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诣(日语:初詣/はつもうで */?),又称新年参拜,是日本正月的一个习俗,指在元旦当天前往参拜神社或佛寺,诣本身在日文中就有参拜神社佛寺的意思,由于是一年内最初的参拜,因此又称作初次参拜(日语:初参り/はつまいり */?)。
初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称为年笼的习俗,早在应德3年(1086年)成书的《后拾遗和歌集》春上卷第6首,由平兼盛咏唱的和歌的词书中便出现了年笼一词,年笼是指家主在大晦日当晚通宵聚集于氏神所在的氏社(日语:氏社)或佛寺来迎接新年直至早上,期间祈求丰收(日语:豊作)和阖家平安等等,亦有点起篝火的习惯。另外,按《权记(日语:権記)》长保六年(1004年)二月二六日条以及《帅记(日语:帥記)》承历五年(1081年)正月九日条,分别记载了在年初的时候参拜位处吉方(日语:歳徳神)的佛寺和神社,不过当时未必一定是亲自前往参拜,也可以是派人献灯(长明灯或灯笼等等)和奉币(日语:奉幣),而且也有在正月之后立春之前进行的例子,根据《殿历(日语:殿暦)》长治元年(1104年)正月十日条“依吉方参法成寺(日语:法成寺)五大堂”,当时称作吉方参。其后在《师守记(日语:師守記)》贞治二年(1363年)闰正月纸背(日语:紙背文書)开始出现了惠方参拜(日语:恵方詣り)(惠方诣)一词,惠方源于阴阳道,意思是好运的方位,因此参拜位于惠方的寺社会更好,不过惠方参拜在江户时代当时主要以京都、大坂和江户为中心在节分的晚上举行,日本现时的节分与惠方相关的则有惠方卷。
初诣一词本身最早见于《东京日日新闻(日语:東京日日新聞)》在1885年1月2日的报道:“新桥与横滨的蒸汽机车作为急行列车虽然平常并不会停在川崎站,可是由于从昨天开始三日内有大量前往川崎大师的初诣客,因此为了方便乘客而决定了临时停泊(在川崎站)。”两年后左右,临时列车恒常化加上关东地方最早的电气铁道(日语:電気鉄道)大师电气铁道在六乡桥站(日语:六郷橋駅)至川崎大师站之间的路线也随之开通,本来按照惠方和缘日来参拜的传统也渐渐转移成现在的初诣。大阪方面,住吉神社在1885年随着阪堺铁道(日语:阪堺鉄道)(现南海电气铁道的前身)通车后,住吉神社也由原本的初卯日变成现在的初诣。铁路公司之间的竞争也使到参诣客的数目有所上升,例如围绕着成田山新胜寺,在明治时期就有成田铁道与总武铁道之间的竞争,及至后来则是日本国有铁道与京成电气铁道。
虽然现在仍然有些地区在大晦日和元旦分别各参拜一次(二年参拜(日语:二年参り)),不过近年大多数初诣客都选择在敲响除夜之钟(日语:除夜の鐘)后便前往参拜,目的地也以著名的寺社为主,旅游业界亦会举办巴士巡游,例如初诣七福神或观音巡游初诣等等来吸引初诣客参加,亦有人选择登山去拜初日出(日语:初日の出)。
初诣一般集中于正月头三日(日语:正月三が日)之内或是松之内的期间,关东地方一般是1月7日为止,关西地方有些地区则是1月15日为止,根据DOCOMO在2018年的调查达7成受访者会在正月头三日前往初诣,参拜服装也没有一定的规限,尽量避免穿着有失礼仪的服装便可,不过在参拜时应该除帽和太阳眼镜之类的以表尊敬。据Docomo的调查,有7成以上的人祈求合家平安,6成以上的人则是身体健康,向神明祈愿时虽然没有明确的限制,一般就是一次只许一个愿望,有些人也会选择先向神明报告这一年过得如何,然后在祈愿时向神明说自己的名称和住址,初诣结束后直接回家,赛钱则一般以五日圆硬币为主,这是因为五圆的日语发音与“ご縁”相同,象征着缘分或因缘等等,与此同时十日圆硬币的发音与远离缘分(遠縁)相同,五百日圆硬币则是日本硬币(日语:日本の硬貨)中面值最高,由于硬币的日文“硬貨”与效果同音,衍生出没有更好的效果的意思。
参拜结束后,按照个人需要,可以去写绘马、求签、购入神札(日语:神札)、御守和破魔矢等等,祈求生意兴隆的人则可以购买熊手,往年的厌胜物则交给寺社烧毁。按DOCOMO的调查,20岁以上50岁以下购入的厌胜物按顺序是签、御守和神札,20岁以下的第三位是生肖相关的东西,其余相同,50岁以上是御守、签和神札,60岁以上的第三位是破魔矢,其余相同。另外,有些人也会去领受御朱印。基本上所有人都可以选择去初诣,不过由于死亡在神道代表着秽(日语:穢れ),七七期间死者的亲人仍然残留着秽,而神明并不喜欢这种秽,因此应该避免参拜神社,佛寺的话则没有这个问题。
根据DOCOMO的调查,有约8成受访者有意去初诣,约4成5人去每年决定好的地方,有约4成人则选择去氏社,接近6成人是与家族同行。2019年最多人去初诣的十大寺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