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合板块边缘
✍ dations ◷ 2025-11-19 18:21:42 #聚合板块边缘
聚合性板块边缘(Convergent plate boundary / Destructive plate boundary,又译大陆汇聚带、聚合性板块边界、破坏性板块边界),顾名思义,是指边界两旁板块相移近之处。其动力源自软流圈中下沈的熔岩对流,乃三种主要板块边界之一。由于板块相撞时产生巨大挤压力和摩擦力,并形成俯冲带,产生大量熔岩,故容易触发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啸等自然灾害。与此同时,亦造出褶曲山脉、海沟、火山、火山岛弧等自然地貌。软流圈中的对流会带动岩浆流动,当岩浆和板块间产生摩擦,就会带动板块移动。若果对流上升,板块会相移开,形成扩张性板块边缘;若果对流下沈,板块会相移近,形成聚合性板块边缘。板块相撞时密度较高的一块会下沈,使其在板块边缘的部分被对面的板块压着,形成俯冲带。俯冲带会一直伸入软流圈,然后熔掉,故聚合性板块边缘又名破坏性板块边界。聚合性板块边界产生巨大挤压力和熔岩,可以形成褶皱山脉(又名褶曲山)、海沟、火山和火山岛弧等地形特征。另外,亦可能形成逆断层。当边界两旁都是大陆板块时,两个板块均密度不高,不会产生俯冲带。大陆碰撞的过程产生巨大挤压力,推高原来的沉积物,形成折皱山脉。其著名例子包括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形成的土耳其本廷山脉,其中喜马拉雅山脉上有世界最高峰。当边界两旁都是海洋板块时,密度较重的一个会隐没在另一个板块之下,形成俯冲带。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地形上的凹陷处,称为海沟。另外,由于产生大量熔掉物质,造就火山活动,故会形成火山弧|火山岛弧。其著名例子包括太平洋板块北部和北美洲板块西北部形成的阿留申群岛 , 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形成的日本、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等。当边界两旁分别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时,密度较重的海洋板块会被压在大陆板块下,形成俯冲带。过程中,会产生火山、折皱山脉和海沟等地形。其著名例子包括纳斯卡板块沉入南美洲板块时形成的安第斯山脉和秘鲁-智利海沟。板块移动时会产生巨大力量,可能触发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啸。其中在环太平洋火山带,板块边界多为聚合性,亦是世上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啸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相关
- 病毒概论一:双链DNA病毒 二:单链DNA病毒 三:双链RNA病毒 四:正义单链RNA病毒 五:反义单链RNA病毒 六:逆转录病毒 七:DNA逆转录病毒一个位于宿主细胞之外的独立、功能完全的病毒颗粒一些病毒
- 几丁质甲壳素(英语:Chitin,IPA:/ˈkaɪtᵻn/ KY-tin),分子结构“(C8H13O5N)n”,又名“几丁质”、“几丁聚糖”、“几丁寡糖”、“甲壳质”或“壳多糖”,是一种含氮的多糖类物质,为虾、蟹、
- 5第5周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五行(即周期)的元素。含有:第1周期元素 - 第2周期元素 - 第3周期元素 - 第4周期元素 - 第5周期元素 - 第6周期元素 - 第7周期元素 - 第8周期元素
- 修昔底德修昔底德(古希腊语:Θουκυδίδης,约前460年—约前400年)古希腊历史学家、思想家,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传世,该书记述了公元前5世纪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因为修昔底
- Dracunculus medinensisGordius medinensis Linnaeus, 1758麦地那龙线虫(学名:Dracunculus medinensis),又称几内亚龙线虫,是一种可寄生于人体内的寄生虫,属于线虫的龙线虫属(英语:Dracunculus_(nematode)),
- 述宾短语述宾短语,或称述宾词组,是短语的结构分类之一,它是由两个成分以“支配、关涉”的关系组成的一类结构:前面是述语,后面是宾语。宾语是述语所表示的动作或现象所支配或关涉到的对象
- 事物客体或对象(Object)在哲学上指可感知或可想像到的任何事物,既包括客观存在并可观察到的事物(如人物、树木、房屋,抽象的如物价、自由),也包括想像的事物(如神化人物)。
- 波罗的-斯拉夫语族波罗的-斯拉夫语族(Baltic-Slavic language)是印欧语系中波罗的语族和斯拉夫语族的合称。波罗的语族的语言和斯拉夫语族的语言共同点较多,两者较为接近。但波罗的诸语和斯拉夫
- 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又称苏木素-伊红染色或“H&E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 stain),是组织学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这种染色方法的基础是组织结构对不同染料的结合
- 边缘系统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指包含海马体及杏仁体在内,支援多种功能例如情绪、行为及长期记忆的大脑结构。这种被描述为边缘系统的脑部结构与嗅觉结构相近。术语“limbic”源自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