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中藏经》又名《中藏经》,共一卷,约成书于汉代,原托名“汉华佗撰”,后疑为华佗弟子将华佗所授理法方药集腋成裘、自珍自用之作,是一部兼述医学理论与治疗方剂的早期医学著作。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难经》,而又以脉证气诀生死、以脏腑辩证为中心独树一帜,学术思想独到、阐释医理简明、切合临床实用。
今本《中藏经》虽题为汉代华佗所撰, 但该书的作者与成书时代还是很有问题的。目前看来, 《中藏经》并非出自东汉华佗之手,,原因有二:第一, 书中出现不少东汉后期甚至六朝都没有的语言;第二,宋代以前, 《中藏经》之名不见于他书, 直至南宋时期方有人提及。以此推断, 《中藏经》的最后成书时间当在宋代,最迟为南宋高宗绍兴17年前才最后定型。但正如元人戴良所言:“然脉要及察声色形证等说必出元化遗意, 览者细为审谛, 当自知之”,因此《中藏经》中保存有华佗经脉诊证的思想是很可能的,,不排除是后人根据其弟子所集华氏药方附益而成的可能。
据传,祖本可能为华佗所撰,至少可认为存有华佗遗作片段。后多认为该书经后人整理、增附,且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中藏经》全书所论以脏腑脉证为中心,以《内经》、《难经》以及上古医经中的理论为圭皋,简明、精辟、实用、完整,是理法方药兼备之最完整之医经, 指导临床医理用药, 对现今临床医学及教学都是经典之作,点化及入门之径。《中藏经》首以“虚实寒热生死逆顺”将脏腑病证分为八类,以“虚实寒热”为辨证的基本纲要,初步形成脏腑辨证理论框架,是脏腑辨证理论的第一次系统总结。书中有关急危重病证决生死的内容,特别是死症、死脉的内容,对现代中医急症医学的发展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藏经》一书在宋代以前, 传本情况不详, 宋代以后在流传过程中, 除1卷本外, 又有2卷本、3卷本及8卷本, 均为1卷本析出。现存最早版本为元代书法家赵孟�写本,通行本为明代吴勉学校、勘后收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的八卷本与清代孙星衍刊本系统的三卷本 (收入《平津馆丛书》) 。此外,精校本有道光十四年 (1834) 何尤英永德堂抄本 (湖南中医学院藏) ,批校本有民国间柯逢时手抄本 (中国中医研究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