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学

✍ dations ◷ 2025-04-03 17:02:32 #生态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 分子人类学 社会人类学 考古学应用人类学 民族志 参与观察 文化相对论文化 • 社会 史前史 • 人类演化 亲属 婚姻 • 家庭 物质文化 种族 • 民族 性别 • 社会化 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宗教人类学 生态人类学 经济人类学 民族学 法医人类学 媒体人类学 医疗人类学 城市人类学 视觉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人类学史 人类学家列表生态人类学(Ecologic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次领域,探讨在各个时间空间之中,人与自然环境(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它探究一个人群塑造其环境的方式,以及这些关系在往后构成这个人群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方式。生态人类学将一种体系研究取向,运用于对文化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当代生态人类学的核心在“对于从个人与环境共生的概念出发,所进行的了解。”,以及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1960年代,生态人类学首次出现,这是对文化生态学的回应,文化生态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以朱利安·史都华(Julian Steward)为首。史都华侧重于探讨各种不同的生计模式,做为能量转移的方法,然后分析它们如何决定文化的其他面向,文化成为分析单位。第一批生态人类学家探讨做为一个生态群体的人类,应该是分析单位,而且文化成为这个群体改变与适应环境的手段。生态人类学的特色在于系统理论、功能论主义与负面反馈分析。从一开始,诸多学者批评这个学科过度注重静态平衡而忽略变迁,这在于它使用循环论证而且将系统过度简化。 现在的一项评论是,生态人类学的最初版本是依靠文化相对主义为其准则 。但当今世界上,只有极少数文化的隔离程度,足以达到生活在一个真正的文化相对状态。相反地,文化正在受到媒体、政府、非政府组织、商业等等的影响与改变。回应这种状况,这个学科正朝着应用生态人类学,政治生态学与环境人类学等方向转变。拉巴布(Roy Rappaport)是这个人类学分支领域居于领导地位的人物之一。他出版许多杰出作品,探讨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人类学在其中逐渐成长,特别是关于仪式在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过程关系。他大部分的田野调查(即使并非全部)是在马林人(Maring)的人群中完成,他们居住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区域。

相关

  • 疏水性在化学里,疏水性指的是一个分子与水互相排斥的物理性质。这种分子称为疏水物。疏水性分子偏向于非极性,并因此较会溶解在中性和非极性溶液(如有机溶剂)。疏水性分子在水里通常会
  • 子囊菌门子囊菌门(学名:Ascomycota)是真菌界中种类最多的一个门,其中除酵母亚门为单细胞外,其余种类都是多细胞的,有分枝、有隔的菌丝组成的。它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一起构成了双核亚
  • 切罗基语切罗基语(ᏣᎳᎩ ᎦᏬᏂᎯᏍᏗ、Tsalagi Gawonihisdi),又柴罗基语,是一种切罗基人使用的易洛魁语。是唯一尚在使用的南易洛魁语。切罗基语是一种很特别的语言,它只有一个双唇音.m
  • 维根斯坦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德语: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又译维特根施泰因、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是一名奥地利哲学家。他生于奥地利,后入
  • 藻华水华(Water bloom)或藻华(Algal bloom),通常为学术所称“水体富营养化”而造成,是发生在淡水中,由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细菌或浮游生物突然性过度增殖的一种自然现象,同时也
  • 戴维·格罗斯戴维·格娄斯(英语:David Jonathan Gross,1941年2月19日-),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凯维里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他受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杰弗里·丘教授。在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期间,他和
  • 地毯地毯(又称地毡),是一种纺织物,铺放于地上,作为家俬装修设施,有美化家居,保温等功能。尤其家中有幼童或长者,可以避免摔倒受伤。挂毯是挂在墙上的毛毯,未必称为地毯。 亦有专栏指出早
  • 小强“强”原本是对于名字带有强字的昵称,后来因周星驰主演的电影而成为对蟑螂的别名。有些人亦会以小强自称或被昵称,或称里照宣。“小强”这个别名源于周星驰的电影。在1993年的
  • 狂热宗教狂热(英语:Religious fanaticism)指一种对待自己或己方群体宗教的不加批判或过度的热情。这种人类狂热的形式也可以表现在对该宗教的参与之中,如职业、党派等。
  • 英文中国邮报《The China Post》,中文名称为《英文中国邮报》,是在台湾发行的英文报纸,公司为中国邮报社股份有限公司,由黄遹霈、余梦燕夫妇创办于1952年9月3日。并交由第二代黄致祥接任,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