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僧伽
├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法藏部(梵语:dharmaguptaka;巴利语:dhammagutta、dhammaguttika),又称昙无德部、法护部、法密部,是早期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公元前1世纪时十分兴盛。法藏部的戒律四分律对汉传佛教有重要影响。
梵语dharmaguptaka 或巴利语的dhammaguttā, dhammaguttikā 的dharma, dhamma的意思是法、义理或道德。而guptaka,gutta,guttika的意思是守护者。故法藏部的意思是守护法的部派。
《异部宗轮论》记载为佛灭后第三百年中由化地部分出。在法显所传的大众部“律分五部”说法中,法藏部是上座部中最早与大众部发生分裂而形成的部派。现代学者如渥德尔等称法藏部可能起源于阿育王派往阿波兰多国(英语:Aparanta)传教的僧团,法藏部热衷于向外传教,在中亚发现的犍陀罗佛教原稿属法藏部。
清辩《异部精释》也将法藏部列为分别说部之一。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中,将法藏部列为分别说部四部之一。
公元 148 年至 170 年间,安息僧人安世高入华,翻译了一部描述印度佛教五个主要教派使用的僧袍颜色的著作,名为《大比丘三千威仪》。 法藏部僧袍颜色和一切有部的颜色是相反的。 在较早的资料中,一切有部被描述为穿着深红色的长袍,而法藏部被描述为穿着黑色的长袍。 但后来所翻译的《舍利佛经》中发现的相应段落则将一切有部描绘成穿着黑色的长袍,而将法藏部描绘成穿着深红色的长袍。
在唐代,中国僧侣通常穿着灰黑色的长袍,即缁衣,“黑袍者”。 然而,宋代僧人赞宁(919- 公元1001年)写道,在汉魏早期,中国僧侣通常穿着红色长袍。
根据法藏部的戒律规定,僧袍应该用不超过18块布缝制而成,并该用厚粗布料。
对法藏部的经典记录语言,学者间已有共识,主要以犍陀罗语(Gāndhārī)、佉卢文及梵文记录。 现时被掘出的犍陀罗文献大部分是属于法藏部的。
在犍陀罗找到的文献属于法藏部,表明从化地部分裂的法藏部传教的所在区域在印度西北部,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向中亚传教的影响。佛教学者A.K Warder认为法藏部起源自印度西部边界地区,这地区包括Kathiawad,Kutch 及Sindh。 有学者认为法藏部取得传法的成功是因为受到斯基泰人的支持,但后来该地区被贵霜王朝的迦腻色伽一世占领,定都犍陀罗后,支持说一切有部。
《长阿含经》的〈游行经〉记载法藏部用十二分教作教义,此在部分大乘经中亦看到。这十二分教是:贯经.祇夜经.受记经.偈经.法句经.相应经.本缘经.天本经.广经.未曾有经.证喻经.大教经。
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记载了法藏部的宗义:
世第一法,当言欲界?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复次、为止他宗差别执故。……若法密部执:世第一法,通三界系及不系,所以者何?彼谓:如是世第一法,既名世故,通三界系,名第一故,亦通不系。即彼部中复有别执:世第一法,非三界系,亦非不系,所以者何?彼谓:如是世第一法,名第一故,非三界系,以名世故,亦非不系。为止如是他宗别执,显示己宗故作此论。世第一法,当言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耶?答:应言色界系。
云何作意入正性离生?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有说:三三摩地,随一皆能入正性离生;今遮彼意显:唯二三摩地,随一能入,而非无相,故作斯论。或复有说:唯无相三摩地,能入正性离生,如达摩毱多部说,彼说:以无相三摩地,于涅槃起寂静作意,入正性离生;为遮彼执显:唯无相三摩地,不能入正性离生,故作斯论。
《杂阿毘昙心论》记载了法藏部的四圣谛一时现观:
《异部宗轮论》记载法藏部认为布施窣堵波会获得比布施僧众更大的果报,与制多部相对立,其他宗义大多同于大众部:
《论事》之觉音注释称“阿罗汉之一切法是无漏”为北道派的邪执。
汉译由分别论者所持的《舍利弗阿毘昙论》可能是法藏部的阿毘达磨诵本。该部所持律藏为《四分律》,传至中国发展为南山律宗。
《佛本行集经》记载法藏部将佛传称为“佛本行”,有现代学者因而将其与《佛本行经》一起归入法藏部。《三论玄义》记载传说法藏部的经典称为五藏,在三藏之外,又有菩萨藏(菩萨本生)及咒藏。
日本学者平川彰认为:“在部派佛教中,上座部系的法藏部可说最接近大乘。”吕澂认为,法藏部的学说,对于现代上座部佛教有很大的影响。
吕澂认为法藏部与制多部就大天五事而产生的分裂,是在化地部与犊子部分裂之后,佛教的第三次上座与大众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