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瓦尔德求和

✍ dations ◷ 2025-09-10 03:22:19 #电磁学,位势论,傅里叶分析,计算化学,理论化学

埃瓦尔德求和(英语:Ewald summation),是一种计算周期性系统(英语:Periodic systems of small molecules)中长程力(如静电力)的方法,以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彼得·埃瓦尔德命名。埃瓦尔德求和最初用于计算离子晶体的电势能,现在用于计算化学中计算长程力。埃瓦尔德求和是泊松求和公式的特殊形式,用倒空间中的等效求和代替实空间中相互作用能(英语:Interaction energy)的总和。埃瓦尔德求和将相互作用势(英语:Interatomic potential)分为短程力和无奇点的长程力两部分,短程力在实空间中计算,长程力用傅里叶变换计算。与直接求和相比,此方法的优势为能量能够快速收敛,这意味着此方法在计算长程力时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合理的速度,是计算周期性系统(英语:Periodic systems of small molecules)中长程力的标准方法。此方法需要分子系统的电中性,以准确计算总库仑力。

埃瓦尔德求和将相互作用势(英语:Interatomic potential)表示为两部分之和:

其中, φ s r ( r ) {\displaystyle \varphi _{sr}(\mathbf {r} )} )的长程部分是有限的,但可能有简易的数学形式,如高斯分布。该方法假设短程势容易求和,因此需要重点考虑的是长程势。由于使用了傅里叶级数,该方法将周期性边界条件作为假设,此周期性系统的重复单元称为原胞,选择一个原胞作为中央原胞作为参考,其余单元称为镜像。

长程力的能量是中央原胞的电荷与晶格所有电荷间相互作用能(英语:Interaction energy)之和,因此可以表示为原胞和晶格的电荷密度的双重积分:

其中原胞的电荷密度 ρ u c ( r ) {\displaystyle \rho _{uc}(\mathbf {r} )} 是中央原胞中位置 r k {\displaystyle \mathbf {r} _{k}} 上的电量 q k {\displaystyle q_{k}} 之和:

总电荷密度 ρ TOT ( r ) {\displaystyle \rho _{\text{TOT}}(\mathbf {r} )} 是原胞及其镜像电量 q k {\displaystyle q_{k}} 之和:

这里, δ ( x ) {\displaystyle \delta (\mathbf {x} )} 表示狄拉克δ函数, a 1 {\displaystyle \mathbf {a} _{1}} a 2 {\displaystyle \mathbf {a} _{2}} a 3 {\displaystyle \mathbf {a} _{3}} 表示晶格矢量, n 1 {\displaystyle n_{1}} n 2 {\displaystyle n_{2}} n 3 {\displaystyle n_{3}} 的范围为所有整数。总电荷密度 ρ TOT ( r ) {\displaystyle \rho _{\text{TOT}}(\mathbf {r} )} 可以表示为 ρ u c ( r ) {\displaystyle \rho _{uc}(\mathbf {r} )} 与晶格函数 L ( r ) {\displaystyle L(\mathbf {r} )} 的卷积:

由于 ρ TOT ( r ) {\displaystyle \rho _{\text{TOT}}(\mathbf {r} )} 为卷积,其傅里叶变换为一个积:

其中晶格函数的傅里叶变换是狄拉克δ函数的另一个和:

其中定义倒空间矢量为 b 1   = d e f   a 2 × a 3 Ω {\displaystyle \mathbf {b} _{1}\ {\stackrel {\mathrm {def} }{=}}\ {\frac {\mathbf {a} _{2}\times \mathbf {a} _{3}}{\Omega }}} (周期性排列),其中 Ω   = d e f   a 1 ( a 2 × a 3 ) {\displaystyle \Omega \ {\stackrel {\mathrm {def} }{=}}\ \mathbf {a} _{1}\cdot \left(\mathbf {a} _{2}\times \mathbf {a} _{3}\right)} 为中心原胞的体积(几何形状通常为平行六面体), L ( r ) {\displaystyle L(\mathbf {r} )} L ~ ( k ) {\displaystyle {\tilde {L}}(\mathbf {k} )} 为实函数和偶函数。

为了简洁起见,定义有效单粒子势能:

因为其亦为卷积,其傅里叶变换是一个积:

其中定义了傅里叶变换:

现在,长程力的能量可以表示为单个电荷密度的积分:

使用帕塞瓦尔定理,能量亦可于倒空间中求和:

其中 k = m 1 b 1 + m 2 b 2 + m 3 b 3 {\displaystyle \mathbf {k} =m_{1}\mathbf {b} _{1}+m_{2}\mathbf {b} _{2}+m_{3}\mathbf {b} _{3}} 是最终的和值。

计算出 ρ ~ u c ( k ) {\displaystyle {\tilde {\rho }}_{uc}(\mathbf {k} )} 后, k {\displaystyle \mathbf {k} } 的和值或积分是显然的,可以很快地收敛。不能收敛的最常见原因是原胞不太明确,其必须为电中性,以避免无穷大的和。

在计算机普及前,埃瓦尔德求和是理论物理的理论。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埃瓦尔德求和在粒子系统的计算机模拟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遵守平方反比定律的粒子相互作用,如重力和静电力。最近,粒子网格埃瓦尔德方法也用于计算兰纳-琼斯势的 r 6 {\displaystyle r^{-6}} 部分,以消除截断产生的伪影(英语:Artifact (error))。其应用包括等离子体、星系及分子的模拟。

在粒子网格埃瓦尔德方法中,和标准埃瓦尔德求和相同,相互作用势(英语:Interatomic potential)被分为两部分 φ ( r )   = d e f   φ s r ( r ) + φ r ( r ) {\displaystyle \varphi (\mathbf {r} )\ {\stackrel {\mathrm {def} }{=}}\ \varphi _{sr}(\mathbf {r} )+\varphi _{\ell r}(\mathbf {r} )} ,其基本思想是用实空间中短程力的直接求和 E s r {\displaystyle E_{sr}} (粒子部分),及倒空间中长程力的求和(埃瓦尔德部分),代替点粒子间相互作用的能量的直接求和:

其中 Φ ~ r {\displaystyle {\tilde {\Phi }}_{\ell r}} ρ ~ ( k ) {\displaystyle {\tilde {\rho }}(\mathbf {k} )} 表示力和电荷密度的傅里叶变换。由于两个求和分别在实空间和倒空间中迅速收敛,它们可能被精确截断,且所需计算时间大幅减少。计算电荷密度的傅里叶变换 ρ ~ ( k ) {\displaystyle {\tilde {\rho }}(\mathbf {k} )} 可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需在空间中的离散格子(英语:Lattice (discrete subgroup))上(即网格部分)估计电荷密度。

由于埃瓦尔德方法隐含的周期性假设,粒子网格埃瓦尔德方法于物理系统中的应用需施加周期性。因此,该方法最适合用于空间范围内可以模拟为无限的系统。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常构造可以无限平铺形成镜像的电中性原胞;然而,为了正确解释这种近似效应,这些镜像被重新并入原始模拟原胞中,这种整体效应被称为周期性边界条件。 想象一个单位立方体,上表面与下表面有效接触,右侧面与左侧面有效接触,前表面与后表面有效接触。因此,原胞的尺寸必须足够大,以避免两个接触面间不正确的运动相关性,但仍需足够小以便计算。短程力与长程力间截断的定义也可以引入伪影(英语:Artifact (error))。

电荷密度对网格的限制,使得粒子网格埃瓦尔德方法对电荷密度或势函数平滑变化的系统更有效。利用快速多极子方法(英语:Fast multipole method)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局部系统或电荷密度波动较大的系统。

极性晶体(即原胞中具有净偶极子 p u c {\displaystyle \mathbf {p} _{uc}} 的晶体)的静电能为条件收敛,即取决于求和顺序。例如,若中央原胞的偶极与不断增加的立方体上的原胞偶极相互作用,则其能量收敛值并不会与考虑不断增大的球面时相等。大致来说,这种条件收敛是因为在半径为 R {\displaystyle R} 的壳上的偶极子数约为 R 2 {\displaystyle R^{2}}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的强度约为 1 R 3 {\displaystyle {\frac {1}{R^{3}}}} ;而两者相乘的结果是发散的调和级数 n = 1 1 n {\displaystyle \sum _{n=1}^{\infty }{\frac {1}{n}}}

这看似令人惊讶的结果并不与现实晶体能量有限的事实相违背,因为现实晶体并非无限,具有特定边界。具体而言,极性晶体的边界的有效表面电荷密度为 σ = P n {\displaystyle \sigma =\mathbf {P} \cdot \mathbf {n} } ,其中 n {\displaystyle \mathbf {n} } 为表面法矢量, P {\displaystyle \mathbf {P} } 为单位体积的净偶极矩。则中央原胞之偶极子与表面电荷密度 σ {\displaystyle \sigma } 的相互作用能 U {\displaystyle U} 可写为:

其中, p u c {\displaystyle \mathbf {p} _{uc}} V u c {\displaystyle V_{uc}} 分别为原胞的净偶极矩和体积, d S {\displaystyle dS} 为晶面上的无穷小区域,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为中央原胞到无穷小区域的矢量。此公式来自于对能量 d U = p u c d E {\displaystyle dU=-\mathbf {p} _{uc}\cdot \mathbf {dE} } 积分,其中 d E {\displaystyle d\mathbf {E} } 表示无穷小电场,由无穷小的表面电荷 d q = d e f σ d S {\displaystyle dq{\stackrel {\mathrm {def} }{=}}\sigma dS} 产生(库仑定律):

负号来自于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的定义,其指向电荷方向为正方向。

埃瓦尔德求和由德国物理学家保罗·彼得·埃瓦尔德于1921年发表,用于确定离子晶体的静电能及马德隆常数。

不同的埃瓦尔德求和具有不同的时间复杂度。直接求和的时间复杂度为 O ( N 2 ) {\displaystyle O(N^{2})} ,其中 N {\displaystyle N} 为系统中原子数。粒子网格埃瓦尔德方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 ( N log N ) {\displaystyle O(N\,\log N)}

相关

  • 马丁·布伯马丁·布伯(德语:Martin Buber,1878年2月8日-1965年6月13日),奥地利-以色列-犹太人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他的研究工作集中于宗教有神论、人际关系和团体。马丁·布伯的著作,具有
  • 布达佩斯布达佩斯(匈牙利语:Budapest,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
  • 经济体一群经济个体之间具有相互联系关系,如礼物经济、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等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体系中个体间的通货可以互相兑换,任一个体的变动都会对总体造成
  • 健力健力(英语:Powerlifting),是一种借助举起杠铃来锻炼肌肉的运动,分成深蹲、卧推、硬拉三个项目。它虽然发源自举重,但与奥林匹克举重分别为两种竞技项目,健力举起杠铃(Barbell)的动作
  • 人物摄影人物摄影,就是以人为主题的摄影,例如儿童、艺人等。随着照相机的发明和普及,人像摄影已经成为一种最经济和最容易去记录人像的方法, 相比曾经被广泛推崇的肖像画。起初在19世纪
  • 丹砂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三方晶系。朱砂产于石灰岩,板岩,砂岩中。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朱砂为
  • 杨思标杨思标(1920年6月4日-,英语:Sze-Piao Yang),台湾呼吸内科医师,日本东京新潟大学医学博士。曾任台大医院院长、台湾大学医学院院长、慈济护专(今慈济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杨思标于1920
  • 沙漠 (粒子物理学)沙漠(有时也称大沙漠),在粒子物理学指的是理论上在TeV尺度和GUT尺度之间的能量尺度空隙,在现在的新物理中并未显现。沙漠的想法是观测上近似的诱导,数量级,在GUT尺度的耦合统一规
  • 连江县党委书记列表本条目列出历任连江县中国共产党委员会书记。
  • 触控 ID触控 ID(英語:Touch ID)是苹果公司设计发布的一款指纹识别功能,使用在iPhone 5S、iPhone SE (第一代)、iPhone 6、iPhone 6 Plus、iPhone 6s、iPhone 6s Plus、iPhone 7、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