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

✍ dations ◷ 2025-11-24 23:05:10 #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

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Welthauptstadt Germania)是阿道夫·希特勒为德国首都柏林重建工程所起的名称,这是对预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后,对未来德国的部分想象。“第三帝国的首席建筑师”阿尔伯特·斯佩尔,制定了城市重建规划的很多部分,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得以实现。

之所以选择“世界之都”这个称号,是因为认为柏林的建筑在当时太过守旧,有必要使柏林达到伦敦、巴黎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等都城的水准,并且胜过它们。

有些项目完成了,例如建立一个巨大的东西向城市轴,其中包括拓宽夏洛滕堡路(今天的六月十七大街),将胜利纪念柱安放在路中央,远离原来所在的德国国会大厦。但是其他项目由于战争爆发而不得不搁置,例如人民大厅(大圆顶)。但是,位于计划建筑区的大量旧建筑在战前就被拆除,最终规划落空。

这个规划的第一个步骤是为1936年柏林奥运会修建的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这座体育场推动了纳粹政府的兴起。另一座更大的能够容纳40万观众的体育场已经规划,但是只开挖了地基,工程就被放弃。如果这座体育场建成,直到今天仍将是世界最大的体育场,并且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

斯佩尔还设计了新的帝国总理府,其中设计了一个庞大的大厅,将是凡尔赛宫镜厅的两倍长。希特勒希望他能够建造第三座,也是更大的总理府,但是没能开工。第二总理府于1945年被苏联红军摧毁。

柏林其他的规划建筑几乎没有一座建造起来。柏林的改建将会沿着一条5公里长的中央大道(称为胜利大道)展开,这条大道从勃兰登堡门附近与东西轴线的交汇点向南,沿着旧胜利大道(Siegesallee)的路线穿过蒂尔加滕公园,然后继续向南,直到紧邻滕普尔霍夫机场西侧的区域,这条新的南北轴线将会充当游行场地,而对交通关闭,车辆将会转入一条直接位于游行路线下面的地下公路;这条公路隧道的一些段落已经修建,至今仍然存在。地上工程未能开工,但是斯佩尔在1938年将旧胜利大道搬迁到蒂尔加滕的其他地方,为修筑新的大道做好准备。

由于规划的南北轴线将损害到通往安哈尔特火车站和波茨坦火车站的铁轨,迫使其关闭,因此规划还将新建两座大型火车站,这两座新火车站将兴建在该市主要的环形城铁沿线,北站(Nordbahnhof)建在威丁,而较大的南站(Südbahnhof)修建在大道最南端的滕佩尔霍夫-舍恩贝格。

在大道的北端,东西轴线的北侧,将是一个大型开放广场,称为“大广场”(Großer Platz),面积达到350,000平方米。环绕这个广场的全都是最宏伟的建筑:元首宫位于西侧,1894年的德国国会大厦位于东侧,第三帝国帝国总理府和德军统帅部位于南侧,分别位于胜利大道进入广场的入口两侧。在广场的北侧,斯佩尔计划修建新柏林的核心,一座庞大的圆顶建筑,人民大厅(Volkshalle),由希特勒本人设计。这仍然会是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的封闭空间。虽然战争在工程开始前爆发,但是已经收购了所有需要的土地,并且完成了工程规划。这座建筑将高达200多米,直径250米,是圣伯多禄大殿穹顶的16倍大。

靠近大道最南端,将是一座凯旋门,比巴黎凯旋门更大,这座凯旋门的高度几乎达到100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决定延期到战后建造,以节约战略物资。

当时,对于柏林湿软的地基是否能够承载这些规划的工程,尚存在疑问。因此修筑了一座“勘测建筑”承重体(Schwerbelastungskörper),至今仍然存在。建筑师使用一块极其沉重的混凝土块,测试地基能够支撑多大的重量。监测仪器沉入地面。用于测试的承重体在3年中下沉了18厘米,超过6厘米的最大许可深度。这些庞大设备收集的证据,证明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准备,这些土壤不太可能支撑这些建筑物。

由于除了阿尔伯特·斯佩尔的自传,没有其它文献提到“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这个名称,因此今天有争议,这个名称是否确实为希特勒使用,还是斯佩尔本人的创造。

在1941年6月刚入侵苏联(巴巴罗萨作战)时,希特勒预期将在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于是他计划,在完成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规划的建设之后,将于1950年在柏林举办规模巨大的世界博览会,然后退休回到家乡林茨。

罗伯特·哈里斯的另类历史小说《祖国》(1992年)假想纳粹德国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大约1964年最终实现了希特勒和斯佩尔改建宏伟柏林的设想。

2004年电影《帝国毁灭》描绘希特勒充满渴望地观看规划城市的模型。

在游戏《德军总部:新秩序》中,1960年代的柏林已经变成日耳曼尼亚。

在电视剧《高堡奇人》当中,设想轴心国赢得二战胜利的架空历史,当中便有日耳曼尼亚的场景。

于电视动画《强袭魔女 通往柏林之路》第十二集中出现,异型军在柏林地下建造了日耳曼尼亚

图片:

承重体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

相关

  • 责任制责任制(Exempt Employee)存在某些工作职位上,原本是指管理、高阶、专业人士,或是创意工作者,因为本身的特殊性质,而不必受到固定上下班时间限制,完成自己负责的工作后即可下班,不需
  • 彼得·塞曼彼得·塞曼(荷兰语:Pieter Zeeman,荷兰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
  • 表面能表面能是创造物质表面时,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所需消耗的能量。在固体物理理论中,表面原子比物质内部的原子具有更多的能量,因此,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原子会自发的趋于物质内部而不是表
  • 洛贵人洛贵人(?-?年),出身暂不详,康熙帝之贵人。出生日期暂不详。康熙年间被圣祖临幸,初始位份待考。目前仅知康熙四十六年的档案中并未有以“勒”或“洛”字作为称号的常在,某氏应在此日
  • 耶日·斯科利莫夫斯基耶日·斯科利莫夫斯基(Jerzy Skolimowski,1938年5月5日-)是一位波兰电影导演、演员与编剧,毕业于波兰电影学校,也是一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波兰导演。2016年获颁荣誉金狮奖。
  • 森本哲郎森本哲郎(1925年10月13日-2014年1月5日),日本著名评论家。森本毅郎之兄。曾任朝日新闻记者,前并著有《撒哈拉幻想行》、《文明之旅》等。1988年至1992年,担任东京女子大学教授。19
  • 华少胡乔华(1981年3月16日-),艺名华少,浙江卫视主持人,主持过多档知名娱乐节目。被称为“浙江卫视一哥”,2012年主持《中国好声音》、2016年主持《中国新歌声》。1981年,华少出生于浙江
  • S/PDIFS/PDIF(Sony/Philips Digital Interface Format)是一种数字传输接口,可使用光纤或同轴电缆输出,把音频输出至解码器上,能保持高保真度的输出结果。广泛应用在DTS和杜比数字上。S/
  • 邮筒 (显示技术)邮筒(Pillarbox),又称邮筒模式,指的是在宽屏幕格式视频中两边的黑边,与信箱模式相对。造成邮筒模式的主要原因是,宽屏幕视频播放的源文件不是宽屏幕格式的视频,或者在一个较宽纵横比的画面上播放图片。为了减少Pillarbox对屏幕美观度的影响,采用16:9制式的电视频道常使用动态图形或高清标识遮挡Pillarbox黑边。一些早期的街机游戏长度较高,宽度较窄,即使在4:3的屏幕上显示,也常有Pillarbox。邮筒模式是和信箱模式相对应的两种主要的黑边形式,在英语中也被称作“反信箱模式”。
  • 印度-雅利安人迁徙印度-雅利安人迁移是指印度-雅利安人向印度次大陆的迁移过程,印度-雅利安人是一个讲印度-雅利安语支的群体,当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的主要语言都属于印度-雅利安语支。公元前2000年后,印度-雅利安人开始从中亚进入印度次大陆和安纳托利亚(米坦尼),这导致了印度次大陆北部的语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