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移民

✍ dations ◷ 2025-02-23 15:09:20 #明朝人口流动,山西社会史,山西人口,洪洞历史

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发生在明朝早期将山西人口强制迁移到华北地区(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的移民潮。

今日河南虽是中国人口大省,但华北地区在元末明初时一度良田荒无、人口萧条。元朝末年,华北地区天灾频发,水旱灾害和蝗灾瘟疫接连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由于当局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四起,使人口大量减少,甚至出现“禾不入土人相食”的凄惨景象。而到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再次造成中原地区荒凉局面。

而山西由于有太行山、吕梁山等天险作屏障,中原的天灾、兵祸几乎没有波及到山西,加之外省难民大量流入,山西成为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解决中原地区人口稀少问题,恢复中原社会生产,下令将山西人口迁徙到中原地区垦荒,这场移民潮被称为“洪洞大槐树移民”。

虽然称为“洪洞大槐树移民”,但不是将山西洪洞县的人口迁走,而是以此地作为集结中转的枢纽。

洪洞县位于晋南平原,农业发达,处于交通要道上,自古以来就设有驿站。当时洪洞县广济寺旁有一株高大的汉代古槐,贯通南北的驿道就从这棵古槐的树荫下通过。官方开始强制移民后,官府在广济寺设立办公点,将百姓聚集在古槐下,编排队伍,发放外迁证件和盘缠。移民上路后忍不住频频回头,直到古槐消失为止,使得洪洞的大槐树成为故乡留给移民的最后印象,也成为了移民后代关于故乡的记忆符号。

然而,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对于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强制移民最难接受,因此在迁徙途中时有逃跑现象。

据《明实录》记载,明朝早期进行移民共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从山西移出上百万人,主要迁往豫冀皖等中原地区,到清末,移民后裔遍布全国,很多家族家谱清楚记录这段移民史。


山西官话中普遍入声分阴阳,有两个。有些地方入声分阴、次阳、阳,有三个。现今北方官话普遍把入声派入两个以上不同声调。

相关

  • 纪念碑纪念碑,是一种纪念性建筑物。可用以纪念人或事。优秀的建筑倾向集中在单一地方,利用纪念碑、雕像和喷泉,装饰这个地区的社区生活,可呈现历史记忆,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构成了每
  • 5-氟二甲基色胺5-氟-N,N-二甲基色胺(英语:5-Fluoro-N,N-dimethyltryptamine,简称5-fluoro-DMT,5-氟二甲基色胺)是一种色胺衍生物,类似于5-溴二甲基色胺和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二甲基色胺的氟取代
  • 亚碲酸亚碲酸是一种碲的含氧酸,化学式为H2TeO3。 人们对这种化合物不太了解。其中一种结构简式为(HO)2TeO。原则上,亚碲酸可以由二氧化碲与水反应制得。它形成的盐却是众所周知的,例
  • 弗拉基米尔·戈尔布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戈尔布(俄语: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Горб,1903年12月31日-1988年10月20日),俄罗斯画家、教授,被视为列宁格勒画派(英语:Leni
  • 黄德濂黄德濂(1786年-1849年),字劭怀,号惺溪、一都。湖南省长沙府安化县(今属益阳市)龙塘人,清朝政治人物、翰林。嘉庆十八年(1813年)举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第三甲第四十七名同进士
  • 维克托里安·萨尔杜维克托里安·萨尔杜(法语:Victorien Sardou,1831年9月5日-1908年11月8日),法国剧作家。萨尔杜最初的成功源于为女演员维尔日妮·德雅泽(Virginie Déjazet)创作的作品。他一生共写有
  • 姚永朴姚永朴(1861-1939年),字仲实,安徽桐城人。 出身书香官宦世家。姚文然、姚范、姚鼐是其先辈,祖父姚莹,清文学家,父姚濬昌,同光诗人,姊丈马其昶。光绪七年(1881年)家贫,赴湖口县授经。光绪
  • 伊斯特莱克 (科罗拉多州)伊斯特莱克(英语:Eastlake)是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亚当斯县的一个非建制地区。该地的面积和人口皆未知。伊斯特莱克的座标为39°55′17″N 104°57′33″W / 39.92139°N 104.959
  • 比利·格莱兹比利·理查德·格莱兹(英语:Billy Richard Glaze,1943年7月13日-2015年12月22日),美国连环杀手。他的身份因DNA证据的发现而受到质疑,真正的杀人凶手可能是另一人。 格莱兹被怀疑在
  • 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世称涑水先生,身后称司马温公。历仕仁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