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调

✍ dations ◷ 2025-09-08 05:48:39 #辩论,哲学,神学

反调(英语:polemic),又称论战,是一个具争议性的逻辑论证,其意图是建立一个具体了解的真理,及指出相反立场的谬误。论战大多见于很有争议性的话题,该论证的方法或实践称为反调。一个经常写作反调文章,或者说话唱反调的人,是一个辩论者或争论者。原来的英语词是从希腊语: πολεμικός(英语拼音: polemikos)衍生出来的,意思是“好战的,敌对的”,而这个词又来自希腊语: πόλεμος(英语拼音: polemos),即“战争”。

伴随着辩论,反调是争论的最常见的形式之一。虽然与辩论类似,但反调被局限在一个明确的争议性论题。不同于辩论,可让争议双方之间存在共同点,反调的目的,只是为了建立一个观点的真理,而同时反驳对方的观点。

反调通常涉及到宗教,哲学,政治,或科学的重要议题。以往,论战新闻常见于欧洲大陆;当时的诽谤法​​律,相对于现在,并没有想像中严格。

为了支持对17至19世纪论战的研究,一个英国的研究项目,于2002年将那个时代的论战小册子,放到互联网上,数目超过24,000项。

神学论战是神学论证的分支,围绕着宗教事务,致力于历史或争议的行为。但这应该从护教区分,后者是信仰的知识防御。 马丁·路德在1525年的著作《意志的束缚》,是神学论战的一个典型例子。这是写在回答一个反调的题目: 《意志的自由》,由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于1524年所著。

另一个例子,是两册1896年的著作《基督教世界科学与神学论战史》(分上、下卷),由美国外交家,教育家及作家安德鲁·迪克森·怀特所著。作者的科学观,大体是朴素的经验主义观点。科学基本上被看作是经验的归纳,被简单地当作对世界的正确表像,是与宗教教义反调的论题。科学知识被当作是真理或者至少是不断接近的真理,被认为只与客观的世界有关,与人类的文化,信念,甚至宗教无关。虽然此书未必能体现主流见解,但仍有其代表性,可以反映出近代西方历史上,科学与宗教关系值得关注的反调思想。

相关

  • 代谢物代谢产物 (英语:Metabolite),又称代谢物是代谢的中间或最后产物,这个词汇是通常指的是小分子。他们有诸如作为燃料、结构、讯号、刺激、抑止酵素(通常作为酵素的辅因子)、防卫或
  • 蒙索罗1法国统计部门在计算土地面积时,不计算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池塘、冰川和河口。蒙索罗(法语:Montsoreau ; 法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
  • 新加坡总统新加坡总统是新加坡共和国名义的国家元首,自1993年由全民直选。之前,总统由一院制国会选出,总理保有行政权。新加坡不设副总统职位。第一位直选总统是王鼎昌。现任总统是哈莉玛
  • 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阿拉伯语:سعد بن أبي وقاص‎,转写:Sa`d ibn Abi Waqqas)是公元610-611年间皈依伊斯兰教的早期皈依者,也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一位很重
  • 刘 华刘华可以指:
  • 人生哲学人生哲学(英语:Philosophy of life),也称人生观,是一个哲学术语。“哲学”一词本身在其领域当中通常至少存在着两层分别为正式和非正式的用法。在正式的语境下,哲学指的是对审美、
  • 本因坊丈和本因坊丈和(1787年-1847年),生于信浓国水内郡,乳名戶谷松之助,日本围棋棋手。父亲为商人,松之助从小即喜碁,于是其父在江户经商时将其送入坊门。其父过世时,因继承地位的纷争,少年时期
  • 巴夫努提·列沃维奇·切比雪夫巴夫尼提·列波维奇·切比雪夫(俄语:Пафну́тий Льво́вич Чебышёв ,1821年5月26日-1894年12月8日),俄罗斯数学家。切比雪夫生于一个在俄罗斯西部的小镇Oka
  • 克雷姆斯基大桥坐标:55°44′02″N 37°35′56″E / 55.73389°N 37.59889°E / 55.73389; 37.59889克雷姆斯基大桥(俄语:Крымский мост,罗马化:Krymsky most)是俄罗斯莫斯科一条钢
  • Kel-Tec KS7泵动式霰弹枪拆卸提把并且改为装上MIL-STD-1913战术导轨并在以上安装光学瞄准镜、红点镜/反射式瞄准镜、全息瞄准镜、夜视镜和/或热成像仪Kel-Tec KS7是一款由枪械设计师乔治·凯尔格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