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乔伊斯

✍ dations ◷ 2025-11-20 11:46:44 #1906年出生,1946年逝世,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校友,纳粹宣传家,爱尔兰裔美国人,爱尔兰裔英国人,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物,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物,美国战争罪定

威廉·布鲁克·乔伊斯(英语:William Brooke Joyce,1906年4月24日-1946年1月3日),绰号“哈哈勋爵”(英语:Lord Haw-Haw,或译作“呵呵勋爵”),美国出生的英国法西斯主义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英国广播的播音员。1946年因叛国罪在伦敦被处以绞刑,他也是英国史上最后一位依据该罪被处死的犯人。

1906年,乔伊斯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父母均为爱尔兰裔美国人。乔伊斯在少年时代随父母返回祖国爱尔兰居住,后来在伦敦度过大学生涯,但参军和投身政坛的尝试皆以失败告终。1924年,还是保守党员的乔伊斯在一场斗殴中遭人用剃刀割伤右脸颊,留下了一道醒目的疤痕,对此乔伊斯宣称割伤他的是一名犹太裔共产主义者。

在屡经挫折后,乔伊斯成为了一名法西斯主义者。早在1923年,乔伊斯就加入了英国法西斯党(英语:British Fascists),之后又于1932年加入了“英国法西斯同盟(英语:British Union of Fascists)”(BUF),获任为宣传主管兼副主席。后因与BUF主席奥斯瓦尔德·莫斯利爵士意见不合而另行组建了极右翼组织“国家社会主义联盟(英语:National Socialist League)”,狂热鼓吹法西斯主义。1939年,在英德两国正式开战前,他携妻子逃到纳粹德国。

在德国,乔伊斯投身汉堡的帝国广播公司不来梅广播站,主持一档名叫《德国来电(英语:Germany Calling)》的节目,除了德军在前线的战况,乔伊斯还在节目中劝说英国民众和政府早日与德国和解。由于1924年斗殴受伤导致脸颊留下疤痕,乔伊斯的嘴唇无法合拢,使得播音时带有明显的气声,笑声也很夸张,英国听众据此给他起了个绰号——“哈哈勋爵”。

虽然《德国来电》充斥了反犹主义宣传及对希特勒的狂热崇拜,但乔伊斯机智、幽默、能言善辩的主持风格在英国民众间仍然颇受欢迎,节目对英法领导人嬉笑怒骂的评论和别出心裁的广播剧成为英国民众热议的焦点。据1940年夏天的统计,《德国来电》的固定听众有600万人之多。但自从不列颠空战爆发、德军开始空袭英国本土之后,《德国来电》收听率暴跌。尽管如此,乔伊斯的播音一直坚持到1945年4月30日,其间还出版了其著作《英格兰的黄昏》(德语:,英语:),并获得战功十字勋章。

1945年4月30日,乔伊斯在英军攻克汉堡前录制了最后一次《德国来电》(但可能并未播出)。在最后的节目中,面对纳粹德国无法挽回的败势,酩酊大醉的乔伊斯大骂英国政府,指责其对德国进行“破坏”,同时对苏联表达了反感,但他仍表示希望德国能与英国“和解”。节目的最后,他向听众道别:

1945年5月28日,英军在弗伦斯堡俘获乔伊斯。乔伊斯被俘时由于将手伸向口袋,英军因此误认他要掏出武器企图逃跑(实为掏出假护照),而开枪打伤他。伦敦中央刑事法院在1945年9月以叛国罪判处他死刑。乔伊斯提出上诉,理由是他宣称自己根本不是英国公民。不过公诉人指出,1937年他代表英国法西斯同盟参加伦敦郡议会选举时,曾手持英国护照(虽然据传为透过欺骗手段获得)并宣誓效忠,而且英军在他的汉堡寓所内搜到一本早已过期的英国护照。据此英国上议院受理上诉委员会驳回了乔伊斯的上诉,乔伊斯的绞刑最终在1946年1月3日执行。

相关

  • 蒙古国行政区划蒙古国分为首都(蒙古语:нийслэл)乌兰巴托和21个省(蒙古语:аймаг)。省分为县,县分为村(蒙古语:баг)。截至2006年,蒙古国共有331个县。
  • 无任所大使无任所大使又称巡回大使,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或国家其他重要领导人指派、授权代表国家的高级外交官或部长、大臣,不同于一般派驻海外固定国家、单一使馆的大使。无任所大使通
  • 转经筒转经筒(藏语:.mw-parser-output .uchen{font-family:"Qomolangma-Dunhuang","Qomolangma-Uchen Sarchen","Qomolangma-Uchen Sarchung","Qomolangma-Uchen Suring","Qomolangm
  • 东国东国,是日本在近代以前的一个地理概念,为大和朝廷对东海道铃鹿关、不破关以东地方称呼。东国的地域包括了关东地方、东海地方。此外,东北地方被称为虾夷或陆奥。东国的原住民不
  • 贸易利得贸易利得,又译作、、、,为英文"gain from trade"的翻译,意指在国际贸易中,两国(或延伸至多国)之间透过进出口,与两国没有进出口前相比较,所可得到的贸易利益。是近代经济学形容国际
  • 链变链变,也称链式音移、链式音变、链移(英语:chain shift,chaining,enchainment)是一个历史音系学概念,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涉及几个音段(通常是元音)全部改变其语音现实的复杂音系变化
  • 克莱孟六世教宗克勉六世(拉丁语:Clemens PP. VI;1291年5月26日-1352年12月6日)原名伯多禄·罗热尔(Pierre Roger),1342年5月7日当选罗马主教(教宗),同年5月19日即位至1352年12月6日为止。他是本笃
  • 安妮-弗瑞德·林斯塔德安妮-弗瑞德·林斯塔德(德语:Anni-Frid Synni, Prinzessin Reuss von Plauen,出生名 Anni-Frid Synni Lyngstad,1945年11月15日-),常用名弗瑞达·林斯塔德(英语:Frida Lyngstad)或简称
  • 富山县第2区富山县第2区是日本众议院的选区,始于1994年。北海道 13 | 山形县 4 | 静冈县 9 | 岛根县 3 | 大分县 4福井县 3 | 山梨县 3 | 德岛县 3 | 高知县 3 | 佐贺县 3青森县 4 | 岩
  • 托马斯·弗朗西斯·卡特托马斯·弗朗西斯·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1882年10月26日-1925年8月6日),又译卡忒,贾德,美国学者和传教士。卡特生于新泽西布顿。父亲托马斯·卡特(Rev. Thomas Carter)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