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icStage

✍ dations ◷ 2025-11-14 20:18:36 #SonicStage

SonicStage是索尼推出的随身听Walkman用的音乐管理程序,它适用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最初版本为1999年推出OpenMG Jukebox(初时并未使用SonicStage这个名字),它可以用于笔记本电脑VAIO和Net MD随身听上,其后OpenMG Jukebox被纳入SonicStage 2.0。在2005年,新力公司除发表了SonicStage 3.0外,也另外推出了音乐管理程序“CONNECT Player”。CONNECT Player是由美国新力公司分部Sony Connect于2005年开发,在2005年11月与索尼的新型硬盘数字音乐播放器“NW-A Walkman”系列一同发布到欧洲与日本市场。2006年1月,欧洲索尼因接到过千宗关于CONNECT Player的问题报告,建议用户在等待进一步更新时改用SonicStage。2006年5月25日,Sony Connect发布SonicStage CP 4.0,为SonicStage加入如智能随机播放与智能搜索链接(Artist Link)等功能。2009年6月11日发布的SonicStage V Ver.5.2是SonicStage的最终版本。2009年8月11日,索尼结束SonicStage 3.3以后版本的自动获取音乐信息功能。2009年10月7日,索尼发布x-アプリ,取代SonicStage。2012年10月1日,数字音乐下载服务“mora”全面改版,不再提供SonicStage用户购买及下载音乐。

直至今日 SonicStage CP 也以对多国语系支持不足而为人诟病。另外,此软件的文件著作权限制受到部分用户的批评。

相关

  • 尤里·奥加涅相尤里·特索罗克维奇·奥加涅相(俄语:Юрий Цолакович Оганесян,亚美尼亚语:Յուրի Ցոլակի Հովհաննիսյան;1933年4月14日-),亚美尼亚裔俄
  • 刘大櫆刘大櫆(1698年-1779年),字才甫,号海峰,清代安徽省桐城县(出生地在今枞阳县境)人,清代文学家,为“桐城派”代表。应乡试,两中副榜,未中举人。后应博学宏词试,为张廷玉所黜,以教书为业,直到老
  • 视角在摄影学中,视角(angle of view)是在一般环境中,相机可以接收影像的角度范围,也可以常被称为视野。视角(angle of view)与成像范围(angle of coverage)是不同的,他是描述镜头可
  • 马伯庸马伯庸(1980年11月14日-),本名马力,朋友惯称“小白”,赤峰人,中国大陆作家,曾就职于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称“网络鬼才”、马亲王、亲王。作品涵盖历史、科幻、影视评论等诸
  • 境野哲境野 哲(日语:さかいの さとる/さとし,1871年9月26日-1933年11月11日),号黄洋,以境野黄洋之名为人所熟知,生于日本宫城县名取郡(今仙台市太白区),佛教学者,专长于中国佛教。为净土真宗大
  • 爵士经典曲爵士乐标准(Jazz standards)常用于指代非常流行的爵士音乐作品。由于它们在爵士音乐家中被熟知,并且经常被不同的爵士音乐家所演奏、录制,还在听众中流传甚广,所以它们在爵士音乐
  • 斯坦菲尔德山坐标:75°12′S 135°51′W / 75.200°S 135.850°W / -75.200; -135.850斯坦菲尔德山(英语:Mount Steinfeld)是南极洲的山峰,位于玛丽伯德地,海拔高度685米,美国地质调查局根据测
  • 艾米 (作家)艾米是天津出身,后移居美国的美籍华人,爱情小说家,主要在文学城和博客上发布作品,代表作为《山楂树之恋》。艾米出身天津市,后来与丈夫黄颜移居美国。自2005年开始在文学城上发布纪实性长篇小说,小说多以身边的人故事为蓝本进行创作,包括朋友,网友和自己的子女。《山楂树之恋》原稿为艾米朋友静秋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有一年静秋在春节拜访艾米,将这小说赠与了艾米,艾米就以此为蓝本创作《山楂树之恋》。小说在文学城上连载,作品连载数月引起读者回响和转载到中国大陆的网络上,引起大量论坛、博客和贴吧的讨论,2007年小说在中国
  • 大安达曼语系大安达曼语系是一个近乎灭绝的语系,曾由安达曼群岛上的大安达曼人使用。安达曼原住民已经在这些岛屿上生活上万年了。他们的存在早已因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贸易船队和一些政权对海洋的探索而被外界得知,但外界和他们的直接交流鲜有发生且通常带有敌意。因此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尚未有任何关于他们语言的记载。到18世纪末,英国人第一次在安达曼群岛上建立殖民地时,大安达曼岛及周边岛屿上生活着约5千名大安达曼人,包含10个不同的部落,其语言多相而近缘。从1860年代开始,随着安达曼群岛上英国流放地的建立,以及后来印度次大陆移民和包身
  • 假设的海王星外行星假设的海王星外天体,习称为海外行星、X行星或O行星,自从1846年发现第八颗行星海王星之后,就有人不断的在猜想是不是还有在海王星轨道外侧的行星存在着。历年来,在海王星轨道外侧的区域发现了形形色色想像中的天体,并且曾经几乎被确认为可能是第十行星或第十颗行星。虽然在历史上曾经改变过行星的数目(特别是谷神星或其它一些小行星曾经被当成行星),继天王星与海王星之后成为“第九颗行星”,而第九颗行星和第十颗行星一般都被当成是假设中的在海王星外的行星。冥王星在1930年到2006年被视为一颗行星,在这段时间主要的假想行星