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石酸
✍ dations ◷ 2025-11-18 16:54:58 #酒石酸
酒石酸(tartaric acid), C4H6O6,是一种α-羧酸, 双质子酸,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如葡萄,香蕉和罗望子,也是葡萄酒中主要的有机酸之一。通常与小苏打组合以充当面粉膨松剂。作为食品中添加的抗氧化剂,可以使食物具有酸味。酒石酸盐它是琥珀酸的二羟基衍生物。大约在公元800年,由炼金术士贾比尔首次从酒石酸钾分离出酒石酸。现代化的工艺是由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于1769年开发的。酒石酸在化学手性的发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酒石酸具有两个相互对称的手性碳,具有三种旋光异构体:左旋L-酒石酸、右旋D-酒石酸、内消旋酒石酸,其中右旋体最为常见。酒石酸最早是1769年由瑞士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发现的。L-酒石酸是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水果中,尤其是葡萄。是最廉价的光活性酒石酸,常被称为“天然酒石酸”。工业上,L-酒石酸来源仍然是天然产物。葡萄酒酿造工业产生的副产物酒石,通过酸化处理即可制得L-酒石酸。意大利是世界上L-酒石酸的最大生产国,这跟该国造葡萄酒的规模不无关系。D-酒石酸在天然产物中很罕见,但以比较高的含量存在于西非马里的一种植物里。外消旋酒石酸在工业上是通过双氧水与马来酸酐作用后水解制得,南非是主要的生产国。酒石酸最大的用途是饮料添加剂。然后是药物工业原料。在当代有机合成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性配体和手性子,可以用来制备许多著名的手性催化剂,以及作为手性源来合成复杂的天然产物分子。在制镜工业中,酒石酸是一个重要的助剂和还原剂,可以控制银镜的形成速度,获得非常均一的镀层。
相关
- 二次内共生共生体学说(英语:Symbiogenesis),又称内共生学说(英语:endosymbiotic theory),是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些自主细胞器ㄧ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共生于真
-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是氮的化合物,化学式NO,分子量30,氮的化合价为+2,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有毒气体。由于一氧化氮带有自由基,这使它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具有顺磁性。当它与氧反应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英文: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俗称 "小中风") 是由于大脑特定部位的血液供应暂时受到阻碍,致使产生了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时间少于24小
- 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个在20世纪初受当时的西方医学影响而传入中国的术语,用以表示人体神经实际上的机械性衰弱。其英语“Neurasthenia”在早至1829年就有使用,且它不是后来的神经病学
- 外阴念珠菌性阴道炎(英语:Candidal vulvovaginitis),是一种常见的、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阴道炎症。念珠菌还可寄生在人的口腔、皮肤、阴道等,并可自身互相传染。念珠菌阴道炎的病原体
- 醚醚(汉语拼音:mí,英语:Ether)是具有醚官能团的一类有机化合物。醚官能团是由一个氧原子连接两个烷基或芳基所形成,醚的通式为:R–O–R。它还可看作是醇或酚羟基上的氢被烃基所取代
- 硝基硝基化合物是含有一个或若干个硝基官能团(-NO2)的有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通常易爆,尤其是当分子内含有超过一个硝基且不纯时。芳香硝基化合物通常通过硝化反应合成,即混合硝酸
- 乙醇酸乙醇酸(glycolic acid (hydroacetic acid or hydroxyacetic acid)),别名2-羟基乙酸、羟基乙酸。结构式HOCH2COOH。纯品为无色无味易潮解结晶。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工业品常为7
- 巴鲁赫·斯宾诺莎斯宾诺莎(拉迪诺语:Baruch de Spinoza,拉丁语: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斯宾诺莎的祖先是居
- 雄性在双性繁殖的生物中,雄性是指其中负责制造精子的个体(或个体的其中一部分)的性别,而负责制造卵子的则称为雌性。在缺乏雌性的情况下,雄性的个体并不能自我繁殖。虽然是依赖雌性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