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法埃尔·库贝利克

✍ dations ◷ 2025-11-09 15:33:40 #拉法埃尔·库贝利克

拉法埃尔·耶罗宁·库贝利克,KEB(捷克语:Rafael Jeroným Kubelík,1914年6月29日-1996年8月11日),捷克出生的瑞士指挥家,作曲家。

在萨拉热窝事件爆发的第二天,拉法埃尔·库贝利克出生于奥匈帝国比乔里(英语:Býchory)(在今捷克共和国境内)。他是小提琴演奏家扬·库贝利克(英语:Jan Kubelík)和匈牙利伯爵夫人安娜·朱莉·玛丽·赛尔·冯·贝塞尼(Anna Julie Marie Széll von Bessenyö)的长子(这对夫妇有五个女儿和三个儿子)。

库贝利克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后14岁进入布拉格音乐学院(英语:Prague Conservatory),学习小提琴、钢琴、作曲和指挥,并于1933年毕业。在他的毕业音乐会上,他演奏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及他自己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创作的作品。库贝利克还会演奏钢琴,并于1935年在他父亲的美国巡演中担任伴奏。

1934年,库贝利与捷克爱乐乐团合作,首次登台指挥。1936-1939年以及1942-1948年间,他担任捷克爱乐乐团的指挥。1939年,他成为布尔诺国家剧院(英语:National Theatre Brno)的音乐总监,直到1941年11月剧院被纳粹政权关闭。

1943年,他与捷克小提琴家卢德米拉·贝尔特洛娃(捷克语:Ludmila Bertlová)结婚,育有一子。

1946年,他帮助创办了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并指挥了开幕音乐会。

在捷克的1948年二月事件后,库贝利克离开了捷克斯洛伐克,发誓直到全国解放不回捷克。他告诉记者:“我经历过一种形式的野蛮暴政,纳粹主义,原则上我不会经历另一种形式。”他在参加爱丁堡音乐节时叛逃到英国,后前往美国。1968年,布拉格之春因苏联入侵而结束后,他组织了一场国际抵制活动,西方许多主要古典艺术家都参加了这次抵制活动。

1949年库贝利克在芝加哥举行在美国的首次演出,1950年首次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他在1950-1953年担任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指挥。1954年首次在萨德勒泉剧院(英语:Sadler's Wells Theatre)演出。1955-1958年,任科文特花园剧院音乐总监。1961年,他接受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的职位,直到1979年退休。

1961年,卢德米拉因车祸去世。1963年,他与澳大利亚女高音埃尔希·莫里森(英语:Elsie Morison)结婚。1967年,他成为瑞士公民。除了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合作外,他还开始与琉森音乐节建立联系。

1972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新任总经理戈兰·根特尔(英语:Göran Gentele)邀请库贝利克担任音乐总监一职,后于1974年离职。

在离开捷克斯洛伐克后的职业生涯中,库贝利克还曾与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等合作。他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是与捷克爱乐乐团合作的。

1985年,由于健康不佳(特别是背部严重的关节炎),库贝利克从全职指挥退休。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结束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党专政,1990年,他受邀重返捷克,指挥他创办的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开幕演出。他与捷克爱乐乐团录制了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他还录制了莫扎特的“布拉格”交响曲(英语:Symphony No. 38 (Mozart))和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并获得捷克爱乐乐团终身荣誉指挥的称号。

库贝利克于1996年在瑞士的卢塞恩去世,享年82。他葬于布拉格的捷克国家墓园。他和他的父亲被安葬在维谢赫拉德公墓(英语:Vyšehrad Cemetery)的纪念陵墓“斯拉文(英语:Slavín (Prague))”。同一个墓碑上刻着他、他父亲和阿尔丰斯·穆夏的名字。

库贝利克创作了5部歌剧,2首交响曲,4首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歌曲,室内乐。莱昂内尔·索特(法语:Lionel Salter)将他的音乐风格描述为“新浪漫主义”。

库贝利克是诠释捷克音乐的权威,他曾分别与捷克爱乐乐团(两次)、芝加哥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灌录了六次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以及德沃夏克几乎全部管弦乐作品,还有莱奥什·雅纳切克的作品。他在德国唱片公司下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合作已成为乐坛上又一对绝配。

当然,库贝利克不限于捷克音乐,他也录了很多德国作曲家的录音,如贝多芬交响曲,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

总的说来,库贝利克的指挥比较中规中矩,没有很狂热的起伏,个性算不上很鲜明。可以说很照顾听众,让听众不需要太费心去揣摩其意图。

相关

  • 双层脂膜磷脂双分子层(英语:lipid bilayer 或phospholipid bilayer)是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的薄膜。 几乎所有细胞生物的细胞膜和许多病毒的包膜都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此外,核被膜和
  • 亚历山大三世桥亚历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re III)是法国巴黎跨越塞纳河的一座拱桥,连接右岸的香榭丽舍大街地区和左岸的荣军院和艾菲尔铁塔地区,普遍认为是巴黎最华丽的桥梁 。亚历山大三世
  • 调和分析调和分析(Harmonic analysis)也称为谐波分析,是数学中的一个分支,是由基本波的叠加来表示其他函数或是信号,并且研究及扩展傅里叶级数及傅里叶变换(也是傅里叶分析的扩展)。自十九
  • 1,3-二磷酸甘油酸1,3-双磷酸甘油酸也称为1,3-二磷酸甘油酸(英语:1,3-Bisphosphoglycerate或1,3-Disphosphoglycerate;缩写1,3BPG或1,3DPG),是生物细胞中的常见分子之一,通常是糖解作用与卡尔文循环
  • 顾孝诚顾孝诚(1930年2月13日-2012年11月3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主任,“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及蛋白质工程评审专家组组长,教育
  • 姜皇后姜皇后,《封神演义》中商纣王的皇后。太子殷郊和殷洪之母,妲己死敌,商纣王所册封的第一个皇后,为东伯侯姜桓楚之女,与纣王育有二子殷洪、殷郊。妲己入宫后用计陷害最终致使姜皇后
  • 补丁补丁(英语:Patch)是透过更新计算机程序或支持文件,用来修补软件问题的数据程序。包括像是修正安全隐患(漏洞)、臭虫、改善易用性或性能等。然而,设计不良的补丁可能带来新的问题。p
  • 张书旂张书旂(1900年-1957年8月18日),原名张世忠,字书旂,斋号南京晓庄、七炉居。浙江浦江人,中国画家。花鸟画取法于任伯年,素有“任伯年第二”之誉。与徐悲鸿、柳子谷并称画坛“金陵三杰
  • 吴禹寰台南人,父亲为吴健保,现任台南市议员。学历为远东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副学士(专科部五年制)及嘉南药理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硕士。2014年落选台南市第十六选举区(仁德区、归仁区、关
  •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第46届学院奖颁奖典礼于1974年4月2日在洛杉矶的多萝西·钱德勒大厅(英语:Dorothy Chandler Pavilion)举行,约翰·休斯顿、戴安娜·罗斯、伯特·雷诺兹及大卫·尼文共同担任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