物并获取分数。该游戏由Chrome用户体验团队于2014年开发。当Google Chrome用户在离线时尝试浏览网站,浏览器会提示并未连接到互联网,并在错误页面上显示一只像素化形象的小暴龙。用户可以透过按键 SPACE 或 ↑ 开始游戏,Android及iOS用户则可以直接点按小恐龙。用户也可以在地址栏输入chrome://
  • 卡罗利娜·普利斯科娃卡罗利娜·普利斯科娃(捷克语:Karolína Plíšková,绰号:长腿酷妹,1992年3月21日-)是捷克网球女运动员,2009年转职业。她的WTA生涯最高单打排名为第1(2017年7月17日)。2016年美国网球公开赛,普利斯科娃一路上淘汰大威廉姆斯与小威廉姆斯,在决赛上不敌安杰莉克·科贝尔获得亚军。尽管2017年温网女单,普利斯科娃早早的输球退出竞争,但凭借著上半赛季的优异表现,在2017年7月17日的排名登上WTA女单世界第一,成为史上第23位世界球后。在2019年中,她拿到了Brisbane
  • 蓝色和犹太教蓝色在犹太教中象征神性,这是由于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象征。蓝色也可以表示均衡,因其的色调表示和黑白、昼夜之间的调和。据数位拉比圣人称,蓝色是上帝荣耀的颜色。许多犹太教物品也是用蓝紫色的布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