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脸吸蜜鸟

✍ dations ◷ 2025-02-24 08:01:29 #IUCN无危物种,无危物种

黄脸吸蜜鸟(学名:)是一种中小型吸蜜鸟科动物。其常用名和学名均取自头部两边独特的黄色条纹。它通常在黎明二十或者三十分钟前发出洪亮而清晰的叫声。其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的东方和南方,通常栖息在从沿岸沙丘到高海拔亚高山带的开放式硬叶林,又或者小溪和河流附近的疏林。因为吸蜜鸟的喙较短,它的食物通常是苍蝇、蜘蛛和瓢虫,又或者吸食植物花朵上的花蜜和花粉,例如班库山龙眼花和银桦,甚至是以一些小果为食。其会在飞行时捕捉昆虫或者从一些树木和灌木上的叶子来拾遗它们。

成百上千的黄脸吸蜜鸟会于3月至5月迁徙到昆士兰州南部越冬,而于7月至9月回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南部作为定居。它们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在精致的杯形巢中产2枚或3枚蛋。虽然成功率会很低,但是在繁殖期时它们会几次筑起对巢。

吸蜜鸟对于林地栖息地十分小心翼翼,会因土地清洁、牧草和粮食而影响它们选择。然而,因为它们太过于常见和普遍,黄脸吸蜜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认定为无危物种。而它在一些地方被认为是果园的害虫。

黄脸吸蜜鸟第一次被命名是鸟类学家约翰·莱瑟姆在其1801年出版的《Supplementum Indicis Ornithologici, sive Systematis Ornithologiae》,并将它归类成莺属。1817年,法国鸟类学家路易·让·皮埃尔·维埃约将其命名为“Melithreptus gilvicapillus”,而英国鸟类学家于1869年乔治·罗伯特·格雷则命名为“Ptilotis trivirgata”。种名“chrysops”是来源自古希腊文字,意思为“金色”和“脸”,而参考自它们脸上条纹状的黄色羽毛。

黄脸吸蜜鸟一直分类至吸蜜鸟属,直到2011年才改为分类至里奇吸蜜鸟属。

相关

  • 诺曼征服诺曼人征服(Norman conquest)或诺曼人征服英格兰(法语:Conquête normande de l'Angleterre)指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格兰的入侵及征服。这次征服改变了英格兰的走向,从此
  • 真三尖齿兽目真三尖齿兽目(学名:Eutriconodonta),又名真三椎齿兽目,是一类早期的哺乳动物。它们与现今哺乳动物的祖先是近亲,生存于侏罗纪至白垩纪期间。它们是其中一类可以从定义上被分类为哺
  • 1414年重要事件及趋势重要人物
  • 王蓝王蓝(1922年9月3日-2003年10月9日),笔名果之,知名作家及艺术家,曾在原籍河北省阜城县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他的小说蓝与黑,描写抗战时期感人的烽火恋情,被誉为四大抗战小说之
  • 南澳岛南澳县(邮政式拼音:Namoa)是中国广东省汕头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粤、闽二省交界海面,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县城为后宅镇。南澳县由南澳岛及周边22个小岛屿组成,北回归线横穿海岛。
  • 簪(注音符号:ㄗㄢ)(汉语:zān),又称簪子、发簪、冠簪,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一般为单股(单臂),双股(双臂)的称为钗或发钗,形似叉。中国古时男女也用簪来固定发冠,亦有把
  • 克鲁兹拉斐尔·爱德华·“特德”·克鲁兹(英语:Rafael Edward "Ted" Cruz,1970年12月22日-),美国重量级政治人物,生于加拿大,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现任得州联邦参议员、科学与太空委员会主席,曾
  • 石磨石磨是由2个圆柱石硕,用砂岩硺磨成,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磨成粉末。最初用人力推动,中国到了晋代,人们发明使用水力作动力使其运行,称作水磨,因以石块构成,故称石磨,现代发明使用
  • 约翰·塞巴斯蒂安·米勒约翰·塞巴斯蒂安·米勒(德语:Johann Sebastian Miller(Müller),1715年-1792年)是在英国伦敦活跃的德国雕刻家和植物学家。他出生于纽伦堡,曾接受约翰·克里斯托夫·维格尔(德语:Chri
  • 奥林匹克先生奥林匹克先生(英语:Mr. Olympia),是健美界的头衔,授予国际健美总会每年举办的奥林匹克先生大赛冠军。首届赛事于1965年9月18日在纽约布鲁克林音乐学院(英语:Brooklyn Academy of 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