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脩

✍ dations ◷ 2025-10-23 04:50:18 #生年不详,253年逝世,郭姓,曹魏人,中国刺客,谥威

郭脩(?-253年),字孝先(一名郭修,《三国志·后主传》及《费祎传》中载为郭循),凉州西平人。三国时代曹魏官员,官至中郎将(可能为伪称。曹芳诏称郭脩为“故中郎”,裴松之则指郭脩只是“西州之男子耳”)。被蜀汉卫将军姜维俘虏后降蜀汉,后来刺杀蜀汉大将军费祎。

据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孙盛《魏氏春秋》记载,郭脩一向有功绩德行,著名于西州。在一次对蜀汉战事中被姜维所俘,降蜀汉后受刘禅封为左将军。然而郭脩一直不愿成为蜀臣,更想找机会刺杀刘禅,平日利用向刘禅道贺的时机,一边拜贺一边趋前,希望接近刘禅,却总是被其侧近阻隔,难以得手,于是郭脩决定另觅刺杀对象。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于汉寿开办岁首大会,郭脩当时在座,乘费祎欢饮沈醉之际,亲手刺杀费祎,自己亦被蜀人所杀死。同年八月,魏帝曹芳下诏追封郭脩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赐谥威,其子承袭父爵,加拜奉车都尉,获赏银千鉼,绢千匹。

虽然曹魏朝廷对于郭脩舍身刺杀费祎一事致以充分的肯定,但裴松之对其所为却有负面的评价。裴氏否定郭脩的原因有三:

因此,裴氏认为郭脩只是一名投机主义者,其行刺本质及动机绝对比不上魏诏提及的聂政、傅介子,亦没有资格被称誉为“舍生取义”。

在《三国志·蜀书》中,《后主传》及《费祎传》均记载费祎被刺杀之事,两处都称刺客为“魏降人郭循”;而在《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曹芳诏中,则称刺杀费祎者为“故中郎西平郭脩”。同为《蜀书》中的《张嶷传》,记载张嶷曾引岑彭、来歙之事劝诫费祎慎防刺客,又指“祎果为魏降人郭脩所害”。《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载诸葛恪被孙峻设计杀死一事,裴松之引虞喜《志林》评论中,提起费祎被杀的例子,亦载“斯乃性之宽简,不防细微,卒为降人郭脩所害”。脩、循二字形似,计《三国志》连裴注,“郭循”见录两处,“郭脩”见录四处,故以郭脩为其本名。

相关

  • 血管瘤痣痣,又叫癦,是指皮肤或粘膜上慢性的斑块,一般外形会是深色的圆形。多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痣在定义上属于良性肿瘤,不过有25%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由已有的痣发展而来。可
  • 线极病毒科白点症病毒(英语:White spot syndrome,简称WSS),是存在于虾类的一种病毒,此病毒只存在于虾类,但是由于病毒的毒性跟高传染性,所以很快就会把大量的虾群杀死。此病毒对虾场经济上和繁
  • 杜兰大学杜兰大学(英语:Tulane University)成立于1834年,是一所著名的研究型私立学校,校区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杜兰大学常被誉为“南方常春藤”,与艾默理大学、范德堡大学等
  • 马旭马旭(1963年-),湖北沙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地区代表。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专业,加入民建,现任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 帕哈罗斯岩岛帕哈罗斯岩岛(farallon de paharos,查莫罗语: Farallon de Pajaros) ,是马里亚纳群岛北端的岛屿。帕哈罗斯岩岛在西班牙语中直译是“鸟岩”的意思。该岛也称为“帕哈罗斯岛”或
  • 李明启李明启(1936年2月20日-),中国女演员,出生在辽宁省丹东市,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退休前是中国铁路文工团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电
  • 曼纽尔·加米欧曼纽尔·加米欧(Manuel Gamio,1883年-1960年),墨西哥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社会学家。拉丁美洲文学界土著主义(Indianismo)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曾在美国师从于美国人类学家法兰兹·鲍亚
  • 卡拉德卡拉德(Karad),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萨塔拉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56149(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56149人,其中男性28919人,女性27230人;0—6岁人口6302人,其中男3431人,女2871人;识字
  • 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氢谱 (也称氢谱, 或者 1H谱) 是一种将分子中氢-1的核磁共振效应体现于核磁共振波谱法中的应用。可用来确定分子结构。 当样品中含有氢,特别是同位素氢-1的时候,核磁
  • 马克·斯坦恩马克·斯坦恩(Mark Steyn,1959年12月8日-)是加拿大作家和保守派政治评论员。目前已出版5本书,其中2008年出版的《只剩美国: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已到末日》(America Alone: The End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