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

✍ dations ◷ 2025-07-13 17:27:27 #氯霉素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是一种抗生素,可用于治疗许多细菌感染症状,包括脑膜炎、瘟疫、霍乱和伤寒等。只有在不能使用其他较安全的抗生素时,才会建议用氯霉素。治疗期间,建议每两天监控血药浓度和血球数量。氯霉素可以经由静脉注射、口服和眼睛药膏的方式使用。,现时主要是用在医治细菌性结膜炎的眼药水或药膏上。氯霉素常见的副作用有骨髓抑制、恶心和腹泻,其中骨髓抑制有可能致命;为减少副作用发生的风险,治疗时间应尽量缩短。对肝脏或肾脏功能不全患者,应降低使用剂量。幼年的儿童用药时可能会发生灰婴症候群,导致胃肿大以及低血压。通常不建议孕产妇在怀孕末期和哺乳期使用氯霉素。氯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英语:broad-spectrum antibiotic),可借由阻碍蛋白质的合成以抑制细菌的生长(英语:Bacteriostatic)。氯霉素于1947年 由大卫·戈特利布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土壤内的委内瑞拉链霉菌分离发现,是世界上首种完全由合成方法大量制造的广谱抗生素。它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是基层卫生系统中最重要的药物之一。氯霉素为一种学名药。全球多处地区氯霉素的静脉注射价格大约一剂0.40至1.90美元,因价钱低廉的关系,现时仍然盛行于一些低收入国家,但在其他西方国家经已甚少使用,这是由于它的副作用的关系。在美国,氯霉素非常昂贵。全球抗生素抗药性问题使得氯霉素仍被考虑使用。。氯霉素有着很广泛的活跃性,能有效对抗革兰氏阳性菌,包括大部分的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性生物。它却不能对抗绿脓杆菌或肠杆菌属的品种。而对于类鼻疽伯克氏菌,则只有一点效用,但经已由头孢他啶及美罗培南取代。在西方,氯霉素的使用主要限制在外用上,这是因它有导致再生不良性贫血的风险。最初氯霉素只用于治疗伤寒,但现时出现能对抗多种药物的伤寒杆菌,显示氯霉素只能抑制某些细菌。氯霉素亦能用作耐四环素霍乱的第二线治疗。由于氯霉素对脑脊液高渗透性(远比头孢菌素的高),它是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致脑脓疡的第一选择。它亦可用在治疗由多种生物引致或不明原因的脑脓疡。氯霉素能有效地抑制三种主要引致脑膜炎的细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在西方,氯霉素是用于治疗对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的脑膜炎病人。而有建议家庭医生须配备有氯霉素的静脉制剂,在一些低收入国家,世界卫生组织亦建议使用氯霉素油剂作为脑膜炎的第一线治疗。在美国,当包括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病及落矶山斑点热的区分诊断未有结果前,氯霉素被用来作为小孩热病及紫斑的经验治疗。因氯霉素对乳酸肠球菌有抑制作用,它亦会被用作治疗万古霉素抗药性肠球菌。氯霉素能控制细菌核糖体的肽基转移酶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生物合成。氯霉素可以通过阻止氨基酰tRNA与核糖体50S亚基A位点的结合来抑制核糖体活动及蛋白质合成。虽然氯霉素与大环内酯都是以影响50S亚基来发挥作用,但氯霉素不属于大环内酯。已发现部分细菌对氯霉素产生耐药性。这些菌种主要以下列三种方式对抗氯霉素:一般服用的剂量是每日50mg/kg,并分四次服用:一个成年人约为每日服用750mg的分量四次,若在严重的病症则需要双重分量。若是婴儿的话,由于婴儿未能有效地代谢药物,则须每剂量减半。氯霉素一般是250mg的胶囊或药水(125mg/5ml)。在某些国家,氯霉素是以棕榈酸酯形式出售。这些氯霉素棕榈酸酯是不活跃的,并在小肠内水解成为活跃的氯霉素。不论是活跃的氯霉素,或是不活跃的氯霉素棕榈酸酯,它们的生物利用度均无差异。由于氯霉素不溶于水,它的静脉制剂是琥珀酸酯。这却又衍生另一个问题:氯霉素琥珀酸酯是不活跃的,亦是需要透过水解转化为氯霉素。但水解的过程中,会有约30%的剂量不能转化而在尿液中流失,所以血清内氯霉素的浓度只有口服的70%。 为了达至与口服的剂量相同,氯霉素的静脉制剂剂量须调升至每日75mg/kg。 因而相较静脉注射,口服会是首选的。在美国,因大部分与氯霉素引致的再生不良性贫血是与口服制剂有关,口服制剂经已于1991年停止生产。虽然在理论上,口服制剂与静脉制剂会有相同的影响,但现今口服制剂经已在美国绝迹。在婴儿或肝脏有问题的病人需要监测著血浆中的氯霉素水平。而4岁以下的小孩,年长的及患有肾病的病人亦建议要监测血浆水平。最高水平(约于服用后1小时)应为15-25mg/l,而低水平(于服用前采集)应为少于15mg/l。氯霉素在肝脏被代谢为不活跃的氯霉素糖醛酸。若肝脏功能受损,剂量须相应降低。降低的分量须按照剂量监测的血浆水平而定。大部分的氯霉素会由肾脏转化为不活跃的代谢物氯霉素糖醛酸排出,只有少数的氯霉素会原封不动的排出。若病人的肾脏有问题,虽不是必要,但仍然建议须监测血浆水平。静脉制剂的氯霉素琥珀酸酯亦会被排出,所以这亦是为何口服制剂在血液内的分量会较静脉制剂为多。氯霉素油剂的肌注剂量为100mg/kg,而最大剂量为3g。若于注射后48小时仍未有临床反应,则可重复注射剂量。每一次注射约须5美元。氯霉素油剂是于1954年首次引入,并以Tifomycine®为商标,原先用作治疗伤寒。于1995年,其生产商停止了氯霉素油剂的生产。直至1998年,由国际药房协会再行生产,首于于马耳他推出,并于2004年12月在印度发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低收入的国家将氯霉素油剂作为脑膜炎的一线治疗,且亦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清单之内。1975年,它首次用于治疗脑膜炎,因其效用而被多次当作研究的对象。 现时氯霉素油剂是最便宜的脑膜炎治疗方法(与须30美元的氨芐青霉素及15天装价值15美元的头孢曲松相比,每次疗程约只为5美元)。它的好处是只须一次注射,而头孢曲松输液则须在5天内每天注射一次。不过,最近发现一次头孢曲松的剂量(约为3美元)与氯霉素油剂一次的剂量。氯霉素油剂现时未有在美国或欧洲出售。在西方,氯霉素仍然是广为使用的制剂(药膏及眼药水),专门治疗细菌性结膜炎。当中仍然有个别的再生不良性贫血个案发生.但估计风险约为四十万分之一或更低。氯霉素是溶于脂类,但却不会于蛋白质产生作用。它是一个小的分子,拥有约100升的拟似分布体积。它能有效地穿透身体内所有的组织,当中亦包括脑部。在脑膜没有发炎的情况下,其在脑部及脑脊液的浓度可以达至30-50%;若在脑膜发炎下,其浓度可以提升至89%。氯霉素最严重的副作用是再生不良性贫血。 这种影响很少出现,但却足以致命,因现时仍未能准确预测这种副作用的出现及提供适当治疗。贫血一般会在氯霉素治疗完成后几星期,甚至几个月后出现,相信是遗传的因素。 虽然现时未知如何监测再生不良性贫血的出现,但仍有建议在氯霉素治疗期间,每星期检查血常规两次。最高风险产生这种副作用的是使用口服的氯霉素 (约为二万四千至四万分之一) 及最低风险的是使用眼药水(约为四十万分之一或更低)。甲砜霉素是一种与氯霉素相似的化合物在中国供人体使用,而未有任何再生不良性贫血的副作用出现。甲砜霉素在美国及欧洲只有供动物使用,而供人体使用的仍未获得批准。氯霉素治疗很常见会造成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因氯霉素对人体内的线粒体的有毒影响。在剂量达至约20g时,血红蛋白水平会出现下降。这种现象会随用药停止后而停止,且亦不会发展成再生不良性贫血。一份中国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氯霉素引致儿童患上白血病的风险有上升的趋势。 若治疗时间越长,风险亦会越高。静脉注射氯霉素与一种称为灰婴症候群有所关联。 这种现象在新生婴儿的出现是因为他们未有完全的肝脏酵素,体内的氯霉素不能透过代谢而消去。 这个因素亦会导致其他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及发绀。如要避免这种情况,可以控制使用氯霉素的建议剂量及监察血液水平。因氯霉素有着长久的历史,在不同的国家均有着不同的商标:医学导航:病菌细菌(分类)gr+f/gr+a(t)/gr-p(c/gr-o药物(J1p、w、n、m、疫苗)

相关

  •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医学上简称URTI或URI),是指发生在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位置可以在鼻腔、鼻窦、咽头和喉咙。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鼻咽炎、扁桃腺炎及喉炎等。感
  • 非特异性间质肺炎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简称NSIP)属于一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症状包含咳嗽、呼吸困难,以及疲倦。目前认为属于一种自体免疫有关,可能为未分化
  • 热袍菌门热袍菌门(Thermotogae),又译作栖热袍菌门,是一类嗜热或者超嗜热细菌,其细胞外面有一层“袍”一样的膜包裹,可以利用碳水化合物。不同的种类可适应不同的盐浓度和氧含量。重要的
  • 肠道肠脏,或称肠,是指消化系统中,由胃至肛门之间的消化管道,为大部分化学消化过程的所在地,将食物的营养吸收。肠脏主要分为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及大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两部分。
  • 美罗培南美罗培南(英语:Meropenem),或译美洛培南,是一种有非常广泛抗菌性及可供注射的抗生素,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的感染,包括脑膜炎及肺炎。它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于碳青霉烯的分类下。
  • 冲田总司冲田 总司(1842年7月8日-1868年7月19日),本名藤原春政,幼名宗次郎,后改为藤原房良、冲田总司,生于江户(今日本东京都)白河藩宅,是江户时代后期的新选组队士、局长助勤、一番队组长、剑
  • 类花生酸类花生酸(英语:Eicosanoid,又称为类二十烷酸或是类花生油酸)是由含二十个碳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衍生而来的脂类中的一个家族,这类化合物都含有二十个碳原子,因此又被称为“类二十烷
  • 帕金森氏症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简称PD)是一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神经退化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神经系统。它的症状通常随时间缓慢出现,早期最明显的症状为颤抖、肢体僵硬、运动
  • 世界洗手日世界洗手日是一项运动,目的旨在呼吁全世界人民利用肥皂洗手作为一个预防感染疾病的重要方法。2008年是联合国大会订立的国际环境卫生年,健康促进组织PPPHW发起第一届世界洗手
  • 恶魔蠕虫恶魔蠕虫(学名:Halicephalobus mephisto)也称魔鬼蠕虫、魔鬼线虫,是2011年在南非一座金矿中发现的一种新线虫,生活在地面以下1.3公里深的极端环境中,身长约0.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